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研究及应用 | 作者 | 熊琦,谢映平,薛皎亮,范仁俊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23508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内容提要本书是研究重要果树害虫桃小食心虫的病原真菌及其生物防治应用的专著,重点介绍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九章,内容包括:桃小食心虫的危害与防治概况;昆虫病原真菌的采集、分离、回接杀虫试验、形态学观察和遗传分子鉴定;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真菌的致病力研究;病原真菌侵染桃小食心虫过程中胞外酶和海藻糖酶的作用研究;桃小食心虫感染病原真菌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桃小食心虫感染病原真菌后的生理生化反应;菌株在自然环境中的宿存情况以及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的相容性;菌粉制剂的制备及果园应用。这些内容为应用昆虫病原真菌对桃小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本书内容主要是作者的研究资料和全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研究与应用的全新进展。书中的资料和数据丰富,附有表格27个,图片99张。除了研究结果以外,文中还包括了菌种培养、虫体感染、样品制备等研究技术与方法,便于读者参考。为了便于对外交流,所有表格和图片说明均为中英文对照。本书知识涉及多个学科,理论性和实用性并举,适用范围广,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供农业、果业生产、植物保护、害虫生物防治、昆虫学、真菌学、生物农药学等方面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技术管理和生产部门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一、桃小食心虫的为害及防治概况 1.桃小食心虫的为害 2.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概况 二、病原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及致病机理概述 1.病原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2.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 第二章 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一、采集自然染病的桃小食心虫幼虫 二、病原真菌的分离 1.自然罹病虫尸症状 2.菌株的分离 3.回接试验 二、菌株的鉴定 1.形态学鉴定方法 2.分子鉴定方法 3.菌株TSL01观察和鉴定结果 4.菌株TSL02观察和鉴定结果 5.菌株TSL03观察和鉴定结果 6.菌株TSL04观察和鉴定结果 7.菌株TST05观察和鉴定结果 8.菌株TST06观察和鉴定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桃小食心虫5株病原真菌的致病力研究 一、温湿度和紫外线照射对5菌株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1.产孢量比较 2.孢子萌发率比较 3.抗紫外线能力比较 二、桃小食心虫5株病原真菌的致病力研究 1.不同菌株感染桃小食心虫的症状和致死率 2.与菌株毒力相关的3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比较 3.菌株胞外酶与桃小食心虫致死率的相关性 4.讨论 第四章 球孢白僵菌TST05菌株和绿僵菌TSL06菌株的致病力研究 一、虫源 二、TST05菌株的致病力 三、绿僵菌TSL06菌株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桃小食心虫致死效果研究 1.不同浓度TSL06孢子悬液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致死率 2.对虫卵的致死实验 3.对结夏茧桃小食心虫的致死实验 4.对结冬茧桃小食心虫的致死实验 四、讨论 第五章 球孢白僵菌TST05侵染桃小食心虫过程中胞外酶和海藻糖酶的作用研究 一、桃小食心虫表皮结构 二、球孢白僵菌3种胞外酶的活性在桃小食心虫表皮上的变化趋势 三、3种胞外酶与桃小食心虫体壁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海藻糖酶活性和海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 五、菌的海藻糖酶活性和虫体内海藻糖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讨论 第六章 桃小食心虫幼虫感染TST05菌株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一、材料和方法 1.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染菌处理 2.病理症状与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 3.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电镜观察 二、结果与分析 1.染菌后桃小食心虫幼虫的外部症状 2.TST05菌株孢子在桃小食心虫幼虫体表的附着、萌发与入侵 3.菌丝对幼虫体壁的穿透 4.菌丝侵入血淋巴 5.幼虫内部组织器官的感染症状 6.TST05菌株从桃小食心虫虫尸上的再释放 三、讨论 第七章 桃小食心虫感染TST05菌株后的生理生化反应 一、TST05菌株感染对幼虫体内营养代谢的影响 二、TST05菌株感染对桃小食心虫幼虫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三、TST05菌株感染对解毒酶的影响 四、TST05菌株感染对保护酶的影响 五、TST05菌株感染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六、讨论 第八章 TST05和TSL06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菌粉制剂的制备 一、TST05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不同培养条件对TST05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温湿度对TST05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 3.TST05菌粉的制备研究 4.讨论 二、绿僵菌TSL06菌株的抗紫外能力研究 1.TSL06菌株的抗紫外能力 2.讨论 第九章 TST05和TSL06菌株的野外应用研究 一、TST05菌株的野外应用研究 1.TST05菌株与7种化学杀虫剂的相容性研究 2.TST05菌株在野外的宿存能力研究 3.TST05菌粉在野外条件下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4.讨论 二、TSL06菌株的野外宿存能力和野外防治实验 1.平板法检测菌株在土壤中的宿存能力 2.原位杂交法检测土壤中绿僵菌的菌株孢子数 3.野外致病性实验 4.讨论 三、TST05菌粉的工厂生产和果园应用实验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扎实的学术风格。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页的纸质厚实有质感,印刷清晰,文字排版也相当合理,阅读起来很舒服。