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测量实用手册(第2版) 王玖珍 薛正辉

天线测量实用手册(第2版) 王玖珍 薛正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玖珍 薛正辉 著
图书标签:
  • 天线测量
  • 电磁兼容
  • 射频测试
  • 微波技术
  • 天线工程
  • 信号处理
  • 测试技术
  • 无线通信
  • 工程技术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6265
商品编码:2977736124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线测量实用手册(第2版)

定价:88.00元

作者:王玖珍 薛正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154762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准确性。理论的结果必须用实验来检验,而天线参数的测量正好可以作为检验天线设计好坏的基础。在新型天线的研制中,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检验理论阶段的手段,又是独立的研究方法。本书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成* 的,书中的测量方法都是由实际天线测量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解决了许多理论上还不够成熟的课题。 2.广泛性。全面介绍天线的测量。从频率上讲,* 低频率从几十兆赫兹,到毫米波(40GHz);从类型来讲,天线的类型包括面天线、线天线等各种形式的天线;从测量方法上讲,既有较原始的测量方法也有目前的计算机控制自动测量。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数已经超过60万个,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我国5亿个手机用户数还将增大,基站天线的市场空间相当广阔,已引起三大运营商的高度重视。本书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测量。 3.实用性。各章节内容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典型测量案例分析,贴近工程实际,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参照具体操作方法,完成工程实际任务。 4.先进性。本书介绍的天线测量系统、仪器都是外知名品 牌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可拓展性等代表着天线测量的发展方向。 5.规范性。书中内容撰写规范,涉及的标准、协议、接口等符合国际标准。

内容提要


本书从天线远场测量和近场测量两个方面介绍了天线测量的基本方法、测量仪器设备、系统设计、场地选择等,此外还介绍了天线的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步骤与技巧。各章内容都配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指导相关人员完成工程实际任务。本书可供从事天线研究、企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同时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天线工程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目 录



