基本信息
书名:菊与刀
定价:35.00元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39455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6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倾情翻译影响全球70年的现代日本学鼻祖二战后美日国际关系史的关键文献1944年,二战快要结束,日本败局已定。为了制定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政方针,华盛顿委托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研究。这本研究报告经过增添以后,于1946年公开出版,引起日本各界强烈震动和关注。1951年《菊与刀》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36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菊与刀》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95年,《菊与刀》在日本加印101次。1999年,日本一国已超过230万册。至今,《菊与刀》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销售逾3000万册。
内容提要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为了制定*后决策,美国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目录
无
作者介绍
鲁思·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
1887.6.5-1948.9.17
出生于美国纽约
文化人类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曾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
代表作《菊与刀》被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曾被三岛由纪夫盛赞为“着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之二元性,在对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响力为深厚”。
译者
何晴
80后,出生于苏州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文化人类学博士在读
已出版作品:
《1294》
《为她准备的好躯壳》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未停下来》文摘
序言
无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模式的书籍。读完《菊与刀》,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许多看似矛盾的特质是如何在一个民族身上并存的。比如,一方面是高度的秩序感和集体主义,另一方面却是对个体荣誉和情感的极端重视。这种“矛盾”并非不可理解,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逻辑。我特别喜欢她对于“等级”和“义务”的分析,这让我对日本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外部文化的理解,都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泥沼,而这本书恰恰是打破这种刻板印象的利器。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日本人是这样的”,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日本人会是这样的”。这种探究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当然,这本书毕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些观点可能需要结合当今的社会语境来理解,但其核心的分析方法和洞察力,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坦白说,《菊与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认知上的冲击。我一直以来对日本的印象,多半来自于电影、动漫以及一些零碎的新闻报道,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且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而本尼迪克特女士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化的视角。她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态度,去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密码。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她对于“耻感”和“恩”的阐述,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许多日本文化现象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日本人会那么在意他人的评价?为什么他们会对某些事情表现出极端的顺从或牺牲?通过“耻感”这个概念,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还有“报恩”的观念,它不像我们理解的简单的感谢,而是包含了一种深刻的、几乎是宿命般的责任感,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日本社会中许多复杂的等级关系和人际互动模式。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接触过的日本人,以及他们的一些行为,然后惊奇地发现,很多当初不理解的举动,似乎都能在书中的理论框架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仿佛给过去的模糊印象点亮了一盏盏清晰的灯。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快一个月了,终于把它翻完了。说实话,一开始抱着很大的期待,毕竟是经典嘛,对日本文化一直挺好奇的。读完之后,感觉有点复杂。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庞大且细致的框架来解释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耻感文化”到“等级秩序”,再到“报恩”等等,每一个概念都试图深入剖析,并且列举了很多历史事件和生活细节来佐证。我特别喜欢她分析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战后如何迅速适应新的秩序,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然而,有时候读着读着,总觉得作者的某些论断,虽然逻辑严谨,但似乎缺少一点“人味儿”。就像在解剖一个复杂的机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螺丝都分析得很到位,但最后却难以捕捉到机器运转时的那种生命力。也许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吧,更偏爱那些能触动我情感,让我产生共鸣的故事。这本书更像是一篇宏大的社会学论文,充满了理性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证,对于理解日本的文化成因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也提供了一个理解外部世界的视角,但它更像是在教你如何“认识”一个群体,而不是“感受”他们。
评分说实话,《菊与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作者笔下的日本,是一个充满了规则、仪式和情感纠葛的复杂国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她对于“耻感文化”的描述,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心理机制,完全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罪恶感”。这种“耻感”影响着日本人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到集体决策时的考量,都深深地打上了它的烙印。读到这部分时,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顿时觉得豁然开朗。此外,书中对“恩”的阐释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回报,更是一种深层的情感链接和责任纽带,这解释了为什么日本人会对“恩”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于有时会付出超出常理的代价。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和细节来支撑她的论点,使得整个分析过程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生动性。虽然这本书出版年代久远,并且作者并非日本人,但其对日本文化的洞察力,至今仍令人惊叹。它让我看到了一种理解文化差异的全新维度。
评分这次阅读《菊与刀》的经历,更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之下或许有些许生涩,但随着深入,其醇厚的韵味便逐渐在舌尖绽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日本文化中的“矛盾性”时所展现出的精妙笔触。她并未将日本文化简单地标签化,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其中看似对立的元素如何和谐共存,甚至相辅相成。例如,日本人对等级秩序的恪守,与他们对某些事物极致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及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牺牲精神,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根源。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论点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所了解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对照,从中获得一种“恍然大悟”的快感。这种体验,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和消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日本文化的解读,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成的深刻思考。它引导我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出这样独特的文化?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民族,需要超越表面现象,去探究其深层的文化基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