我一直对农业病虫害的研究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本书的标题,“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研究及应用”,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探索的严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病原真菌的生态学特性”这一部分。这些真菌在自然环境中是如何生存和传播的?它们是否与其他微生物存在共生或拮抗关系?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它们的活性和致病力会有怎样的差异?了解这些生态学信息,对于我们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野外调查数据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的结果,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和图表来呈现这些研究发现。这种对基础生态学原理的深入挖掘,往往能为解决应用问题提供意想不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柔和的色调,搭配着精致的插画,给人一种宁静而专业的学术氛围。拿在手里,份量适中,纸张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文字间距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研究及应用”,这个课题本身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桃小食心虫作为一种严重的农业害虫,其危害范围之广,经济损失之巨大,相信很多关注农业发展的人都会有所体会。而这本书深入研究其“病原真菌”,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很好奇,这些微小的真菌,它们是如何找到并寄生在桃小食心虫身上的?它们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对其影响最大?是否有什么特殊的信号或者化学物质会吸引它们,使得它们能够如此精准地“捕获”到目标宿主?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病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生活史以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为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病原学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写实的插画风格,给人一种既专业又亲切的感觉,尤其那几株带着细微病斑的桃叶,仿佛能闻到一丝淡淡的霉味,非常逼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棒,厚实且有一定的韧性,翻阅起来很舒服,没有那种廉价的飘忽感。书脊处的装订也非常牢固,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可以放心地经常翻阅。我本身对农业病虫害防治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病原体,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作物,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餐桌的。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指“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但我觉得它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应该远不止于此。我很好奇,这些微小的真菌,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单纯的破坏者,还是也可能成为某种平衡的调节者?这本书的作者,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这些神秘面纱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这些病原真菌的发现过程,包括它们在桃树上的具体表现,以及科研人员是如何分离、鉴定和研究它们的。这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魅力,就像在侦破一场旷日持久的“微观战争”。
评分作为一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注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书中关于“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部分。传统的化学农药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容忽视。因此,寻找更加环保、绿色的防治方法,已成为当前农业科研的重要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利用这些桃小食心虫的病原真菌来开发生物农药的可能性。比如,是否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这些真菌,然后将其制成生物制剂,用于直接防治桃小食心虫?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是对害虫直接致病,还是通过干扰害虫的生长发育,或者增强害虫的抗逆性,从而间接削弱害虫种群?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和研究数据,展示这些生物防治技术在田间的应用效果,包括其防治谱、持效期、对环境的友好程度以及经济效益等。这不仅能为广大果农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也能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转型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给我一种很强的期待感,每一章的标题都显得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的病原菌种类鉴定,到深入的致病机理分析,再到最终的防治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尤其对“病原真菌的分子机制研究”这一部分非常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于生命科学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病原真菌是如何通过复杂的分子途径来侵染、致病,并最终导致桃小食心虫的发生。是某种特异性的酶促反应?还是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抑或是基因层面的调控?了解这些,不仅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找到控制病害的“命门”,也可能为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生物防治手段提供理论基础。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即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术语堆砌。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精美的插图和图表,能够直观地展现这些分子层面的运作机制,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细胞内部,亲眼目睹这场微观世界的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