* 1章 天线测量入门知识1

1.1 天线测量的意义、任务、内容、发展历史1

1.1.1 意义1

1.1.2 任务1

1.1.3 内容1

1.1.4 发展历史2

1.2 电磁波的特性2

1.2.1 电磁波的频率、波长2

1.2.2 电磁波的辐射、传播和衰减4

1.2.3 电磁波的反射、散射和二次辐射4

1.2.4 对电磁辐射的防护4

1.3 天线的基本概念6

1.3.1 天线的定义、功用和分类6

1.3.2 天线测量的典型配置7

1.3.3 天线测量中的互易性7

1.3.4 近场和远场7

1.3.5 天线辐射特性测量法分类9

1.4 天线的基本电参数10

1.4.1 方向图10

1.4.2 副瓣和半功率波束宽度13

1.4.3 增益14

1.4.4 输入阻抗16

1.4.5 电压驻波比、反射系数、回波损耗(RL)16

1.4.6 天线的有效长度和有效面积18

1.4.7 天线效率19

1.4.8 天线极化19

1.4.9 天线带宽21

1.4.10 天线噪声温度22



* 2章 天线测量仪器设备介绍23

2.1 频谱分析仪23

2.1.1 概述23

2.1.2 组成及工作原理24

2.1.3 参数定义及相互关系24

2.1.4 频谱分析仪的自校准25

2.1.5 使用频谱分析仪应注意的问题26

2.2 信号发生器27

2.2.1 概述27

2.2.2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27

2.2.3 组成及工作原理28

2.2.4 典型产品的操作使用31

2.2.5 主要性能检验33

2.3 网络分析仪35

2.3.1 概述35

2.3.2 基本组成35

2.3.3 基本工作原理40

2.3.4 如何实现传输与反射测量42

2.3.5 优化测量44

2.3.6 如何进行系统校准46

2.4 传输线(馈线)48

2.4.1 矩形波导管传输线49

2.4.2 椭圆波导50

2.4.3 同轴电缆51

2.5 同轴连接器54

2.5.1 同轴连接器分类54

2.5.2 使用注意事项56

2.6 放大器57

2.6.1 功率放大器(PA)57

2.6.2 低噪声放大器(LNA)57

2.7 转台及控制器58

2.7.1 主要性能58

2.7.2 转台的分类58

2.7.3 转台及伺服控制器61

2.7.4 转台精度和误差分析61



第3章 天线电路参数的测量65

3.1 电压驻波比的测量65

3.1.1 经典的测量线(开槽线)测量法65

3.1.2 标量网络分析仪测量法68

3.1.3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法70

3.2 衰减测量72

3.2.1 衰减测量基本原理72

3.2.2 网络分析仪的传输测量法74

3.2.3 网络分析仪的反射测量法76

3.3 天线噪声温度的测量78

3.3.1 测量目的78

3.3.2 天线的噪声温度的估算78

3.3.3 Y因子法测量原理79

3.3.4 测量系统80

3.3.5 测试步骤81

3.3.6 如何提高噪声温度的测量精度81

3.4 无源互调测量81

3.4.1 无源互调概念81

3.4.2 无源互调分析仪介绍83

3.4.3 测试系统安装84

3.4.4 校准85

3.4.5 测试步骤85

3.4.6 测试结果的判别86



第4章 天线测试场的设计、建造和鉴定测试87

4.1 设计要点87

4.1.1 选取* 小测试距离的准则87

4.1.2 地面及环境反射影响的考虑87

4.1.3 干扰的抑制88

4.1.4 选择合适的测试场类型88

4.2 测试场常见类型88

4.2.1 高架测试场88

4.2.2 斜天线测试场90

4.2.3 地面反射测试场91

4.2.4 常规远场的比较和选择92

4.3 微波暗室93

4.3.1 主要参数93

4.3.2 设计、建造94

4.3.3 检验96

4.4 紧缩场101

4.4.1 概念101

4.4.2 紧缩场CATR简介102

4.4.3 紧缩场暗室104

4.4.4 典型的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105



第5章 天线远场测量系统的设计、组建107

5.1 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问题107

5.2 系统链路参数的估算107

5.2.1 发射链路的计算108

5.2.2 接收(待测)链路的计算109

5.2.3 系统灵敏度的计算109

5.2.4 系统动态范围的计算111

5.3 测量系统介绍112

5.3.1 采用频谱分析仪测量系统112

5.3.2 采用网络分析仪的天线幅—相测量系统113

5.3.3 用光缆连接的测量系统119

5.3.4 采用无线遥控源端设备的天线测量系统120

5.4 系统软件设计121

5.4.1 主要功能122

5.4.2 测试界面介绍122



第6章 天线辐射参数的远场测量125

6.1 天线方向图的测量125

6.1.1 常规远场法125

6.1.2 卫星信标法135

6.1.3 卫星转发法137

6.1.4 方向图测量误差分析139

6.2 天线增益测量140

6.2.1 比较法141

6.2.2 两相同天线法144

6.2.3 三天线法145

6.2.4 波束宽度法147

6.2.5 方向图积分法148

6.2.6 射电源法149

6.2.7 增益测量误差分析和修正153

6.3 天线相位测量159

6.3.1 天线相位中心的概念159

6.3.2 测量系统配置及基本工作原理159

6.3.3 测量方法160

6.3.4 典型测量案例:喇叭天线相位中心的测量162

6.4 天线极化特性的测量167

6.4.1 线极化天线的极化方向图的测量原理及方法167

6.4.2 圆极化天线轴比的测量169

6.4.3 关于天线极化的判断170

6.4.4 天线极化测量的精度考虑171



第7章 天线近场测量技术173

7.1 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174

7.1.1 天线频域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174

7.1.2 天线时域近场测量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75

7.2 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特点和技术优势176

7.2.1 天线近场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类别176

7.2.2 频域近场测量的技术特点178

7.2.3 时域近场测量的技术特点180

7.3 天线近场测量的基本电磁学原理182

7.3.1 惠更斯—基尔霍夫原理182

7.3.2 等效原理182

7.3.3 表面电磁场的截断问题183

7.3.4 天线辐射特性的时域近场表征与测试183

7.4 天线频域与时域近场测量理论188

7.4.1 三维直角坐标系中电磁场分布与平面波谱之间的关系188

7.4.2 探头修正理论195

7.4.3 矩形开口波导探头的辐射场206

7.5 天线近场测量的误差及其修正209

7.5.1 频域近场测量误差210

7.5.2 时域近场测量误差212

7.6 天线近场测量系统215

7.6.1 概述215

7.6.2 硬件分系统217

7.6.3 软件分系统223

7.7 典型近场测量系统介绍230

7.7.1 NSI公司及近场测量系统产品230

7.7.2 ORBIT/FR公司及近场测量系统产品230

7.7.3 SATIMO公司及近场测量系统产品230



第8章 典型天线测量实践237

8.1 手机天线的测量237

8.1.1 手机天线性能指标238

8.1.2 手机天线的有源测量239

8.1.3 手机天线的无源测量245

8.2 微波通信天线的测量246

8.2.1 微波通信天线的主要技术指标246

8.2.2 F/B指标的确定246

8.2.3 测试场地的选择249

8.2.4 测量动态范围的计算249

8.2.5 室外场全自动天线测量系统的设计250

8.2.6 测量案例分析252

8.3 天线罩的测量254

8.3.1 天线罩的主要性能参数255

8.3.2 天线罩测试系统组成原理257

8.3.3 天线罩测试系统原理框图及测试流程259

8.4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测量260

8.4.1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主要性能指标260

8.4.2 相控阵天线测试原理及系统组成262

8.4.3 相控阵天线测试流程265





附录A 天线标准摘录267



附录B 微波传输线参考资料299



参考文献309

作者介绍


* 玖珍,中国电子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高 级会员、河北省老科协会员及河北省老教授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微波及天线测量工作,曾担任国家通信导航设备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室主任。在担任我国某工程卫星在轨测试总体负责人期间,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 二)等。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国家标准4部。退休后,创办河北威赛特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到今。其间,带领公司技术团体,设计研制了全自动天线测量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申请和获得产品6项。薛正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 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 级会员,担任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和电磁兼容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天线及天线测试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50余项,获得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校级科技进步奖4项。申请和获得国 防发明7项。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本。

