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太平洋战争:全景呈现残酷太平洋之战、英美档案馆解密资料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英)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502363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战争总是充满疑问,尤其是像太平洋战争这样一场多国参与的大型战争。本书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全面的详细描述与深入分析,是一本解答这些疑问的入门书。大部分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著作是以美国的参战为重点,并没有同等考虑其他参与国发挥出的作用。而本书旨在从更加广泛的、多国的角度来分析太平洋战争,对比研究作战双方的行为,并从军事高层指挥、以及公众的视角记述太平洋战争。
全书共15 章,分析了20 世纪30 年代促使日本在亚洲大陆对外扩张的因素,以及西方列强对于危机日渐加剧的反应,探究了日本在1942 年年初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重大战役。随后,作者将焦点放在1943 年至1945 年战局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特征上,在此期间,美国及其盟友的武装部队逐步将日本从其占领的地区驱逐出去,并终建立了将日本本土纳入打击范围的军事基地。作者还特别探讨了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两颗原子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后果。前 言
章 日本帝国的崛起,1860—1930
现代日本的崛起:原因与结果
《华盛顿条约》时代,1922—1929
日本的爆发,1930—1933
第2章 太平洋战争的序曲:中国问题,1931—1940
合作,1933—1937
侵华战争的政治与战略,1937—1940
对日本外交关系的影响
中日之战的教训
对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的缘起
第3章 通往珍珠港之路,1940—1941
左右命运的决定,1940年9月至1941年夏
后的交锋,1941年秋
第4章 日本捷报频传,1941年12月至1942年春
日本获胜的原因
日本战争机器的缺陷
日本丧失主动权,1942年3月至6月
第5章 同盟国扭转局势,1942年6月至1943年1月
盟军战争计划的拟定,1941年12月至1942年春
南太平洋和缅甸的反击,1942年夏至1943年1月
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平衡,1943年1月
第6章 战争的动态表现:战略和行动
同盟国与日本战略的主要目标
同盟国指挥部与日本指挥部内部的利益冲突
良策的重要性
小 结
第7章 战术和技术
海 战
空 战
陆 战
小 结
第8章 士气和作战动机
种族仇恨和意识形态在保持士气中的作用:再看道尔的论文
灌输的局限性:士兵身上的“人性弱点”
运用心理战操控人性弱点
小 结
第9章 情报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和同盟国的情报进展
战时的成就
小 结
0章 战时经济
资源的获取
生产资料的管理
小 结
1章 联盟战争
同盟国的外交:美国与英国
与非西方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与苏联
轴心国联盟:只是名义上的联盟?
小 结
2章 战争与大后方
公众舆论与战争
战争及其对平民生活的影响
战争及日本占领地区的亚洲各族人民
小 结
3章 后阶段,1944年秋至1945年夏
同盟国:以结束太平洋战争为中心的战略
日本的选择
盟军战略的实施,1944年10月至1945年6月
小 结
4章 原子弹与太平洋战争的结束
动用原子弹的动机
原子弹与日本决定投降
小 结
5章 结 论
著者
道格拉斯 ·福特(Douglas Ford),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军事与国际历史讲师,曾出版多部太平洋战争期间有关日本军队的著作。
译者
刘建波,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处处体现着作者深厚的历史底蕴。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既有大开大合的战略层面论述,也有聚焦于某次小型遭遇战的精微描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悬念的营造和逻辑链条的梳理,完全可以媲美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成功地避免了传统军事历史书籍常见的沉闷感。作者似乎深知,要让读者真正理解太平洋战争的残酷,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个体的挣扎。因此,书中穿插的人物侧写和环境描写,都充满了生命力,让人能清晰地想象出当时湿热的气候、缺水少粮的困境以及面对死亡的瞬间反应。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史诗,而非冷冰冰的报告,情感上的共鸣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合上书本后,那种战争的余音久久不散。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二战的太平洋战场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种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细节。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冰冷的史实转化为鲜活的画面。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瓜岛泥泞的丛林中,感受着士兵们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又仿佛坐在马里亚纳海域的航母甲板上,耳边充斥着舰载机的轰鸣和炮火的巨响。它不仅仅是罗列战役的时间和伤亡数字,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关键决策背上的政治角力和战略误判。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双方指挥官心理活动时的细腻笔触,那种在巨大压力下,人性光辉与阴暗面交织的刻画,真实得让人心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从珍珠港的突袭到中途岛的转折,再到硫磺岛的惨烈,每一步都铺陈得恰到好处,让人欲罢不能地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历史真相。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广阔的层面去理解这场史诗般的冲突是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格局。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经常感到市面上的战争书籍在资料来源上略显单薄,很多时候只是对既有观点的重复阐释。但这本书明显下了大功夫去挖掘和比对来自不同阵营的原始档案。那种细节的丰富度和观点的平衡性,让人感到作者是在尽力还原一个尽可能接近真相的历史现场。例如,对于某些关键战役的描述,它会并列展示美军和日军在情报获取、战术执行上的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宣布一方的胜利或失败。这种对“为什么会发生”的深度探究,而非仅仅是“发生了什么”的记录,使得全书的价值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战争,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战略、心理学和组织效率的深度案例分析。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侧重点,这大概就是一本优秀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我一直期待有一本能够真正“全景呈现”太平洋战争的书籍,而这本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所构建的史观是宏大而包容的,视野跨越了单纯的军事交锋,延伸到了后方的工业动员、国际外交的影响,甚至包括了文化隔阂在战争中的放大作用。作者处理不同视角资料的能力令人赞叹,既能驾驭高层的战略部署,也能体察到基层士兵的绝望与希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在描述技术对抗和资源消耗的篇章时,清晰地阐释了为什么现代战争的形态会导向最终的结局。它不是简单地赞美技术优越性,而是系统地分析了工业基础、科研投入和战略韧性如何共同决定了战局的走向。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它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应对复杂系统性危机的教科书,读完后对那段历史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是震撼中带着一丝沉重的。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种过于学术化、堆砌史料的战争史著作,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沉溺于枯燥的官方文件,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来自不同层级人员的第一手记录——无论是前线士兵的日记,还是后方情报人员的备忘录。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度和立体感。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后勤保障和技术革新的章节所吸引,战争的残酷性往往被聚焦于冲锋陷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机器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同样艰巨的努力和牺牲。它没有试图美化战争,反而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冲突的复杂性、资源的极限以及意识形态的巨大张力。读完之后,那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能让人在掩卷之余,对“和平”二字的重量有更深刻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