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许倬云谈话录
定价:29.00元
作者:许倬云 口述,李怀宇 撰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633930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身跨两代与今天,长程历史乡关何在。 王小波 我老师学问很大,但很天真。 许倬云 我学了一辈子的目标,就是不糊涂。
内容提要
许倬云,1930年生,一生辗转变动,是真正从中国走向的知识人。
本书上篇为许倬云口述,从无锡世家许家谈起,回忆抗战军兴迁徙不断,杂读群书,胜利后受教辅仁中学,入台湾大学名师云集,赴芝加哥大学大开眼界,积极参与运动,回台身经砥砺,后任匹茨堡大学教授至今,其间与文化大家切磋学问,构建思想体系,心系台湾起飞,关注大陆改革,推动两岸高等研究院。泛舟万古江河,探索历史变幻与价值重建,思考中国转舵与融合。下篇从访问者角度,杂记谈话因缘,讲者动情,听者会心,相激相荡,直观呈现智者人格魅力。此外四十余幅影像,展示出一个人、一个家庭百年来的历史气象。
目录
序
上篇 谈话录
章 抗战岁月
我的父/孪生兄弟/旁观者/救亡与启蒙/惨烈的胜利/苦是百姓
第二章 辅仁中学
无锡社会网络/东林遗风/杂读群书/人心思变
第三章 台湾大学
从外文系到历史系/名师云集/傅斯年/终生受用
第四章 芝加哥大学
顾立雅/运动/家书抵万金/韦伯理论/门外的
第五章 思言时代
小萝卜头/《思与言》/蒋经国/殷海光/曼丽是我的救星
第六章 匹兹堡大学
如切如磋/杨庆堃/王小波/研究中学习
第七章 台湾起飞
开放党禁/开放报禁/台湾的本土化/经济互动
第八章 大陆改革
泪下如雨/改革开放/文化危机
第九章 学术活动
“中央研究院”/蒋经国基金会/高等研究院
第十章 历史漫步
中国转舵文艺复兴/价值重建/梦里社会/生物科技/《万古江河》
下篇 江上闲思(李怀宇撰写)
小引
一 变是不变的常态
二 风声雨声读书声
三 春色如许
四 世间何物似情浓
五 一时多少豪杰
六 百花错拳
七 诗与真
八 纸上风云
九 历史是长新闻
十 中年砥砺
十一 日暮乡关
十二 教徒当如王小波
十三 刺猬与狐狸
十四 敬畏和悲悯
十五 江河入海
附 录
许倬云先生事略
许倬云先生著述简目
谈话录人物小引
上篇
许伯翔 / 许翼云 / 张爱玲 / 钱基成 / 鹿 桥
钱 穆 / 方东美 / 英千里 / 台静农 / 李济之
叶嘉莹 / 沈刚伯 / 董作宾 / 李宗侗 / 劳 干
刘崇鋐 / 凌纯声 / 芮逸夫 / 傅斯年 / 顾立雅
钱存训 / 王世杰 / 李 敖 / 宋时选 / 蒋经国
雷 震 / 殷海光 / 张 灏 / 林毓生 / 陈鼓应
南怀瑾 / 杨庆堃 / 王小波 / 陈 诚 / 余纪忠
李登辉 / 张忠培 / 邓 / 蔡元培 / 李 焕
史景迁 / 白先勇 / 陈寅恪
下篇
钱锺书 / 逯耀东 / 梁启超 / 萧 乾 / 张恨水
胡 适 / 鲁 迅 / 金 庸 / 古 龙 / 二月河
余光中 / 痖 弦 / 高信疆 / 高希均 / 黄仁宇
何炳棣 / 顾 准 / 余英时 / 张光直 / 李亦园
沈君山 / 杨国枢 / 王云五 / 王泛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叙事的流畅性与思想的包容性。它仿佛不是一本刻意编排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许先生的谈吐中,那种知识分子的优雅与对世俗生活的体察是完美融合的。他谈论学术,不是纯粹的理论推演,而是与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比如他对某一类人群的观察,对某种生活习俗的追溯,都充满了鲜活的画面感。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使得即便是对于不太熟悉中国古代史的读者来说,也能轻松进入他的思想世界。李怀宇先生的提问,也起到了极佳的引导作用,它们就像是精准的钥匙,总能打开许先生记忆深处那些关键的闸门,让那些珍贵的、散落在时间里的片段,得以重组和呈现。它提供了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方式来接触和理解一位伟大思想家的精神世界,而非仅仅是接受他抽象的理论。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源于许倬云先生那份近乎“局外人”的清醒与洞察力。他不是那种只沉溺于古代典籍的象牙塔学者,他似乎拥有一个上帝视角,能够冷峻地剖析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以及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的迷失。书中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精英的自我期许与最终的幻灭,描摹得入木三分,语言风格时而犀利,时而又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慈悲。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不加粉饰的直率,对于许多敏感议题的探讨,他从不回避,而是用历史的参照系去解构它们,将当代的问题置于悠久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量。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维度。读完之后,你会觉得,那些报纸上热议的社会现象,似乎都在先生的寥寥数语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成因,像是在拨开迷雾,看到了结构性的本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持久的影响,是一种对“文化绵延性”的全新理解。许倬云先生的谈话,总是在不断强调一个文明如何将自身的精神内核,穿透朝代的更迭,传递到今天。他探讨的不是某一个朝代的兴衰,而是贯穿其中的文化基因——那种对“秩序”的渴望、对“伦理”的坚守,以及在外部压力下如何进行“内化”与“调适”的智慧。这种宏大叙事中带着细腻的关怀,使得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追溯之旅。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许多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或价值判断,竟然有着极其古老的文化渊源。它提供了一副极其精妙的地图,帮助我们定位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使我们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时,能够更加有底气地去分辨哪些是需要坚守的基石,哪些又是可以吸收借鉴的养分。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学科分类来组织内容,而是更贴近一次真实、自由的深度对话。这种看似松散的组织方式,反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密感。你仿佛就坐在许先生的身边,听他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和深刻的见解。其中穿插的一些轶事,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许先生思想体系的“情感锚点”。没有这些生活化的细节,理论可能会显得过于高远和冰冷,但正是这些故事,让他的思想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温度。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大家,其思想的深度必然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无尽的关怀,而非单纯的文献堆砌。这种将学术与生命体验融为一体的叙事风格,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本汇集了许倬云先生思想精髓的访谈录,简直像是一部行走的历史教科书,但它绝非那种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充满了老者对过往人事、文化传承的深沉洞察与幽默调侃。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许先生的思维跳跃性极强,他能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瞬间切换到对当下社会结构的宏观批判,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视野。李怀宇先生的梳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巧妙地抓住了许先生谈话中的精要,使得原本可能散乱的口述,呈现出一种有机的逻辑性。尤其是在谈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困境时,那种带着时代烙印的无奈与坚守,隔着纸页都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重量。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谈话”,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对话,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坐标系,去理解“何以为人”、“何以为中国”这些宏大命题在历史长河中的具体形态。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不同的角落里,挖出新的启发,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持续且多层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