文摘


序言



《电磁波的奥秘: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探索》 引言 电磁波,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通信、广播,到导航、雷达,再到医学影像和天体观测,电磁波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现代科技的每一个角落。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测量,是掌握现代科技的关键,也是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电磁波的奥秘: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探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电磁波知识体系,帮助读者不仅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更能掌握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介绍,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将从电磁波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传播模型和测量技术。每一章节的讲解都力求严谨,同时辅以大量的实例和图示,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本书的目标读者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研发、设计、测试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于对电磁波现象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本书也将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第一部分:电磁波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电磁场的统一 电磁场的概念: 深入剖析电场和磁场的本质,它们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将追溯到法拉第的感应定律和安培的环路定律,揭示宏观电磁现象的根源。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推导与意义: 详细阐述麦克斯韦方程组这组伟大的方程,它们如何以简洁而优雅的形式统一了所有的电磁现象,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我们将逐一分析四个方程(高斯定律、高斯磁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麦克斯韦定律)的物理含义,以及位移电流这一关键概念的提出。 电磁波的产生: 探讨加速运动的电荷如何产生电磁波。我们将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如振荡偶极子)来理解电磁场的时变性如何激发其自身的变化,从而形成传播的波。 电磁波的性质: 介绍电磁波的纵波和横波特性,以及电磁波的能量、动量和角动量。理解电磁波作为一种能量载体,在空间中传输的机理。 第二章:电磁波的传播 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分析在自由空间(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及其与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关系。介绍坡印廷矢量,它描述了电磁波的能量流密度和方向。 介质中的传播: 探讨电磁波在不同介质(如导电介质、非导电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分析介电常数、磁导率和电导率对波速、衰减常数和相移的影响。 反射与折射: 详尽讲解电磁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斯涅尔定律和菲涅尔方程的应用。理解全反射的条件和应用。 衍射与散射: 介绍电磁波绕过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的衍射现象,以及电磁波与微小粒子或不均匀介质相互作用时的散射现象。理解惠更斯原理在解释衍射中的作用。 极化: 阐述电磁波的极化状态,包括线极化、圆极化、椭圆极化等,以及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极化。 第三章:电磁波的频谱与应用 电磁波谱: 详细介绍从低频到高频的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分析不同频段电磁波的特性和产生方式。 无线电波的应用: 重点介绍无线电波在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AM/FM广播、手机通信、Wi-Fi、蓝牙等。 微波的应用: 探讨微波在雷达、卫星通信、微波炉、射电天文学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红外线与可见光: 介绍红外线在热成像、遥感、光纤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可见光在光学成像、照明、显示技术中的重要性。 紫外线、X射线与伽马射线: 探讨这些高频电磁波在医学诊断(X光)、工业检测、天体物理学和核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电磁波的测量技术 第四章:电磁场的基本测量 场强测量: 介绍测量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使用电场探头、磁场探头等。 功率测量: 讲解测量电磁波功率的方法,如使用功率计、衰减器等。 频率测量: 介绍测量电磁波频率的常用仪器和技术,如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 阻抗测量: 阐述测量电磁系统输入阻抗和传输线阻抗的重要性,以及使用阻抗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等设备进行测量的方法。 第五章:天线的基本原理与测量 天线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天线作为电磁波辐射和接收装置的基本功能,以及常见的按结构(如偶极子天线、单极子天线、喇叭天线、抛物面天线)和按工作原理(如辐射天线、接收天线)的分类。 天线的关键参数: 详细讲解描述天线性能的重要参数,包括: 辐射方向图: 分析天线在空间中辐射或接收电磁波强度的分布,包括主瓣、副瓣、零点等。 增益(Gain): 衡量天线在特定方向上辐射或接收能力相对于理想全向天线的增强程度。 指向性(Directivity): 描述天线在最大辐射方向上能量集中程度的指标。 带宽(Bandwidth): 天线能够有效工作的频率范围。 效率(Efficiency): 反映天线将输入功率转化为辐射功率的能力。 阻抗(Impedance): 天线与馈线之间的匹配程度,对能量传输至关重要。 极化(Polarization): 天线辐射或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方式。 天线测量环境与准备: 强调在进行天线测量时,需要考虑测量环境的影响(如场地反射、背景噪声),以及如何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电波暗室)。 