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花雨满天:季羡林谈佛
定价:35.8元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4341959
字数:3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一代学宗季羡林的传世经典力作
宁静淡泊,朴素优雅,珍藏典范
图文并茂,做工精良,部分照片初次面世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
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东方学大师,中国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享年98岁。
精彩书评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节选自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的颁奖词
目录
目录/Contents
辑?佛教研究
我和佛教研究?002
研究佛教史的意义和方法?008
定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010
?一、佛教兴起时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010
?二、当时思想界的情况?013
?三、佛教的起源?016
佛教的倒流?022
佛典中的“黑”与“白”?063
佛教的传入中国
??——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阶段?067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079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082
第二辑?佛教与文学
作诗与参禅?090
?一、中国古籍中对诗禅关系的看法?091
?二、诗与禅的不同之处?093
?三、诗与禅的共同之处?094
?四、禅与中国山水诗?100
?五、言意之辨?107
《佛经故事选》序?118
《佛本生故事》选译?120
?跳舞本生?120
?苍鹭本生?121
?吠陀婆本生?123
?猴王本生?126
?鹿本生?128
?兽皮苦行者本生?130
?波毗噜本生?131
?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132
《罗摩衍那》留在古代汉译佛经中的痕迹?137
.........
01234567890123456789作为一名对哲学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佛学像是一座深邃的宝库,而《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就像是一把开启这座宝库的金钥匙。季羡林先生用他那洗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为我揭开了佛学神秘的面纱。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触及事物本质,并能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对于“空”的阐释,并非是虚无主义的否定,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深刻理解,提醒我们一切皆在变化之中,执着于某种不变的状态,反而会带来痛苦。这种“空”的智慧,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固执的念头和不必要的追求。他谈到的“慈悲”,也并非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建立在对众生平等的认知之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理解。通过阅读,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种种行为,是否缺乏这种更广阔的胸怀。季先生的文字,如同甘泉,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灵,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可能性,一种更加超然、更加豁达的可能性。
评分初翻开《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一向以其温润平和、意蕴深长而著称,而在这本谈佛的书籍中,这种特质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并非佛教徒,对佛学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浅显的科普读物,抱着一种对这位大学者好奇,以及对“佛”这个概念的敬畏之心,我开始了阅读。书页上泛着淡淡的墨香,每一个字句都仿佛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显得格外有力量。季先生并没有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佛经,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佛学的核心思想,如“无常”、“缘起”、“慈悲”等,融入到他对生活、对历史、对人性的观察之中。我尤其喜欢他讲述的一些关于佛陀生平的小故事,没有戏剧性的渲染,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人在平凡中窥见不凡。他对于“苦”的解读,也并非绝望的哀叹,而是将其视为人生常态,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如何超越苦难,获得内心的平静。读着读着,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禅室,听一位智者讲述宇宙人生的奥秘,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和宁静。这种感受,是很多市面上浮躁的读物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智慧情有独钟,而佛学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这本书,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感受这颗明珠的光芒。季羡林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佛学的精髓融入到对日常生活、历史文化的思考之中,让佛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他关于“缘起”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白了“无常”并非是坏事,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他谈到的“修行”,也并非是苦修苦炼,而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觉察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积极的规划。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智慧,在于其普适性,能够跨越时代、跨越文化。《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这本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季羡林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将佛学的精髓提炼出来,并以一种极其现代化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他并没有回避佛学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将其解释得清晰明了。例如,他谈到“放下”,并不是让我们放弃一切,而是让我们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让我们更加轻松地前行。这种“放下”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压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对生活的看法也变得更加积极和乐观。
评分我一直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到好奇,也一直在寻找答案。《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方向。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生命并非只是短暂的片段,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延续和意义。他关于“因果”的论述,让我明白生命中的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的联系,这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更慎重的考量。他对于“解脱”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超越痛苦和烦恼的可能性,这给了我很大的希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善”的阐释,认为善的种子播撒在心中,最终会开出绚烂的花朵,这让我对人性的光辉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佛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言而喻。《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这本书,让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佛学。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东方学者,他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对佛学的解读,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不失亲切和易懂。他并没有将佛学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到我们 everyday life 中,让我们看到佛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他关于“业力”的论述,并非是宿命论,而是强调我们当下的行为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对于“轮回”的解释,也并非是神话故事,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延续性的理解,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我耳边低语,讲述着人生的真谛,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过于执着于“我”和“我的”。《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季羡林先生用他那深邃而幽默的语言,将佛学的核心思想——“无我”——阐释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让我逐渐理解“我”的虚幻本质。他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也让我看到了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向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评分我一直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和感受。《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这本书,让我从佛学的角度,对生命的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季羡林先生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为我描绘了一幅关于生命、关于宇宙的宏伟画卷。他关于“涅槃”的阐释,并非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是一种超越生死烦恼的圆满境界。他谈到的“慈悲”,也并非只是简单的善良,而是一种对众生的深深理解和关怀,这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热爱。
评分我一直认为,很多人生中的困惑,都源于我们对事物根源的认知不清。《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如同清风拂面,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平和、更加理性的精神世界。他关于“我”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我”的本质,以及我们是如何被各种执念所束缚的。他用生动的比喻,比如“水中的月亮”,来形容“无我”的境界,让我茅塞顿开。这种对“我”的解构,并不是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让我们看到“我”并非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由无数因缘和合而成的,从而让我们摆脱不必要的自我中心的束缚。他对于“涅槃”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超越生死烦恼的可能性,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饱受压力和焦虑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花雨天 季羡林谈佛》这本书,给了我这样的体验。季羡林先生用他温厚而睿智的语言,与我分享了他对佛学的理解和感悟。他并没有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智者地位,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引导我去思考。他对于“无我”的阐释,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 ego,以及它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来形容“无我”的状态,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谈到的“慈悲”,也并非只是同情,而是一种对众生的深刻关怀和理解,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尝试以更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