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鹏,杨放春 著
图书标签:
  • 软交换
  • 下一代网络
  • NGN
  • 网络架构
  • 通信技术
  • 网络协议
  • 网络工程
  • 电信
  • IP网络
  • 网络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3514182
商品编码:297603732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

定价:33.00元

售价:22.4元,便宜10.6元,折扣67

作者:徐鹏,杨放春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635141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融合与开放的下一代网络丛书》系统地描述了作者在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中,对下一代网络原理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作为丛书的第三册,本书在前两册重点介绍涉及下一代网络控制层的软交换系统、协议体系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介绍了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内容涵盖下一代网络软交换系统质量模型的引出和定义、运营商、企业以及虚拟运营商环境中下一代网络软交换系统的应用方式、下一代网络软交换的同步解决方案、IP网络部署解决方案、系统性能和可扩展性解决方案、可用性和可靠性解决方案以及安全性解决方案等。本书章概述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中需考虑的各种问题,其他各章具体展开,从而一起组成相对完整、独立于其他分册的内容。
  本套丛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下一代网络研究、设计、开发、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参考用书。

目录


章 引言
 1.1 下一代网络综述
 1.2 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
第2章 概论
 2.1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技术综述
  2.1.1 基于IP网络的下一代网络
  2.1.2 下一代网络是融合的网络
  2.1.3 下一代网络是多业务的网络
  2.1.4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
 2.2 下一代网络中的解决方案
  2.2.1 McCau的质量度量模型
  2.2.2 IS.9126软件质量模型
  2.2.3 Dr.mcy软件质量模型
  2.2.4 电信系统质量模型
第3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在电信运营商中的应用
 3.1 下一代网络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网络汇接局中的应用
  3.1.1 系统体系结构
  3.1.2 系统中的设备及其功能
  3.1.3 用户及网络接人
  3.1.4 总结
 3.2 下一代网络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网络端局中的应用
  3.2.1 系统体系结构
  3.2.2 系统中的设备及其功能
  3.2.3 用户及网络接人
  3.2.4 总结
 3.3 下一代网软交换技术在固网智能化体系结构中的应用
 3.4 下一代网络软交换技术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3.4.1 系统体系结构
  3.4.2 系统中的设备及其功能
  3.4.3 用户及网络接人
  3.4.4 总结
 3.5 下一代网络软交换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3.5.1 软交换技术在WCDMA R99中的应用
  3.5.2 软交换技术在WCDMA R4中的应用
 3.6 软交换系统的业务提供方式
  3.6.1 基于终端提供的业务
  3.6.2 基于软交换直接提供的基本业务
  3.6.3 基于软交换直接提供的补充业务
  3.6.4 基于与固定智能网配合提供的增值业务
  3.6.5 基于与移动智能网配合提供的增值业务
  3.6.6 基于应用服务器的增值业务
  3.6.7 总结
 3.7 软交换系统的管理和计费
  3.7.1 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3.7.2 管理功能综述
  3.7.3 计费系统体系结构
  3.7.4 计费功能综述
 3.8 软交换系统的组网方式
  3.8.1 软交换系统互联机制
  3.8.2 下一代网络的组网结构
  3.8.3 总结
第4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在企业用户中的应用
 4.1 自建软交换与租用软交换
 4.2 企业相用软交换系统体系结构
 4.3 企业自建软交换系统体系结构
  4.3.1 基于单一软交换的软交换系统解决方案
  4.3.2 基于多软交换互联的软交换系统解决方案
  4.3.3 企业软交换系统的用户及网络接人方案
  4.3.4 企业软交换系统业务解决方案
……
第5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在虚拟运营商/业务提供商中的应用
第6章 下一代网络设备/系统同步解决方案
第7章 下一代网络设备/系统IP网络部署解决方案
第8章 下一代网络设备/系统性能及可扩展性解决方案
第9章 下一代网络设备/系统可用性及可靠性解决方案
0章 下一代网络设备/系统安全性解决方案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索无界通信的未来: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信网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语音和数据传输,正朝着更智能、更融合、更高效的方向演进。本书《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旨在深入剖析下一代网络的核心驱动力——软交换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且极具前瞻性的网络解决方案框架。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传统通信的藩篱,迈入一个由软件定义、服务驱动、用户至上的全新通信时代。 第一章:通信网络的演进之路与下一代网络的必然 本章将回溯通信网络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早期简单的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的引入,再到IP网络的崛起,勾勒出网络技术不断革新的脉络。我们将重点探讨制约传统网络的瓶颈,例如功能固化、部署成本高昂、业务创新缓慢等,并由此引出下一代网络(NGN)的诞生背景和核心诉求。NGN不仅仅是对现有网络的升级,更是对通信服务模式的颠覆性重塑。我们将阐释NGN所追求的“无处不在的连接”、“统一的接入”、“丰富的业务体验”以及“灵活的网络管理”等关键目标,为理解后续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软交换技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驱动 软交换(Softswitch)是NGN最核心的技术基石。本章将深度剖析软交换的概念、架构和工作原理。我们将详细介绍软交换的组成部分,包括媒体网关(MGW)、媒体网关控制器(MGC/Softswitch)、应用服务器(AS)、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等,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我们将重点阐述软交换如何打破硬件的限制,实现通信功能的软件化和模块化,从而带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软交换在呼叫控制、媒体处理、信令转换以及业务实现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揭示其如何成为实现NGN各项功能的“大脑”和“心脏”。 第三章:下一代网络架构的关键组成与互联互通 在软交换的基础上,本章将构建起下一代网络的完整架构蓝图。我们将详细介绍NGN的核心网、接入网和业务网等关键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地,我们将聚焦于不同网络接入方式(如PSTN、ISDN、VoIP、移动网络等)如何通过软交换的桥梁实现无缝互联互通,打破不同通信技术的壁垒。我们将深入探讨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在NGN中的地位和作用,阐释其如何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平台,支持多样化的IP多媒体业务。同时,本章还将讨论NGN在传输层和承载层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例如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以及它们如何为NGN提供高效、可靠的传输保障。 第四章:下一代网络中的核心业务应用与服务创新 NGN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智能的通信服务。本章将聚焦于NGN所催生的各类创新业务应用。我们将详细介绍如IP语音(VoIP)、视频通话、即时消息、统一通信(UC)、视频会议、融合通信等传统业务的升级与演进。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NGN如何赋能全新的业务模式,例如物联网(IoT)通信、车联网、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以及这些业务如何通过NGN的灵活架构得以实现和推广。本章还将深入分析NGN如何通过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的开放,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创新,形成一个繁荣的业务生态系统,实现“百花齐放”的应用场景。 