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模电路应用基础(中)
定价:42.00元
售价:30.7元,便宜11.3元,折扣73
作者:董昕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68226905
字数: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数模电路应用基础(中)》基于CD10工程教育模式编写,主要解决我国工科教育实践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全书共7章,章描述了放大电路基础,第2章分析放大电路中的反馈。第3章介绍了集成运算电路,第4章描述了逻辑代数基础,第5章分析和设计了组合逻辑电路,第6章分析和设计了时序逻辑电路,第7章介绍了数模混合电路。
《数模电路应用基础(中)》具体内容有:放大电路基本分析、放大电路中的反馈类型、集成运放构成及特点、集成运放基本应用、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模/数和数/模转换电路、555定时器电路等,并配合正文有丰富的习题以供练习巩固。
《数模电路应用基础(中)》可作为高等学校电信、通信、计算机、测控等电类专业电路理论课程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章 放大电路基础
1.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1.1.1 电路的组成
1.1.2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1.1.3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两种工作状态
1.1.4 图解分析法
1.1.5 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1.1.6 微变等效电路法
1.1.7 放大器的偏置电路与静态工作点稳定
1.2 共集电极电路的组成及分析
1.3 共基极电路的组成及分析
1.3.1 静态分析
1.3.2 动态分析
1.3.3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应用
1.3.4 3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比较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2.1 反馈的概念
2.2 电路中反馈的形式
2.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态
2.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4种组态
2.5 反馈对电路的作用
2.6 深度负反馈的简单计算
2.7 反馈的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集成运算电路
3.1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3.2 集成运放的组成及特点
3.3 差动放大电路
3.4 电流源电路
3.5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3.6 运算电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逻辑代数基础
4.1 数制与BCD
4.1.1 概述
4.1.2 几种常用的数制
4.1.3 任意进制转换成十进制
4.1.4 十进制转换成任意进制
4.1.5 二进制和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4.1.6 BCD码
4.1.7 格雷码
4.2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
4.2.1 与运算
4.2.2 或运算
4.2.3 非运算
4.3 逻辑代数中的公式和定律
4.3.1 基本定律
4.3.2 基本公式
4.3.3 逻辑代数的基本规则
4.4 逻辑函数式的表示方法
4.5 逻辑函数式的化简
4.5.1 逻辑函数式的基本形式
4.5.2 逻辑函数式的标准形式
4.5.3 逻辑函数代数法化简
4.5.4 逻辑函数卡诺图法化简
4.5.5 包含无关项逻辑函数的卡诺图法化简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组合逻辑电路
5.1 概述
5.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5.3 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
5.3.1 编码器
5.3.2 译码器
5.3.3 数据选择器
5.3.4 加法器
5.4 组合逻辑中的竞争一冒险现象
5.4.1 竞争一冒险现象及其成因
5.4.2 消除竞争一冒险现象的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时序逻辑电路
6.1 时序逻辑电路概述
6.2 触发器
6.2.1 基本RS触发器
6.2.2 同步RS触发器
6.2.3 主从触发器
6.2.4 边沿触发器
6.2.5 触发器的功能及其描述
6.3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6.4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6.5 常用时序逻辑电路
6.5.1 寄存器
6.5.2 计数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数模混合电路
7.1 555定时器
7.1.1 555定时器概述
7.1.2 555定时器的应用
7.2 模/数与数/模转换
7.2.1 模/数转换器
