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1:校正全本地学答问(套装上中下册)
定价:680.00元
作者: 魏青江;郑同 校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6907313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子部是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大类。专列诸子百家及农林、中医、艺术、谱录等书。本次整理发掘了学界重视的多种佚本及新版本,以稿本或抄本为主,整理出了50多部前所未见的珍本典籍,陆续公开出版。此书的公开发行,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料,俾使学术界通过这批学术资料能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1:校正全本地学答问(套装上中下册)》,宣纸线装,一函三册,适于收藏。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深度,往往藏在那些不被主流推崇的角落里。《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反向策展”的意味,它邀请我们去质疑既有的知识体系。我看到目录里提到了几篇关于园林艺术的札记,这超出了我预想的“子部”范畴,让我感到惊喜。这说明编纂者在收录标准上,是采取了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将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和知识探索的文本都纳入进来。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而言,这套书不仅是资料库,更是一种方法论的启示——学会去寻找那些被权力或主流审美所忽略的宝藏。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发掘出一些前人未曾注意到的、对当代设计或文化研究有所启发的片段。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也体现出一种对传统学术的尊重。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刻印体,读起来非常舒适,不像现在很多出版物那样为了追求轻薄而牺牲了阅读体验。当我沉浸其中时,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的士人对手中的竹简或纸张所寄予的敬畏。虽然内容上侧重于“子部”,但我发现其中穿插了不少对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再诠释,尤其是一些融合民间信仰的论述,非常有趣。这说明“子部”并非一个僵化的分类,它包含了当时社会思想的活力和多元性。我计划将它与我的另一套关于清代学术思想的专著进行交叉阅读,希望能找到两者之间隐藏的关联点,看看这些“边缘”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主流思潮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校注者的功力非常敬佩。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辨识出真正有价值的“未收”之作,并进行细致的校订,那简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翻阅了其中一册的凡例,可以看出编纂者在确定文本来源、解决异文时的谨慎态度。这比那些粗制滥造的影印本强了太多。我个人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到技术和器物的记载,很多古代的实用技术,因为不被主流文人所重视,往往只在这些边角料式的典籍中留存只言片语。比如关于某种传统纺织工艺的描述,如果校注得当,不仅能复原工艺细节,更能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这种深入细微之处的学术挖掘,才是这套书真正体现其价值的地方,它让那些沉睡的知识得以重新呼吸。
评分这本《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系列,光是看到“珍本汇刊”这四个字,就让人心头一热。我最近在研究晚清的学术流变,手头的资料总觉得有些零散和不系统。特别是涉及到那些在四库全书中未被收录的子部典籍,它们往往藏着一些不为人知却又极具价值的观点和史料。这套书的编纂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如同一个精心打捞的宝藏,将那些散落在民间或偏远藏书楼中的精华汇集一堂。我特别留意了校注的严谨性,毕竟对于这些古籍的重新整理和刊印,每一次的校对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谬以千里。听说这批文献的发现,对于重新审视清代中后期的思想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知识世界的大门,期待着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光芒。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这种“汇刊”形式的书籍,总觉得容易显得驳杂,不像单本著作那样有集中的主题和严谨的逻辑线索。但这次对这套书的初印象却有些改观。也许正是因为它汇集了不同脉络的子部著作,反而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得以一窥当时学术生态的全貌。比如,我看到其中几篇关于经世致用思想的讨论,其论述角度与主流学派大相径庭,颇有“异端”之趣。对于一个历史研究者来说,这些“异端”的声音往往才是推动学术进步的火花。我打算先从其中涉及到地方志整理和水利工程的书目入手,看看在“实学”这一块,这些“未收录”的文本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启发,特别是对比当时官方修志的范式,这些民间的、个人的记录会不会更加鲜活和真实。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恰恰是官方文献所缺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