第五章:下一代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与运维管理 随着网络复杂度的提升和业务的广泛应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高效的运维管理成为NGN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本章将深入探讨NGN在这些方面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安全性方面,我们将讨论身份认证、接入控制、数据加密、防止DDoS攻击等关键安全机制,以及如何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在可靠性方面,我们将分析冗余设计、故障切换、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确保网络的可用性和服务的连续性。在运维管理方面,我们将介绍智能化运维、网络监控、故障诊断、性能优化以及自动化管理等理念和技术,如何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本章还将讨论NGN在标准化、互操作性以及未来演进方向等方面的议题。 第六章:软交换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实施策略与部署实践 理论的阐述最终需要落地到实践。本章将为读者提供关于软交换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实施的策略和实际部署的指导。我们将分析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交换解决方案,并讨论部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例如网络规划、设备选型、集成测试、用户迁移等。本章还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行业(如电信运营商、企业网、政府机构等)如何成功部署和应用NGN解决方案,分享实践经验和成功之道。此外,本章还将展望软交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云化软交换、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与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的融合,以及AI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等,为读者勾勒出NGN的未来发展图景。 第七章:下一代网络对企业与个人通信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跳出技术层面,从宏观角度审视下一代网络对企业运营和个人生活带来的深远变革。对于企业而言,NGN将极大地提升内部沟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赋能更灵活的工作模式(如远程办公),并帮助企业构建更强大的客户服务和市场响应能力。对于个人而言,NGN将提供更丰富、更沉浸式的通信体验,打破地域限制,让沟通更加便捷和高效,并催生出更多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我们将通过一些前瞻性的设想和分析,让读者深刻理解NGN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连接未来、赋能变革的强大力量。 通过对《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一书的深入阅读,读者将不仅能够理解NGN的核心技术和架构,更能掌握实施NGN的策略和方法,并洞悉NGN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本书旨在为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企业决策者以及对未来通信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权威且富有启发性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编程和自动化脚本的兴趣较大,因此,这本书中关于“网络即代码”(Network as Code)的章节,立刻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看待利用Python或GoLang等现代编程语言来管理和配置这些基于软交换的复杂基础设施的。书中是否提到了Ansible、SaltStack或者更底层的NETCONF/YANG模型在实际部署中的最佳实践?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经过实战检验的代码片段或者配置模板的思路,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CI/CD流水线在网络自动化中的应用,比如如何构建一个从配置变更到上线验证的完整自动化闭环,那它对于推动我们团队的工作效率提升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结合,才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黄金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相当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至关重要。很多技术书籍的图表总是密密麻麻,逻辑关系模糊不清,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然而,这本书中的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线条干净利落,重点突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人,也能迅速捕捉到核心逻辑。我特地翻阅了关于信令控制和用户面分离(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CUPS)的章节,图示清晰地展示了信令平面如何独立扩展和优化,而用户面则可以根据业务需求下沉到更靠近用户的边缘位置。这种视觉上的友好度,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担。我打算将这本书作为我们部门内部新员工培训的指定教材,因为它能用最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系统架构展示给新人,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有点犹豫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下一代网络”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读完后感觉自己什么都没记住,除了知道“未来是光纤、5G、云化”之外,毫无收获。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是从一个“网络运维人员”而不是“纯理论研究者”的角度来构建内容的。我留意到它在分析新技术引入的风险和运维复杂度时,语气非常谨慎和务实,比如它详细描述了从BSS/OSS向云化平台迁移时,数据一致性如何保证,故障定位如何从传统设备思维切换到应用服务思维。这种“接地气”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任感。我特别期待看到它在安全性和合规性方面的内容,毕竟,在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同时,如何构建零信任的安全边界,是决定整个解决方案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黑白灰的配色透着一种专业和沉稳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休闲读物,而是直指核心技术的硬核教材。我特意去书店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章节划分非常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循序渐进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新技术概念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工程经验。比如,关于某个协议栈的优化,书中并未直接给出代码,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实现方式的性能指标,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背后的原理和取舍,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实际项目中落地技术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关于核心网与承载网融合的部分,特别是对如何在新旧架构过渡期保证服务连续性和质量的探讨,这正是我目前工作中的一个痛点,期待作者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

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和用户对低延迟体验的需求。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好解答了那个下午大家热议的焦点问题。我注意到,书中对“服务化架构”的论述非常深刻,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微服务在电信领域的应用,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的电信功能实体(NE)解耦,并用云原生技术重新包装。这种思维转变,对于传统电信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思维模式的颠覆。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的集成实践,书中似乎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管理这些异构资源,这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资料都要系统和全面。如果书中的描述能够顺利转化成可操作的蓝图,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指导未来五年网络演进的行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