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诠解

中庸诠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子思 著
图书标签:
  • 中庸
  • 儒学
  • 哲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
  • 解读
  • 注释
  • 先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8108
商品编码:297439748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庸诠解

定价:62.00元

作者:子思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8108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国学爱好者

★世人奉为准则的中华孝文化经典,倡导以“孝”立身治国的伦理名篇。

内容提要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诠解》以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为切入点,配以古代及现当代流传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去粗存精,领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思想真谛。

目录


目录

n

朱熹《中庸章句序》

n

章 天命

n

第二章 时中

n

第三章 鲜能

n

第四章 行明

n

第五章 不行

n

第六章 大知

n

第七章 予知

n

第八章 服膺

n

第九章 可均

n

第十章 问强

n

第十一章 素隐

n

第十二章 费隐

n

第十三章 不远

n

第十四章 素位

n

第十五章 行远

n

第十六章 鬼神

n

第十七章 大德

n

第十八章 无忧

n

第十九章 达孝

n

第二十章 问政

n

第二十一章 诚明

n

第二十二章 尽性

n

第二十三章 致曲

n

第二十四章 前知

n

第二十五章 自成

n

第二十六章 无息

n

第二十七章 明哲

n

第二十八章 自用

n

第二十九章 三重

n

第三十章 敦化

n

第三十一章 至圣

n

第三十二章 至诚

n

第三十三章 尚纲

n

参考文献

n


作者介绍


子思,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文摘


【原文】

n

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为教③。道也者,不可须臾 ④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惧乎其所不闻 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独也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n

【注释】

n

  ①天:上天。命:赋予,给予。谓:称作。

n

  ②率:统领,遵循。道:本指道路,这里指抽象的道理、规律。

n

  ③修道:按照道的规范进行修养。教:教化,影响感化。

n

  ④须臾:片刻,很短时间。

n

  ⑤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不睹,看不见。所不睹:看不见的地方。

n

  ⑥不闻,听不到。所不闻:听不到的事情。

n

  ⑦莫……乎:没有什么比……更……乎,在这里有“比”的意思。见(xiàn):同

n

  “现”,显现,显露。

n

  ⑧独:形体上或精神上独处的状态。

n

  ⑨未发:尚未表现出来。中:不偏不倚的状态。

n

  ⑩中(zhòng)节:符合法度,合乎规矩。和:和谐,情正不乖戾。

n

  大本:根本的道。本:原意是指树木的根部,引申为抽象的“根本”之意。达道:通达的大道,这里指天下古今都经由的道,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致:努力使达到。位:动词,位于所处的位置。育:生长发育。焉:在这里。

n

【译文】

n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依顺天性行事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弃的,可以离弃的话,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场合也谨慎戒备,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是有所慎重和惧怕的。没有什么比隐秘的事情更容易显露了,没有什么比细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容易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谨慎自己·2·的言行。喜怒哀乐等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又中节中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处在有序的状态,自然界的生物就生长繁育起来了。

n

  【名家批注】

n

  郑玄说:(1)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所效之,是曰“教”。(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3)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4)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n

  孔颖达说:(1)天命之谓性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名。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2)圣人修行仁、义、礼、 智、 信以为教化。道者,开通性命,犹如道路开通于人,人行于道路,不可须臾离也。若离道则碍难不通,犹善道须臾离弃则身有患害而生也。(3)君子行道,先虑其微。若微能先虑,则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况其恶事睹见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4)凡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人皆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须慎惧如此。以罪过愆失无见于幽隐之处,无显露于细微之所也。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谨慎守道也。(5)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未发,是人性初本。虽发而能和合,道理可通达流行,故曰天下之达道也。(6)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其养育焉。

