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十个为什么
定价:28.00元
作者: ·伊林,余诗琴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2762818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了解自己的家吗?你知道自来水是怎样走进家中的吗?我们熟悉的街道是怎样形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工具是从哪里来的?原子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在全世界里旅行的?《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十个为什么》收集了·伊林的短篇科普作品《房屋漫游记》《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以上问题将在《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十个为什么》一一得到解答。
内容提要
《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十个为什么》收集了·伊林的短篇科普作品《房屋漫游记》《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笔者在编译这些作品时,在保存伊林原文风格的同时,相应补充了大量近现代的科普知识,使作品读起来更有时代特点和连续性,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目录
章 房屋漫游记
旅行之初
地点一:水龙头
我们人类是从什么时候
开始洗澡的
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
肥皂泡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
水能炸毁房子,这是真的吗
冰会不会也像水一样可以
我们能在地板上穿着冰刀
滑冰吗
世界上有不透明的水和
透明的铁吗
自来水的历史
水的净化
地点二:炉子
我们人类什么时候开始
学会取火的
火柴是怎样才被点燃的呢
火柴出现了多久了
水为什么就不能燃烧呢
炉子中的柴跑到哪儿去了
为什么炉子里会发出
呼呼的声音
为什么水能灭火呢
炉子谜语
不用生火的炉子——电磁炉
用微波加热做饭——微波炉
煤气是什么东西
天然气是什么
地点三:桌子和灶台
厨房就是一个实验室
你知道土豆是什么吗
为什么生土豆不能吃
为什么煮的土豆软软的,
而炸的、烤的
土豆有硬硬的皮
为什么浆洗过的衣服硬硬的
烘烤的面上为什么会有硬皮
面为什么会变干
为什么酵母能让面团胀起来
面上为什么会有小孔
面诞生记
啤酒为什么会起泡泡
你了解汤吗
人为什么需要吃肉
你了解人造食品吗
世界上神奇的食品
为什么牛奶会变酸
祖先都吃什么
为什么干酪能长期存放
古人是怎么吃饭的
咖啡和茶
吃什么,怎么吃
个在英国使用叉子的人
地点四:厨房的锅
解开7个厨房之谜
为什么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的
材料做成呢
坚固却又脆弱的材料
铁为什么会生锈
白铁皮为什么不易生锈
铁从哪里来
生铁、熟铁和钢这一家子
生病的纽扣
真的有黄铜存在吗
黏土都可以做成什么
瓦罐的学问
地点五:餐具柜
瓦罐的亲戚们
陶瓷的故事
制作瓷器的谜
沙子也能做成餐具柜中的
东西吗
硬硬的液体
泡泡工厂
有不会碎的玻璃吗
筷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地点六:衣橱
旅途的终点
镜子的前世今生
衣橱里有些什么
衣服真的能发出热量吗
穿三件秋衣保暖,还是穿有一件
有三件秋衣厚的外套保暖
世界上有没有空气做成的墙
人为什么要穿几层
衣服呢
房屋漫游指南
第2章 城市的街道
街道是怎样出现的
莫斯科的地下城市
我们街上的汽车
河水怎么去家里做客
看不见的工人
信的旅行
远道而来的客人
第4章 东西从哪里来
我的玩具伙伴们
家里的机器
大工厂里的机器
衬衣和皮鞋
茶杯、瓦罐和它们的亲戚
第4章 原子世界之旅
原子世界图
从原子世界来的消息和使者
磁铁竟然能吸引光
到原子中去旅行
原子之舟
走进原子核
峰回路转是坦途
人为控制原子能
原子熔炉
原子与战争
不同的道路
结束旅行
放眼未来
作者介绍
·伊林(1896—1953),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的科普作品有《十个为什么》、《几点了》、《白纸黑字》、《桌上的太阳》、《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
文摘
《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十个为什么》:
在公元15~16世纪,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如此方便地使用自来水。
就算在当时巴黎这样常先进的大城市,每个居民平均每天只能用一桶水。这一桶水根本不够他们像我们这样经常洗澡、换洗衣服、清洁房间。当时的人们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便利的条件——拧开水龙头就能用到水,那个时候,人们总是靠在水井里打水来获取所需要的日常用水,难怪他们用水量这么少。现如今,还有一些小城市的人们仍沿用古代人的方法来取水,有的时候在水井中发现猫、老鼠这样小动物的尸体也是在所难免的,可见,这样的方法并不卫生。
在古代,由于用水并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所以古代人们不大爱干净,人们一直到了近代才养成了勤洗手、勤洗澡的习惯的。
在17世纪,所有人都觉得没有洗脸的必要,大家都觉得每天早上用毛巾擦擦脸就可以了,就连皇帝也不洗脸,而且觉得没有每天都洗澡的必要。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法国国王豪华的卧室,你会发现这里有大到需要用铺床棍(当时一种专业的铺床工具)才能铺好的床,你会看到床周围极尽的四根镀金柱子上美丽的床幔,你还会看到各式珍奇的古玩,华丽的地毯、威尼斯镜子和出自大师之手的钟,但是,你找不到一只洗脸盆。
在俄罗斯,人们爱干净的程度要比法国强一些。
原来,当时的俄罗斯人已经养成了常常去澡堂子的习惯,对于初次来到俄罗斯的外国人来说,这些都太让人吃惊了。柯林斯大夫刚来到俄罗斯,看到人们去澡堂子洗澡的场景后写道:俄罗斯的人们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必须常去澡堂子,这里的澡堂子会有可观的收入。人们生起炉子后,常常会在炉子上头烧上热水。我看到有的人光着身子从澡堂子里面跑出来,在外面的雪地上打个滚,然后再起来跑回澡堂子。
原来,洗澡在当时也算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了。下面的内容可能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不过是真实的情况,当时的巴黎人要一两个月换一次衣服。
那个时候的人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关心衣服是不是干净,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关心自己的袖口是不是高档的样式,胸襟的形状好不好看等等。他们大多数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所有衣服脱掉,什么都不穿就睡。直到18世纪以后,人们才意识到经常换洗衣服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就连手帕也是在18~19世纪的时候才出现的。刚开始的时候手帕很少有,被视作有名望的人才能用的品,后来才普及到老姓。
那个时候的卫生条件令人堪忧。宫殿里的虫子特别多,我们上面提到的法国皇帝那华丽卧室里的床幔,要知道,当时人们使用床幔并不是要追求漂亮,而是为了防止天花板上的虫子掉落在床上。但是,有时候连床幔也无济于事,很多虫子常年栖息在床幔的褶子里。当时的巴黎是没有下水道的,人们直接把脏水从窗户倒在大街上,顺着街上的阴沟流走。天气热的时候常常臭气熏天,人们只有贴着建筑边缘走才能避免被脏水溅到。
……
序言
