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太平洋戰爭:全景呈現殘酷太平洋之戰、英美檔案館解密資料
定價:42.00元
售價:28.6元,便宜13.4元,摺扣68
作者:(英)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502363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戰爭總是充滿疑問,尤其是像太平洋戰爭這樣一場多國參與的大型戰爭。本書對這場戰爭進行瞭全麵的詳細描述與深入分析,是一本解答這些疑問的入門書。大部分關於太平洋戰爭的著作是以美國的參戰為重點,並沒有同等考慮其他參與國發揮齣的作用。而本書旨在從更加廣泛的、多國的角度來分析太平洋戰爭,對比研究作戰雙方的行為,並從軍事高層指揮、以及公眾的視角記述太平洋戰爭。
全書共15 章,分析瞭20 世紀30 年代促使日本在亞洲大陸對外擴張的因素,以及西方列強對於危機日漸加劇的反應,探究瞭日本在1942 年年初迅速占領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並詳細分析瞭其中的重大戰役。隨後,作者將焦點放在1943 年至1945 年戰局的軍事、政治、經濟和外交特徵上,在此期間,美國及其盟友的武裝部隊逐步將日本從其占領的地區驅逐齣去,並終建立瞭將日本本土納入打擊範圍的軍事基地。作者還特彆探討瞭美國嚮日本本土投放兩顆原子彈這一行為的原因與後果。前 言
章 日本帝國的崛起,1860—1930
現代日本的崛起:原因與結果
《華盛頓條約》時代,1922—1929
日本的爆發,1930—1933
第2章 太平洋戰爭的序麯:中國問題,1931—1940
閤作,1933—1937
侵華戰爭的政治與戰略,1937—1940
對日本外交關係的影響
中日之戰的教訓
對華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的緣起
第3章 通往珍珠港之路,1940—1941
左右命運的決定,1940年9月至1941年夏
後的交鋒,1941年鞦
第4章 日本捷報頻傳,1941年12月至1942年春
日本獲勝的原因
日本戰爭機器的缺陷
日本喪失主動權,1942年3月至6月
第5章 同盟國扭轉局勢,1942年6月至1943年1月
盟軍戰爭計劃的擬定,1941年12月至1942年春
南太平洋和緬甸的反擊,1942年夏至1943年1月
太平洋戰場的軍事平衡,1943年1月
第6章 戰爭的動態錶現:戰略和行動
同盟國與日本戰略的主要目標
同盟國指揮部與日本指揮部內部的利益衝突
良策的重要性
小 結
第7章 戰術和技術
海 戰
空 戰
陸 戰
小 結
第8章 士氣和作戰動機
種族仇恨和意識形態在保持士氣中的作用:再看道爾的論文
灌輸的局限性:士兵身上的“人性弱點”
運用心理戰操控人性弱點
小 結
第9章 情報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和同盟國的情報進展
戰時的成就
小 結
0章 戰時經濟
資源的獲取
生産資料的管理
小 結
1章 聯盟戰爭
同盟國的外交:美國與英國
與非西方同盟國之間的關係:中國與蘇聯
軸心國聯盟:隻是名義上的聯盟?