n


序言



《四书五经:智慧的源泉与文明的基石》 一、 序章:文明之光,千古流传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其璀璨夺目的光芒,不仅体现在壮丽的山河与精巧的器物上,更深植于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与道德伦理之中。《四书五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基石,是凝聚民族认同、塑造民族品格的重要载体。它们历经千年风雨,穿越时空阻隔,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探寻人生的意义、构建和谐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书并非要对某一部经典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构,而是旨在勾勒出《四书五经》的整体面貌,展现其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揭示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将一同走进这部宏伟的文化宝库,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体味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并思考它们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深刻的联结。 二、 篇章之一:《大学》——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开篇即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宏大命题。它并非一本关于高等教育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的根本大法。从“格物致知”的认知路径,到“诚意正心”的内心修为,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层层递进,《大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从个人成长迈向社会贡献的清晰蓝图。 “格物致知”,强调了求真务实的精神,认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首要步骤是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尊重,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勤于思考,勇于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体验来拓展视野,提升认知。 “诚意正心”,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它要求我们反省自己的意念,端正自己的心思,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一个真诚、正直的心灵,是实现一切人生目标的基础。只有内心澄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大学》的实践纲领。它循序渐进地指出,个人品德的完善是基础,家庭的和睦是关键,国家乃至天下的安定是最终的目标。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社会工程学。它告诉我们,没有个体的德行,便无以治家;没有家庭的和睦,便无以治国;没有国家的稳定,便无以实现天下太平。这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启示我们在任何层面上,都应从根本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大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它提醒我们,宏大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始于微小的个人努力。通过对自身德行的不断打磨,对家庭的悉心经营,我们便能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篇章之二:《论语》—— 仁者爱人,君子之道 《论语》,这部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记录了孔子关于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思想。它没有宏大的理论体系,却充满了生活化的智慧,如同潺潺流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何为仁?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方式进行了阐释。仁,是一种爱人、敬人的情怀,是一种推己及人、恕人律己的道德原则。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尊重,主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充满温情与理解的社会。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写照。君子有其独特的品德与行为准则:他们“敏于事而慎于言”,注重实践,言语谨慎;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学习,乐于助人;他们“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胸开阔,不为琐事所扰。孔子笔下的君子,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行为上追求卓越的普通人,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可以努力效仿的榜样。 《论语》的智慧,体现在其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态度,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之道,再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道伦理,无处不闪耀着人生智慧的光芒。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工作,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学习成长。 《论语》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人生哲学。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的行为指南。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培养高尚的品德,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 四、 篇章之三:《孟子》—— 仁政德治,性善之论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尤其在“仁政”和“性善”方面提出了更为系统和激进的论述。孟子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世的政治实践和道德哲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施行“仁政”。仁政的核心在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切,统治者应以民意为重,以民生为先。他提出“王道”,主张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认为只有顺应民心,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性善”,是孟子在人性论上的重要贡献。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仁、义、礼、智的萌芽,表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来培养和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 孟子对于“义”的强调,同样值得关注。他认为,君子应“养其浩然之气”,坚守道义,不畏强权,即使面对困境,也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支撑。 《孟子》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和道德蓝图。它鼓励我们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公正、更人道的社会,如何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它也启示我们,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内心的良知和道义。 五、 篇章之四:《中庸》—— 执两用中,天人之道 《中庸》,作为“四书”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中庸”这一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并非要求我们平庸无奇,而是强调一种适度、恰当、和谐的处世之道,一种连接天道与人道的根本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在变动中保持稳定的智慧。“过犹不及”,告诫我们做事要有度,不可走极端。这种“中庸”精神,贯穿于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解读。它认为,人的天性是顺应天道的,而“道”是遵循天性的,教育的意义在于修养和遵循“道”。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种对个体生命与宇宙和谐关系的追求。 《中庸》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不仅是真实的内在,更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根本。一个“诚”的人,能够感通天地,成就非凡。 《中庸》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学观。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平衡,如何认识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如何与宇宙万物和谐相处。它是一种追求极致与和谐的境界,是个人精神修养的高峰。 六、 篇章之五:《诗经》—— 抒发情感,体察民情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以其质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是研究古代社会风貌、民俗习惯、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 《诗经》的题材广泛,包括祭祀颂歌、劳动号子、婚恋情歌、战争徭役、讽刺民俗等等。每一首诗都像一幅画,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关雎》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到《硕鼠》中对剥削的控诉,再到《伐檀》中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诗经》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诗经》的艺术手法,如赋、比、兴,至今仍被文学界所借鉴。它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韵律、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华民族早期文学的独特魅力。 《诗经》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人民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窗口。它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它也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早期文学的辉煌成就。 七、 篇章之六:《尚书》—— 史学之宗,政事之典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记录了从尧舜时代到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和治国方略。它以其严谨的态度和珍贵的史料,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尚书》中的记载,多为帝王诏令、大臣奏议、重要典册等,内容涉及政治制度、法律条文、道德规范、祭祀礼仪等方方面面。其中,“尧典”、“舜典”描绘了理想君主的德行;“洪范”提出了治国的九个方面;“盘庚”则展现了古代君主励精图治的精神。 《尚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它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处理政务,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它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八、 篇章之七:《易经》—— 宇宙之理,变化之道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之一。它以其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易”和“不易”。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变化之中也存在着不变的规律。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易经》的卦象,如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启示。它们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的指引。 《易经》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理解宇宙的独特视角。它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导我们如何在变化中寻求稳定,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寻求转机。它是一种关于预测、决策、适应的智慧宝库。 九、 结语:智慧传承,启迪未来 《四书五经》,如同一座巍峨的思想殿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们的内容并非古董,而是历久弥新的智慧结晶,是指导我们当下生活、塑造美好未来的宝贵财富。 从《大学》的个人修养到《论语》的人际智慧,从《孟子》的政治理想到《中庸》的处世之道,从《诗经》的真挚情感,到《尚书》的历史借鉴,再到《易经》的宇宙哲思,《四书五经》共同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四书五经》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光芒。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去探寻经典的原貌,从中汲取力量,启发思考,并将这份智慧传承下去,让它继续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启迪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哪里是一本“诠解”入门读物,分明是一本修炼心性的实战手册。书中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引着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思辨状态。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诚”的论述部分,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极其精妙,没有简单地将“诚”等同于“真诚”,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即“诚”是世界运行的根本法则,是人得以与道相合的路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籍原文进行“训诂”,即根据古语的原始语境来界定词义,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因为你不再是被动接受观点,而是在参与一场与古代圣贤的对话。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忍不住会停下来,试着将书中的道理代入到自己日常的琐碎事务中去审视和印证,这种“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是这本书超越一般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让你“知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你“去实践”这种平衡与和谐的境界。