这套《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里的物理学和天文学部分,真是让我脑洞大开!特别是关于量子力学的几本书,虽然我不是物理专业的,但作者用非常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比如“不确定性原理”,作者把它比作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你越想看清他,他跑得越快,让你觉得既荒谬又有趣。还有“量子纠缠”,那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让我简直无法想象,但作者通过巧妙的实验设想,让你不得不相信它的存在。读到关于黑洞的章节时,那种对引力的终极表现的描绘,以及时间在黑洞附近扭曲的现象,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作者甚至还探讨了宇宙的边缘和尽头,那些关于宇宙膨胀、暗能量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我对宇宙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它让我明白,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物理定律,在极端条件下会失效,宇宙还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复杂性和奇妙性。读完之后,我常常会在夜晚抬头望向星空,想象着那些遥远的星系,思考着我们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它让我觉得,科学的边界是如此广阔,永远都有新的发现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评分我最近对《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中的一些关于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探讨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其中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的篇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考古发现和科学推测,构建了一个生动而富有逻辑的人类发展图景。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火的使用对人类演化的重要性,作者描述了火如何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如何帮助人类抵御寒冷和野兽,以及如何促进了社会群体的形成和沟通。还有关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作者将其描绘成人类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关键,让我对我们每天使用的语言有了更深的敬意。读到关于早期农业的产生,作者分析了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何促成了定居、社会分工和文明的诞生。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这本书不仅关注“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它让我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偶然性,以及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形态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读完之后,我不仅对人类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由衷的赞叹。这套书让我觉得,了解我们自身的历史,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认知过程。
评分这套《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简直是知识的宝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那几本,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浩瀚星空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深奥的物理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将黑洞比作宇宙中的“吞噬者”,将暗物质比作“隐形的巨人”,这些比喻不仅加深了我的理解,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宇宙大爆炸的瞬间,作者描述的那种能量的爆发和物质的形成,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宇宙诞生的那种宏伟与震撼。而且,这些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们鼓励我跳出固有框架,用科学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质疑,去探索。读完之后,我开始对许多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了好奇,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会有四季,这些问题似乎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解答。这套书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点燃了我对科学的热情,让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任何渴望了解世界、拓展视野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选择。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你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感受知识的力量。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里关于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的那部分,简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尤其是关于DNA的讲解,作者把一个如此复杂的分子结构,通过精妙的类比,比如把它比作一本“生命说明书”,详细地解释了它如何储存着我们身体的所有信息,如何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自然选择”的论述,作者没有枯燥地陈述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比如不同环境下动物的迁徙和演变,阐述了环境如何塑造生命,哪些特征更有利于生存繁衍。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看到了数百万年前的地球,看到了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早期生命。而且,作者还提到了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以及这些突变如何可能带来新的物种,这让我惊叹于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和演化的神奇。让我觉得尤其棒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解释“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生物多样性,并非偶然,而是亿万年漫长演化过程的必然结果。读完之后,我再看向身边的花草树木,甚至自己,都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仿佛能看到它们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这套书真的让我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套《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里关于地球科学和环境的几本书,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如何驱动着地壳的缓慢移动,带来了山脉的形成、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发生。我常常想象着那些亿万年前的板块碰撞,想象着大陆是如何一点点漂移、分离、重组,这种宏大的地质史诗让我感到地球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而又充满变化。读到关于气候变化的部分,作者没有使用过于煽情的语言,而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展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长远后果。我尤其关注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作者强调了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让我明白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地球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坚不可摧,它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关爱。读完之后,我开始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问题,也更加理解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套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蓝色星球产生了更深的责任感和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