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2版)
定价:63.00元
作者:朱平华,夏群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82369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朱平华、夏群主编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第2版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 50010—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012)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等编写,重点介绍了工程实践中常见 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并附有详细的设计实例 供读者参考,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钢筋混凝土楼盖、单层厂 房结构、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等。为了使学生能*好 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每章开头设有学习目标,结 尾附有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的教材 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 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结构的定义 1.2 结构的分类 1.3 结构的选型与布置原则 1.4 混凝土结构的分析方法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重点第2章 钢筋混凝土楼盖 2.1 概述 2.2 单向板肋梁楼盖 2.3 双向板肋梁楼盖 2.4 无梁楼盖 2.5 楼梯和雨篷第3章 单层厂房结构 3.1 概述 3.2 结构组成和荷载传递 3.3 结构布置 3.4 构件选型与截面尺寸确定 3.5 横向平面排架内力分析 3.6 柱的设计 3.7 基础的设计 3.8 吊车梁的设计 3.9 预埋件的设计 3.10 单层厂房排架结构设计实例第4章 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 4.1 概述 4.2 结构布置 4.3 计算简图和荷载计算 4.4 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4.5 框架结构的侧移及重力二阶效应 4.6 内力组合及构件设计 4.7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4.8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4.9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实例附录 附录1 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及弹性模量 附录2 常用材料和构件自重 附录3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 附录4 风荷载特征值 附录5 吊车的工作级别和一般用途电动桥式起重机基本参数 附录6 等截面等跨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系数表 附录7 等效均布荷载q 附录8 双向板计算系数表 附录9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大间距 附录10 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柱的计算长度lo 附录11 I形截面柱的力学特征 附录12 反弯点高度比 附录13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惊喜。它采用了一种非常朴素的蓝色调,配上传统的宋体字标题,给人一种“教科书”的刻板印象。然而,一旦翻开内页,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和清晰的排版立刻提升了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它在公式推导部分的处理,每一个步骤都标注得非常详细,那些复杂的应力图和配筋图也画得十分规范,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图示清晰地理解背后的力学原理。尤其是在介绍一些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作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去平衡理论的严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操作性,很多地方的文字描述都充满了工程师的务实精神,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比如,在讨论耐久性设计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规范条文,而是结合了国内不同气候区的实际案例,这点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体现了“第2版”在内容更新上的诚意。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可能需要一点啃读的耐心,但对于准备考研或者已经在设计院工作的同行来说,它无疑是一本可以长期放在案头的工具书。它在“剪力设计”这块的阐述,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它详尽地分析了斜截面受剪破坏的几种典型模式,并且对箍筋间距和体积配筋率的控制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原则。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局部受压”和“开孔”等复杂情况时的处理方法,那些在其他普通教材中往往被略去或简单带过的内容,在这里都被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当我实际遇到一个复杂节点设计时,我发现自己只需要翻到对应的章节,就能找到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和计算路径,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让我对“结构设计”的整体把握更加全面和自信。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点,更在于培养一种结构工程师的“思维定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不断地激发你去思考设计背后的合理性。比如,在最后关于抗震设计的章节里,作者强调了“强柱弱梁”和“避免不利扭转”的原则,并且给出了如何通过调整平面布置和竖向构件的刚度分配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操作步骤。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整体协调性的设计哲学,贯穿了全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在看建筑施工图时,眼睛会自动去扫描那些潜在的薄弱环节,这种“预见性”的提升,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的财富,远超于书本上具体的计算公式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简直是一场结构设计思维的渐进式训练。它不像有些参考书那样上来就堆砌公式,而是先从材料的基本性能入手,层层递进,直到最后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受弯构件正截面极限承载力”那一章,作者没有止步于传统的受拉钢筋合外力矩计算,而是深入探讨了T形截面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差异,并且用大量的算例来验证这些取值在工程中的实际影响。更难得的是,它在配筋率的讨论上,既强调了强度的要求,也兼顾了延性的保证,那种对结构安全冗余度的把握,确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经验。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不再是盲目套用公式,而是真正理解了每根钢筋所肩负的责任和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抵抗荷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理工科严谨,但又带着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它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几乎不存在任何歧义。我发现,它在解释一些关键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或者一个反例来加强读者的理解。比如,在讲解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控制时,它对长细比的取值范围和不同端部条件的影响做了细致的对比,并且明确指出了不同设计规范背后的力学依据。这种将“为什么”和“怎么做”完美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很多教材所欠缺的。此外,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参考文献的引用也表明了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资料调研,内容既有历史的沉淀,又不乏对前沿研究成果的吸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