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论与信源编码理论及应用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刘建成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635193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本书试图以知识性、研究性、实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内容为主线,给大家介绍信息理论和信源编码这两个主题。本书分为引论、信息理论和信源编码三部分,在—第5章中介绍了信息理论;第6—第8章阐述了信源编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9章介绍了现代编码技术的几种方法。
本书可作为通信、信息工程、计算机类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对于那些试图在信息技术领域做出创新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并没有固步自封于经典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对一些新兴的编码与压缩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展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每一章末尾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驱动我跳出书本、去查阅最新研究论文的引子。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强有力的起点,鼓励读者不断探索信息的边界,挑战已有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思想的催化剂,让你的专业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们极大地减轻了理解复杂数学模型的负担。很多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草稿纸上推演的步骤,通过书中的精心绘制的流程图和对比图,瞬间变得清晰明了。尤其是关于统计模型在信息论中的应用那几节,作者巧妙地将概率论的工具箱应用到信息度量的工具上,展现了数学工具的普适性和强大力量。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宝贵之处在于它培养了一种“信息敏感度”,让你在处理任何数据密集型问题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这里面包含多少有效信息?”和“我们是否在浪费带宽?”,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真正的长期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进行了一场漫长但充实的智力探险。其中对“信道容量”概念的阐释,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止步于给出公式,而是着重探讨了在不同噪声模型下,如何通过精妙的调制和编码策略,无限逼近那个理论上的极限。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纠错码的构造与译码过程,那种从混沌中寻找秩序、通过增加可控的冗余来对抗随机错误的思维过程,让人大呼过瘾。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推导,更是一种对工程约束和物理现实深刻理解的体现,它教会了我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追求完美的信息传输,这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思维方式,是我在其他专业书籍中很少见到的。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立刻被它那种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清晰的阐述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对该领域的历史脉络了如指掌,不仅讲解了核心理论,还穿插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关键人物的贡献,这使得理论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发展史。特别是关于信源编码效率的探讨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各种编码方案的优劣,并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最小冗余”的哲学思想如何指导工程实践。这种兼顾理论的严谨性和应用的指导性,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更像是一部富有洞察力的学术专著,让每一个致力于深入研究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材,结果却让我对信息处理的底层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其他技术书籍那样堆砌公式和晦涩的定义,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娓娓道来。比如,它在讲述如何量化信息时,那种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计算值的过程,简直像在揭示宇宙运行的一个基本法则。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交流甚至是大自然中的现象都有了一种新的视角——一切似乎都逃不过信息熵的度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前一个概念的铺垫为下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打开了大门,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和升华,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是极其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