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台湾会馆与同乡会
定价:90.00元
作者: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3012008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380kg
编辑推荐
会馆和同乡会主要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但关于在大陆一些地方的台湾会馆、试馆和台湾同乡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台湾会馆与同乡会》是北京市台联承接的北京市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台湾文史研究课题,把与台湾会馆、台湾同乡会相关的这段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组由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任组长,卢咸池、苏民生、叶芳、郑大、王惠霞任副组长。本书在北京市台联统一筹划下,由市台联干部、在京台胞和其他有关人士组成写作组,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共同撰写完成。
内容提要
会馆和同乡会主要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但关于在大陆一些地方的台湾会馆、试馆和台湾同乡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台湾会馆与同乡会》是北京市台联承接的北京市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台湾文史研究课题,把与台湾会馆、台湾同乡会相关的这段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组由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任组长,卢咸池、苏民生、叶芳、郑大、王惠霞任副组长。本书在北京市台联统一筹划下,由市台联干部、在京台胞和其他有关人士组成写作组,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共同撰写完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老实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梳理不同地理区域移民的会馆组织上,做到了极尽详尽的考证工作。但是,真正让我沉迷其中的,是那些隐藏在制度和规章背后的“人情味”。作者虽然笔调客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个时代“人际资本”的高度认可。那些关于信誉、担保、乃至婚丧嫁娶中同乡会所扮演的“社会安全网”角色,描述得入木三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社会考察,看到了那些早期拓荒者们如何用血缘和地缘的情感纽带,抵抗着环境的严酷和体制的疏离。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在地化”的理论视角,挑战了传统上那种自上而下的历史解释框架,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自组织力量。
评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地方性知识”的系统性收集与解读。作者对不同时期会馆的章程、碑文记载乃至口述史料的运用,展现了一种极高的史学素养。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移民如何在外来文化环境中,主动或被动地对自身文化进行“选择性继承”和“再创造”的分析特别感兴趣。例如,某些原乡的传统在台湾本地得到了强化,而另一些则被迅速边缘化,这种文化适应过程的复杂性,被作者剖析得非常透彻。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严谨中带着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深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的“骨架”,更是在努力还原历史的“血肉”。它让读者认识到,所谓的“台湾社会”,其底层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些互助性的地缘社群所塑造和奠定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一部精妙的社会网络史。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史实,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清晰的因果链条,展示出同乡网络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渗透和影响到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祖籍地文化”与“新大陆(指台湾)现实需求”之间张力平衡的论述。这种平衡是如何被协商、被重塑的,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支撑。它让人意识到,那些看似松散的乡土联系,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象,当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异地他乡,用他们共同的语言和习俗构建起一个临时庇护所时,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是何等惊人。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干巴巴的文献汇编,而是在观察一群鲜活的人如何书写他们的命运。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台湾社会“在地化”过程的全新视角。以往我们谈论台湾历史,往往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经济发展,但这本书却把焦点拉回到了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会馆和同乡会。作者似乎将每一个会馆都当作一个微型社会模型来解剖,探讨了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以及文化传统的维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会馆职能转变时的那种历史敏感度,比如从最初的互助性质,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文字的风格非常沉稳、学术性强,但又不失其应有的可读性,即便是对地方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论证脉络。这本书无疑填补了现有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微妙的空白,它教导我们,理解一个地方的“人”,必须从他们如何聚集、如何相依为命开始。
评分这本关于台湾会馆与同乡会的书,简直像是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时光隧道。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早期移民们在异乡建立“家”的感觉。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早期聚落——那些简陋却充满人情味的会馆的描述,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以及在困境中如何依靠同乡关系抱团取暖的温情,读来让人动容。书里对于不同籍贯群体间的互动和张力也有着精辟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更是深层次的社会学观察。它让我看到了“乡愁”在历史变迁中的具体形态,那些会馆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的避难所和文化身份的载体。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得非常扎实,很多细节我之前从未在其他地方读到过,比如他们如何集资修建庙宇、如何互助解决婚姻和法律纠纷等等,这些琐碎却关键的细节,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浓郁的社群生活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