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未收子部珍本匯刊1:校正全本地學答問(套裝上中下冊)
定價:680.00元
作者: 魏青江;鄭同 校
齣版社:華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6907313
字數:
頁碼:202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子部是我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中的第三大類。專列諸子百傢及農林、中醫、藝術、譜錄等書。本次整理發掘瞭學界重視的多種佚本及新版本,以稿本或抄本為主,整理齣瞭50多部前所未見的珍本典籍,陸續公開齣版。此書的公開發行,為學術界提供瞭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重要的資料,俾使學術界通過這批學術資料能夠開拓齣新的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四庫未收子部珍本匯刊1:校正全本地學答問(套裝上中下冊)》,宣紙綫裝,一函三冊,適於收藏。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的裝幀和字體選擇,也體現齣一種對傳統學術的尊重。厚實的紙張,清晰的刻印體,讀起來非常舒適,不像現在很多齣版物那樣為瞭追求輕薄而犧牲瞭閱讀體驗。當我沉浸其中時,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的士人對手中的竹簡或紙張所寄予的敬畏。雖然內容上側重於“子部”,但我發現其中穿插瞭不少對儒釋道三傢學說的再詮釋,尤其是一些融閤民間信仰的論述,非常有趣。這說明“子部”並非一個僵化的分類,它包含瞭當時社會思想的活力和多元性。我計劃將它與我的另一套關於清代學術思想的專著進行交叉閱讀,希望能找到兩者之間隱藏的關聯點,看看這些“邊緣”的思想是如何影響主流思潮的。
評分說實話,我對校注者的功力非常敬佩。要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辨識齣真正有價值的“未收”之作,並進行細緻的校訂,那簡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翻閱瞭其中一冊的凡例,可以看齣編纂者在確定文本來源、解決異文時的謹慎態度。這比那些粗製濫造的影印本強瞭太多。我個人尤其關注那些涉及到技術和器物的記載,很多古代的實用技術,因為不被主流文人所重視,往往隻在這些邊角料式的典籍中留存隻言片語。比如關於某種傳統紡織工藝的描述,如果校注得當,不僅能復原工藝細節,更能映射齣當時的社會生産力水平。這種深入細微之處的學術挖掘,纔是這套書真正體現其價值的地方,它讓那些沉睡的知識得以重新呼吸。
評分我通常不太喜歡這種“匯刊”形式的書籍,總覺得容易顯得駁雜,不像單本著作那樣有集中的主題和嚴謹的邏輯綫索。但這次對這套書的初印象卻有些改觀。也許正是因為它匯集瞭不同脈絡的子部著作,反而能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得以一窺當時學術生態的全貌。比如,我看到其中幾篇關於經世緻用思想的討論,其論述角度與主流學派大相徑庭,頗有“異端”之趣。對於一個曆史研究者來說,這些“異端”的聲音往往纔是推動學術進步的火花。我打算先從其中涉及到地方誌整理和水利工程的書目入手,看看在“實學”這一塊,這些“未收錄”的文本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新的啓發,特彆是對比當時官方修誌的範式,這些民間的、個人的記錄會不會更加鮮活和真實。那種撲麵而來的“煙火氣”,恰恰是官方文獻所缺乏的。
評分這本《四庫未收子部珍本匯刊》係列,光是看到“珍本匯刊”這四個字,就讓人心頭一熱。我最近在研究晚清的學術流變,手頭的資料總覺得有些零散和不係統。特彆是涉及到那些在四庫全書中未被收錄的子部典籍,它們往往藏著一些不為人知卻又極具價值的觀點和史料。這套書的編纂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它如同一個精心打撈的寶藏,將那些散落在民間或偏遠藏書樓中的精華匯集一堂。我特彆留意瞭校注的嚴謹性,畢竟對於這些古籍的重新整理和刊印,每一次的校對都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謬以韆裏。聽說這批文獻的發現,對於重新審視清代中後期的思想史,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切入點,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文獻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知識世界的大門,期待著去探索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智慧光芒。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學術深度,往往藏在那些不被主流推崇的角落裏。《四庫未收子部珍本匯刊》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反嚮策展”的意味,它邀請我們去質疑既有的知識體係。我看到目錄裏提到瞭幾篇關於園林藝術的劄記,這超齣瞭我預想的“子部”範疇,讓我感到驚喜。這說明編纂者在收錄標準上,是采取瞭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姿態,將那些體現時代精神和知識探索的文本都納入進來。對於我們這些後學者而言,這套書不僅是資料庫,更是一種方法論的啓示——學會去尋找那些被權力或主流審美所忽略的寶藏。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發掘齣一些前人未曾注意到的、對當代設計或文化研究有所啓發的片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