评分

这本《中庸诠解》初捧上手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毕竟“中庸”二字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孔门心法的核心要义之一。然而,阅读过程却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简单的白话翻译,而是深入到字里行间的微观结构,挖掘出隐藏在平实语句下的深邃意涵。比如,对于“尽性”与“尽己”的探讨,不同于一般解读止于修身养性的层面,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去阐释这种个体完善如何与天地万物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哲学架构。这种细腻的推敲,使得原本感觉有些虚无缥缈的“天命之谓性”变得具象化,仿佛作者手中有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着人与道的距离。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历史典故和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参照,这种博采众长的态度,使得诠释本身也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和学术深度,绝非空泛之论,而是有根有据的理性建构。对于想要真正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庸》的再创造和深化这一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扎实的基石材料。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修身”的部分印象尤为深刻,它并非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作者将“慎独”的概念延展到对自我意识的全面觉察,认为人内在的“思虑”波动,是影响“中和”状态的微观根源。书中对“心术”的剖析,细致到近乎心理学的层面,探讨了情绪的生发机制与道义的冲突与融合。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传统儒学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当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时,作者并没有将未发的情绪状态描述为一种僵硬的“无动于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充满潜能的、尚未被污染的“本源状态”。这种对内在生命力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我。它意味着,我们不必害怕自己内心的涌动,关键在于如何以合乎“道”的方式去观照和引导它。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敢于触碰最微妙的内心世界,并提供了一套古老而又极具操作性的心法来应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乍看之下有些“冷峻”,充满了古典学术的韵味,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它的句子结构往往偏长,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不容许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在深层次的推演中迷失方向。但一旦你跨过了初期的障碍,那种沉浸式的体验就显现出来了。我认为,作者在处理“时中”这个概念时,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如何把握“过犹不及”的临界点,在千变万化的情境中保持适度,这是一个哲学难题。书中没有给出僵硬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判断的“原则”和“参照系”,比如对“人伦日用”的关注,强调道体不离事用。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经典的普适性,又兼顾了实践的灵活性。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哲学家的笔记,而不是教科书式的总结,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对“中庸”的独特体验和理解,而不是机械地复述作者的观点。

评分

总体而言,《中庸诠解》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部经典文本的注释,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克制的,没有浮夸的辞藻,所有的论述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确表达,使得信息密度非常高。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解释“乐天知命”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苦难的旷达之气。这并非宿命论的消极接受,而是对宇宙秩序的深刻洞察后产生的一种安然自若的态度。这种气质渗透在全书的论述之中,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坚实而宁静的力量。它教会我,真正的“中庸”不是折中主义或平庸,而是指在事物发展的两端之间,找到那个最符合天理、最能成就人性的“至当之位”。对于寻求安身立命之道的求知者而言,此书提供了坚实的思想锚点,是梳理复杂世界观的绝佳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