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诠解

庄子诠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周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庄子
  • 先秦
  • 思想
  • 文化
  • 经典
  • 解读
  • 中国哲学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8092
商品编码:297439916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庄子诠解

定价:72.00元

作者:庄周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8092

字数:

页码:4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目录


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人。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诠解》汲取了其他《庄子》版本的精华之处,按照原文、注释、译文、品庄悟道、集评的体例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力求以详细、准确的有益阐释,展现出《庄子》书中灼灼的智慧之光,使人在阅读时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体会到其中深远的寓意。

文摘


齐物论
  【题解】
  所谓“齐物论”,包括了齐物之论和齐同物论两个层面的内容,既论述了“齐物”的观点,也论述了“齐言”的理念。庄子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齐一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客观事物的评论,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真理。针对这种倾向,庄周给予了坚决的否定。
  庄周明确地肯定天下万物和人们认识的相对性,这无疑含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但他由此完全否定事物间的一切差别和人们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这就使自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坑。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焉似丧其耦①。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②?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③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④!”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而独不闻之乎⑤?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⑥。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⑦。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⑧。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⑨?”
  【注释】
  ①南郭子綦:人名,因住城郭南端而以为号;隐:倚靠;机:通“几”,案;嘘:缓缓吐气。②颜成子游:南郭子綦弟子,字子游;何居:何故。③女:通“汝”,你。④籁:萧。⑤大块:大地;:长风声。⑥畏隹:山林高峻。⑦者:像狗叫声;喁:相应之声。⑧泠风:小风。⑨咸:都;怒者其谁邪:使其怒号的是谁呢。
  【译文】
  南郭子綦倚靠着几案静坐,仰着头缓缓吐气,好像遗忘了自己的形体一样。颜成子游站在他的面前侍奉着,问道:“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人的形体本来可以使它如同枯木,而心灵本来可以使它寂静得如同死灰吗?您今天的静坐,和往日的静坐大不相同啊。”
  子綦说:“偃,你的提问,不是很好吗!今天我把我丢掉了,你知道这一点吗?你或许听过人为的萧声,但不听过地之萧声,你或许听过地之萧声,肯定没有听过天之萧声吧。”
  子游说:“请问其中的道理。”
  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会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长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树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斥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号啕大哭,像狗叫声,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相应。小风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
  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并排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
  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使其怒号的是谁呢?”
  【品庄悟道】
  上篇《逍遥游》,渲染的是一种无我的逍遥自在,而《齐物论》所讲的是逍遥的方法论。这个方法就是“齐物”,即齐同万物。“言论是非”属于万物现象的一种,而且是困扰人的精神的一种,故“齐是非”属于通往逍遥境界的重要的途径,所以本篇从此论入手,反复在如何“齐是非”方面做文章。
  本段从南郭子綦“吾丧我”开篇,正是承《逍遥游》篇“至人无已”而来,“吾丧我”即外忘功名、内忘自己,即“吾”不再意识到“我”的存在,所丧失的是一种对“我”的意识,没有了“我”这一意识,自然也就“无功”“无名”了,也就进入了“天籁”状态。
  但颜成子游无法明白,反而怆然若失,南郭子綦便以人籁、地籁、天籁为喻,加以申说。主要说地籁:“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接下去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万窍”的各种状态,生动地描述了风吹万窍所发出的各种声音,使子游若有所悟:“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地籁是众窍孔发出的风声,人籁是竹箫所吹出的乐声,请问天籁又是什么?子綦上面并没明讲,接下去也没明确回答,只是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意是说:风吹入不同的空穴,自然地发出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产生与消失、大小与长短,都是“自取”,其鼓动者是谁呢?人籁、地籁是具体的声音,天籁不同于人籁、地籁,万窍怒号,没有谁来鼓动,各窍任其自然,就是天籁。天籁在人籁、地籁之中,人籁、地籁的自然状态就是天籁。
  ……