7.2.2 数/模转换器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这本书在对前沿技术的引入上,显得保守得令人发指。既然名字里带有“应用基础”的字样,读者自然会期待它能触及当前行业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新型器件和架构。然而,内容似乎停滞在了上一个时代的技术节点。例如,对于现代嵌入式系统中必不可少的ADC/DAC接口协议,书中的描述仍停留在并行数据传输和简单的时钟同步上,对于SPI、I2C乃至更高级的LVDS差分信号应用几乎是只字未提。在讨论运算放大器的选型时,它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那些已经被市场淘汰的BJT输入级运放的细枝末节,却对CMOS和JFET输入的高精度、低功耗特性语焉不详。这使得刚学完本书的学生,一接触到实际项目需求,就会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存在巨大的“代沟”,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补习行业内最新的标准和技术范式。教材的滞后性,直接削弱了其作为“基础”读物的长期价值。
评分这本《数模电路应用基础(中)》的教材,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原本以为它会深入浅出地讲解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结合点,毕竟书名里明明白白地写着“应用基础”。结果呢,开篇几章还算中规中矩,对一些基础的逻辑门和运放特性进行了罗列,但很快就开始大量堆砌一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推导过程,这些内容即便是科班出身的读者也得反复琢磨。更让人头疼的是,书中的例题和习题设计得过于“理想化”,完全脱离了我们日常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噪声和非线性问题。举个例子,某个关于滤波器设计的部分,作者似乎默认我们手头就有完美的元器件和无限的计算资源,全然不提实际电路中元件参数的偏差和温度漂移对性能的影响。这样的教材,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在空中楼阁上做数学题,而不是在为将来的工程项目打基础。如果它定位是理论深度研究,那或许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如果目标是培养具备动手能力的工程师,这本书的“应用”二字简直就是个美丽的误会。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基于实际测量数据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的对比,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纯粹的数学建模。
评分从写作风格和语言组织来看,这本书充满了典型的“学术腔调”,晦涩且缺乏与读者的情感连接。句子结构冗长复杂,常常将多个从句和限制性修饰语堆砌在一起,使得一个原本简单的概念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勉强理解其核心意图。比如,在解释如何通过负反馈来稳定电路增益时,作者可以写成:“鉴于线性系统理论中关于单位反馈回路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约束,并结合我们所提出的特定环节的阻抗匹配优化策略,理论上可证明引入的比例负反馈量将显著地校正系统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相位裕度,从而保证系统的动态响应稳定性。”读完这样的描述,读者往往只记住了“稳定”二字,而忽略了背后的物理意义。真正好的教材,应当使用清晰、简洁、直击要害的语言,引导读者构建物理图像。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更像是为评阅者而非学习者准备的,其阅读体验无疑是枯燥且令人沮丧的,大大影响了学习的热情和效率。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心里是充满期待的,特别是看到“中”这个字眼,意味着它应该承接了基础理论,开始迈向更复杂的系统集成。然而,阅读体验却像坐上了一趟没有终点的慢车。内容组织上缺乏清晰的脉络和递进感,仿佛是把不同年份的讲义不加筛选地拼凑在一起。比如,在讨论A/D转换器的章节中,前一节还在讲采样定理的理论极限,后一节突然跳跃到某个特定芯片的寄存器配置细节,中间缺少了关于量化噪声、非线性误差源的系统性讨论。这种跳跃性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认知框架。每次想要深入了解某个模块时,总感觉书本的讲解戛然而止,留下大片的空白需要我们自行去查阅其他参考资料。一本优秀的教材,理应是引路人,它能帮助学生在知识的迷宫中找到最有效率的路径。但这本《数模电路应用基础(中)》更像是一堆散落的零件,需要读者自己去费力拼凑,而且拼出来的成品很可能与作者的原意大相径庭。对于时间宝贵的在校生来说,这种低效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插图和图示部分,简直是对视觉感受力的一种折磨。在讲解复杂的信号处理流程时,图表常常显得拥挤不堪,线条交错复杂,标注的文字小得像蚂蚁爬行,根本无法清晰地分辨信号的流向和关键节点。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一个关于反馈控制系统的方框图,竟然将输入、输出、误差信号以及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挤在了一个巴掌大的空间里,让人看了半天也理不清头绪。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许多排版精良、图文并茂的教材,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显得极其粗糙,仿佛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刷品。在信息时代,视觉传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电路设计本身就高度依赖于对图形的直观理解,如果教材连基本的图示清晰度都无法保证,那么它在辅助教学方面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我甚至怀疑,编撰者是否真的在实际教学中用过这些图来解释概念,还是仅仅为了应付篇幅要求而草草绘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