小 結
2章 戰爭與大後方
公眾輿論與戰爭
戰爭及其對平民生活的影響
戰爭及日本占領地區的亞洲各族人民
小 結
3章 後階段,1944年鞦至1945年夏
同盟國:以結束太平洋戰爭為中心的戰略
日本的選擇
盟軍戰略的實施,1944年10月至1945年6月
小 結
4章 原子彈與太平洋戰爭的結束
動用原子彈的動機
原子彈與日本決定投降
小 結
5章 結 論
著者
道格拉斯 ·福特(Douglas Ford),英國索爾福德大學軍事與國際曆史講師,曾齣版多部太平洋戰爭期間有關日本軍隊的著作。
譯者
劉建波,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翻譯理論與實踐。
我一直期待有一本能夠真正“全景呈現”太平洋戰爭的書籍,而這本書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我的期待。它所構建的史觀是宏大而包容的,視野跨越瞭單純的軍事交鋒,延伸到瞭後方的工業動員、國際外交的影響,甚至包括瞭文化隔閡在戰爭中的放大作用。作者處理不同視角資料的能力令人贊嘆,既能駕馭高層的戰略部署,也能體察到基層士兵的絕望與希望。尤其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在描述技術對抗和資源消耗的篇章時,清晰地闡釋瞭為什麼現代戰爭的形態會導嚮最終的結局。它不是簡單地贊美技術優越性,而是係統地分析瞭工業基礎、科研投入和戰略韌性如何共同決定瞭戰局的走嚮。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它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迴顧,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在極端壓力下,如何應對復雜係統性危機的教科書,讀完後對那段曆史的理解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評分天呐,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二戰的太平洋戰場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是那種宏大敘事背後的微觀細節。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冰冷的史實轉化為鮮活的畫麵。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瓜島泥濘的叢林中,感受著士兵們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煎熬;又仿佛坐在馬裏亞納海域的航母甲闆上,耳邊充斥著艦載機的轟鳴和炮火的巨響。它不僅僅是羅列戰役的時間和傷亡數字,更深入挖掘瞭那些關鍵決策背上的政治角力和戰略誤判。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雙方指揮官心理活動時的細膩筆觸,那種在巨大壓力下,人性光輝與陰暗麵交織的刻畫,真實得讓人心驚。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從珍珠港的突襲到中途島的轉摺,再到硫磺島的慘烈,每一步都鋪陳得恰到好處,讓人欲罷不能地想知道下一頁會揭示怎樣的曆史真相。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全景式的視角,讓我得以從一個更廣闊的層麵去理解這場史詩般的衝突是如何塑造瞭現代世界的格局。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率地說,是震撼中帶著一絲沉重的。我通常不太喜歡讀那種過於學術化、堆砌史料的戰爭史著作,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沒有沉溺於枯燥的官方文件,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來自不同層級人員的第一手記錄——無論是前綫士兵的日記,還是後方情報人員的備忘錄。這種多維度的敘事,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度和立體感。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後勤保障和技術革新的章節所吸引,戰爭的殘酷性往往被聚焦於衝鋒陷陣,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爭機器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同樣艱巨的努力和犧牲。它沒有試圖美化戰爭,反而以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剖析瞭衝突的復雜性、資源的極限以及意識形態的巨大張力。讀完之後,那種對曆史的反思和對生命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能讓人在掩捲之餘,對“和平”二字的重量有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準。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經常感到市麵上的戰爭書籍在資料來源上略顯單薄,很多時候隻是對既有觀點的重復闡釋。但這本書明顯下瞭大功夫去挖掘和比對來自不同陣營的原始檔案。那種細節的豐富度和觀點的平衡性,讓人感到作者是在盡力還原一個盡可能接近真相的曆史現場。例如,對於某些關鍵戰役的描述,它會並列展示美軍和日軍在情報獲取、戰術執行上的差異,而不是簡單地宣布一方的勝利或失敗。這種對“為什麼會發生”的深度探究,而非僅僅是“發生瞭什麼”的記錄,使得全書的價值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場戰爭,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戰略、心理學和組織效率的深度案例分析。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側重點,這大概就是一本優秀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吧。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處處體現著作者深厚的曆史底蘊。它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好,既有大開大閤的戰略層麵論述,也有聚焦於某次小型遭遇戰的精微描摹。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轉摺點時的筆法,那種懸念的營造和邏輯鏈條的梳理,完全可以媲美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它成功地避免瞭傳統軍事曆史書籍常見的沉悶感。作者似乎深知,要讓讀者真正理解太平洋戰爭的殘酷,就必須讓他們感受到個體的掙紮。因此,書中穿插的人物側寫和環境描寫,都充滿瞭生命力,讓人能清晰地想象齣當時濕熱的氣候、缺水少糧的睏境以及麵對死亡的瞬間反應。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史詩,而非冷冰冰的報告,情感上的共鳴是如此強烈,以至於閤上書本後,那種戰爭的餘音久久不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