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庸诠解
定价:62.00元
作者:子思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8108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国学爱好者
★世人奉为准则的中华孝文化经典,倡导以“孝”立身治国的伦理名篇。
内容提要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诠解》以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为切入点,配以古代及现当代流传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去粗存精,领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思想真谛。
目录
目录
n朱熹《中庸章句序》
n章 天命
n第二章 时中
n第三章 鲜能
n第四章 行明
n第五章 不行
n第六章 大知
n第七章 予知
n第八章 服膺
n第九章 可均
n第十章 问强
n第十一章 素隐
n第十二章 费隐
n第十三章 不远
n第十四章 素位
n第十五章 行远
n第十六章 鬼神
n第十七章 大德
n第十八章 无忧
n第十九章 达孝
n第二十章 问政
n第二十一章 诚明
n第二十二章 尽性
n第二十三章 致曲
n第二十四章 前知
n第二十五章 自成
n第二十六章 无息
n第二十七章 明哲
n第二十八章 自用
n第二十九章 三重
n第三十章 敦化
n第三十一章 至圣
n第三十二章 至诚
n第三十三章 尚纲
n参考文献
n作者介绍
子思,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文摘
【原文】
n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为教③。道也者,不可须臾 ④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惧乎其所不闻 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⑦。故君子慎其独也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n【注释】
n①天:上天。命:赋予,给予。谓:称作。
n②率:统领,遵循。道:本指道路,这里指抽象的道理、规律。
n③修道:按照道的规范进行修养。教:教化,影响感化。
n④须臾:片刻,很短时间。
n⑤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不睹,看不见。所不睹:看不见的地方。
n⑥不闻,听不到。所不闻:听不到的事情。
n⑦莫……乎:没有什么比……更……乎,在这里有“比”的意思。见(xiàn):同
n“现”,显现,显露。
n⑧独:形体上或精神上独处的状态。
n⑨未发:尚未表现出来。中:不偏不倚的状态。
n⑩中(zhòng)节:符合法度,合乎规矩。和:和谐,情正不乖戾。
n大本:根本的道。本:原意是指树木的根部,引申为抽象的“根本”之意。达道:通达的大道,这里指天下古今都经由的道,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致:努力使达到。位:动词,位于所处的位置。育:生长发育。焉:在这里。
n【译文】
n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依顺天性行事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弃的,可以离弃的话,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场合也谨慎戒备,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是有所慎重和惧怕的。没有什么比隐秘的事情更容易显露了,没有什么比细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容易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谨慎自己·2·的言行。喜怒哀乐等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又中节中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处在有序的状态,自然界的生物就生长繁育起来了。
n【名家批注】
n郑玄说:(1)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所效之,是曰“教”。(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3)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4)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n孔颖达说:(1)天命之谓性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名。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2)圣人修行仁、义、礼、 智、 信以为教化。道者,开通性命,犹如道路开通于人,人行于道路,不可须臾离也。若离道则碍难不通,犹善道须臾离弃则身有患害而生也。(3)君子行道,先虑其微。若微能先虑,则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况其恶事睹见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4)凡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人皆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须慎惧如此。以罪过愆失无见于幽隐之处,无显露于细微之所也。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谨慎守道也。(5)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未发,是人性初本。虽发而能和合,道理可通达流行,故曰天下之达道也。(6)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其养育焉。
n序言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哪里是一本“诠解”入门读物,分明是一本修炼心性的实战手册。书中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引着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思辨状态。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诚”的论述部分,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极其精妙,没有简单地将“诚”等同于“真诚”,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即“诚”是世界运行的根本法则,是人得以与道相合的路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籍原文进行“训诂”,即根据古语的原始语境来界定词义,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因为你不再是被动接受观点,而是在参与一场与古代圣贤的对话。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忍不住会停下来,试着将书中的道理代入到自己日常的琐碎事务中去审视和印证,这种“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是这本书超越一般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让你“知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你“去实践”这种平衡与和谐的境界。
评分这本《中庸诠解》初捧上手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毕竟“中庸”二字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孔门心法的核心要义之一。然而,阅读过程却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简单的白话翻译,而是深入到字里行间的微观结构,挖掘出隐藏在平实语句下的深邃意涵。比如,对于“尽性”与“尽己”的探讨,不同于一般解读止于修身养性的层面,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去阐释这种个体完善如何与天地万物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哲学架构。这种细腻的推敲,使得原本感觉有些虚无缥缈的“天命之谓性”变得具象化,仿佛作者手中有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着人与道的距离。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历史典故和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参照,这种博采众长的态度,使得诠释本身也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和学术深度,绝非空泛之论,而是有根有据的理性建构。对于想要真正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庸》的再创造和深化这一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扎实的基石材料。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关于“修身”的部分印象尤为深刻,它并非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作者将“慎独”的概念延展到对自我意识的全面觉察,认为人内在的“思虑”波动,是影响“中和”状态的微观根源。书中对“心术”的剖析,细致到近乎心理学的层面,探讨了情绪的生发机制与道义的冲突与融合。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传统儒学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当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时,作者并没有将未发的情绪状态描述为一种僵硬的“无动于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充满潜能的、尚未被污染的“本源状态”。这种对内在生命力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我。它意味着,我们不必害怕自己内心的涌动,关键在于如何以合乎“道”的方式去观照和引导它。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敢于触碰最微妙的内心世界,并提供了一套古老而又极具操作性的心法来应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乍看之下有些“冷峻”,充满了古典学术的韵味,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它的句子结构往往偏长,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不容许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在深层次的推演中迷失方向。但一旦你跨过了初期的障碍,那种沉浸式的体验就显现出来了。我认为,作者在处理“时中”这个概念时,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如何把握“过犹不及”的临界点,在千变万化的情境中保持适度,这是一个哲学难题。书中没有给出僵硬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判断的“原则”和“参照系”,比如对“人伦日用”的关注,强调道体不离事用。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经典的普适性,又兼顾了实践的灵活性。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哲学家的笔记,而不是教科书式的总结,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对“中庸”的独特体验和理解,而不是机械地复述作者的观点。
评分总体而言,《中庸诠解》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部经典文本的注释,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克制的,没有浮夸的辞藻,所有的论述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确表达,使得信息密度非常高。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解释“乐天知命”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苦难的旷达之气。这并非宿命论的消极接受,而是对宇宙秩序的深刻洞察后产生的一种安然自若的态度。这种气质渗透在全书的论述之中,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坚实而宁静的力量。它教会我,真正的“中庸”不是折中主义或平庸,而是指在事物发展的两端之间,找到那个最符合天理、最能成就人性的“至当之位”。对于寻求安身立命之道的求知者而言,此书提供了坚实的思想锚点,是梳理复杂世界观的绝佳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