序言



《庄子诠解》是一部旨在深入解读与阐释道家哲学经典《庄子》的著作。本书并非对《庄子》原文的简单复述或浅显注释,而是试图在其深邃的思想脉络中,挖掘出其穿越时空的智慧与启迪,并以一种更为贴近现代人理解方式的视角进行梳理与呈现。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以其汪洋恣肆的文风、奇谲瑰丽的想象、以及对人生、宇宙、社会等诸多重大命题的深刻洞察而著称。然而,其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远,往往令初读者望而却步,甚至对其核心思想产生误解。本书的创作初衷,正是为了弥合读者与《庄子》经典之间的隔阂,以一种“诠解”的方式,为读者打开通往庄子精神世界的大门。 “诠解”二字,寓意着“解释”与“领悟”。本书并非止步于字面上的解释,而是力求在对原文进行严谨考据与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哲学逻辑、思想渊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将庄子思想的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从其认识论、方法论,到其人生哲学、宇宙观,层层剥茧,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庄子思想体系。 在认识论上,本书将详细探讨庄子“齐物论”的精髓。庄子认为,世间万物,表面上看似差异巨大,实则本源一致,相互依存。他提出的“道通为一”的观点,揭示了事物辩证统一的本质。本书将通过对《齐物论》中“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固”、“朝三暮四”等典故的深入解读,阐释庄子如何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认识到主观与客观、真与假、美与丑等皆为相对的概念,从而达到一种“不以物化物,不以神化物”的境界。这种认识论的转变,对于我们摆脱固有的成见,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方法论上,本书将重点阐释庄子“因循”、“顺适”的处世智慧。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违逆。他所提出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指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一种“坐忘”、“心斋”的方式,达到与道相合的和谐状态。本书将通过解读《养生主》、《人间世》等篇章,分析庄子如何看待人生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他所倡导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人生态度。这种“不为物役,不为势迁”的生存智慧,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 在人生哲学上,本书将深入剖析庄子对“逍遥”的追求。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并非简单的物质享受或感官愉悦,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他通过“鲲鹏展翅”、“鼓盆而歌”等寓言故事,展现了摆脱世俗羁绊,实现心灵解放的图景。本书将详细解读庄子如何看待生死、名利、得失,以及他所倡导的“齐生死”、“不尚贤”等观点,揭示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理想人格。这种对超越性自由的向往,能够引导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在宇宙观上,本书将探讨庄子“道”的本体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无形无象、无所不包的终极实在。“道”既是生成万物的母亲,也是万物运行的法则。本书将结合《德充符》、《天地》等篇章,阐释庄子如何通过对“道”的体悟,来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的过程。他所描绘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体现了一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宏大视野。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拘泥于古籍的考证,而是力图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发掘庄子思想的生命力。作者在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道理。本书不会回避庄子思想中的一些晦涩之处,反而会将其作为深入探讨的契机,引导读者一同去探索其深层的含义。 在解读过程中,本书将注重思想的关联性与系统性。例如,在阐释“齐物论”时,会将其与“无为”、“逍遥”等概念联系起来,展现庄子思想内部的内在统一性。同时,也会适时引用其他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如老子的“道”,来丰富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但始终将庄子思想本身作为核心。 本书的结构安排,将力求严谨而流畅。通常会先引述《庄子》原文的某个重要段落或章节,然后进行细致的解读。解读内容包括: 1. 原文背景与字词疏解: 对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字面意思。 2. 思想内涵阐释: 深入剖析庄子在此段落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揭示其哲学原理。 3. 逻辑推演与论证: 梳理庄子思想的逻辑链条,说明其论证过程。 4. 寓言故事解读: 对庄子常用的寓言故事,进行深入的寓意分析,阐释其象征意义。 5. 现实意义与启示: 结合当今社会生活,探讨庄子思想的现实价值,为读者提供精神上的启迪。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庄子思想的实践性。庄子的哲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人生实践紧密相连。本书会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庄子“以无厚入有间”、“乘虚而入”的辩证智慧,应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工作挑战;如何借鉴庄子“遗世独立”、“精神往来”的境界,在浮躁的世界中寻得片刻的安宁。 总而言之,《庄子诠解》是一部旨在帮助读者深度理解和体验庄子哲学思想的著作。它以严谨的态度、清晰的脉络、生动的语言,致力于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其智慧的光芒,能够照亮当下,启迪未来。本书的目标,是让读者在读完之后,不仅能够了解庄子说了什么,更能理解庄子为何如此说,并从中获得应对人生挑战、提升精神境界的力量。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场对生命本真的深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处理现代生活困境的“心理缓冲垫”。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内心时常感到焦虑和失衡。然而,书中那些关于顺应自然、不强求、物我两忘的论述,仿佛一剂清凉的药方,能瞬间平复那些躁动不安的情绪。当我因为工作上的挫折而感到郁闷时,翻开其中关于“逍遥游”的章节,那种超脱于世俗得失的境界感便油然而生,让人瞬间觉得那些烦恼不过是过眼云烟。它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基于对人性深刻洞察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教人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宁的内在支点。这本书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它已经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自我调节、保持心境平和的重要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有逻辑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哲学图景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文本细微之处。我注意到它并非简单地将原文进行堆砌和注解,而是构建了一套清晰的解读框架,每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篇章,都会有前瞻性的概述,帮助读者预设理解的支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释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段落时,并没有采用故作高深的术语,而是尽可能地使用贴近生活、具有画面感的语言进行剖析,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其中关于“齐物论”的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万物相对性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弹性的视角,仿佛心灵上的一扇窗户被推开,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愉快的探索之旅,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

评分

这本书的译注部分处理得非常精妙,看得出编者在考据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很多流传已久的争议性观点,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甚至引用了不同学派的观点来佐证或反驳,使得整个解读过程充满了辩证的活力。对于一些关键的古词或典故,注释不仅给出了准确的释义,还追溯了其在历史语境中的演变,这对于想要深入探究原著本意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助力。我注意到,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在作者的笔下竟然牵扯出一条完整的思想脉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它不像某些注释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给出“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探究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层次。

评分

在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近乎沉静的陪伴感。它没有那些花哨的配图或辅助性的多媒体内容,完全依靠文字的力量来构建一个精神场域。这种极简主义的呈现方式,反而迫使我的注意力百分之百地聚焦于文本本身。我喜欢在深夜,关掉所有电子设备的干扰,只点一盏台灯,慢慢研读其中的某个段落。那种感觉,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沉稳、从容,不急不躁地向你剖析生命的本质与宇宙的奥秘。书中的论述往往引人深思,读完一句,常常需要停下来,凝视窗外良久,才能将那份哲思的余韵消化吸收。这种需要“慢下来”的阅读过程,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时间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留白处理,仿佛一下子就将你拉入了一个思辨的殿堂。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感到疲倦。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古典韵味,又充分考虑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行距和字号的把控恰到好处,让人在沉浸于深奥的文字时,不会因为排版的小瑕疵而被打断思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诚意和匠心。对于我这种既注重阅读体验又对书籍本身有一定审美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开卷的第一印象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低调而有力的文化宣言,让人忍不住想时常去摩挲它的封面,感受那份沉淀下来的历史厚重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