天线参数的测量方法: 方向图测量: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旋转被测天线,在不同角度测量其接收或辐射功率,从而绘制出方向图。 增益和指向性测量: 讲解通过比较法(与标准天线比较)或绝对法(测量场强和功率)来确定天线增益和指向性。 带宽测量: 通过在不同频率下测量天线的阻抗、增益等参数,确定其有效工作带宽。 效率测量: 介绍测量天线损耗的方法,以计算其效率。 阻抗测量: 重点讲解使用网络分析仪测量天线的阻抗特性,包括回波损耗和电压驻波比(VSWR)。 极化测量: 介绍如何通过旋转天线或改变极化方式来测量天线的极化特性。 第六章:电磁兼容性(EMC)测量 EMC概述: 解释电磁兼容性(EMC)的定义,即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EMC问题: 分析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性(EMS)的来源和类型,包括传导干扰、辐射干扰、谐波、浪涌等。 EMC测量标准与规范: 介绍国际和国内主要的EMC标准,如CISPR、FCC、IEC等,以及不同产品类别的EMC测试要求。 EMC测量仪器: 介绍用于EMC测量的关键仪器,如频谱分析仪、EMI接收机、信号发生器、电波暗室、测试天线(如双锥天线、对数周期天线)等。 辐射骚扰测量: 详细介绍在电波暗室或开阔场中测量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方法,以及如何评估其是否符合标准。 传导骚扰测量: 讲解测量设备电源线或信号线上产生的传导干扰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SN)等设备。 电磁敏感性测试: 介绍如何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电磁干扰,测试设备在这些干扰下的工作性能,如静电放电(ESD)测试、射频辐射抗扰度测试等。 EMC设计与对策: 结合测量结果,探讨如何通过屏蔽、滤波、接地、布局优化等设计方法来提高产品的EMC性能。 第三部分:电磁波的高级应用与发展趋势 第七章:微波工程与应用 微波传输线理论: 深入介绍传输线理论,包括集总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以及驻波比、阻抗匹配等概念。 微波器件: 探讨微波频率下使用的各种无源和有源器件,如衰减器、移相器、定向耦合器、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等。 微波电路设计: 介绍微波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阻抗匹配网络设计、扼流圈设计等。 微波通信系统: 讲解微波在卫星通信、地面微波接力通信、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原理。 第八章:射频(RF)与无线通信技术 RF电路基础: 介绍射频电路的设计原理,包括高频效应、寄生参数、噪声分析等。 现代无线通信标准: 深入分析当前主流的无线通信标准,如Wi-Fi(802.11系列)、蓝牙、4G/5G移动通信技术,理解其频段、调制方式、多址技术等。 射频前端设计: 讲解射频前端(RFFE)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滤波器、混频器等,以及它们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MIMO与波束成形: 探讨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和波束成形技术在提高无线通信性能中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新兴的电磁波应用与未来展望 智能天线技术: 介绍智能天线的概念,及其在动态调整方向图、抑制干扰、提高系统容量方面的潜力。 太赫兹(THz)技术: 探讨太赫兹频段电磁波的特性,以及在无损检测、生物成像、安检、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计算电磁学: 介绍计算电磁学的发展,以及有限元法(FEM)、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等数值仿真方法在电磁场分析中的应用。 量子电动力学与光子学: 简要介绍量子电动力学与光子学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可能为未来电磁波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电磁波在能源、环境和健康领域的应用: 探讨电磁波在新能源技术(如无线充电)、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和治疗等领域的新兴应用。 结语 《电磁波的奥秘: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探索》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电磁波知识框架。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深入剖析,对关键测量技术的详细阐述,以及对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的展望,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电磁波世界的探索热情,培养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电磁波的知识,就是掌握了现代科技的脉搏,开启了无限可能的大门。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电磁波探索之旅中值得信赖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目录仔细浏览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感觉作者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力求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从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回顾,到具体的测试场地要求,再到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数据处理的陷阱,整个流程被划分得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尤其欣赏它在“误差分析与规避”这一章节的处理方式,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理论说明上,而是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现实测试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隐藏杀手”,比如环境温度波动对低频测量的影响,或者地物反射对远场测量的干扰等。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思路,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只给结论,而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一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能够应对复杂工况的测量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人一种非常专业和扎实的感觉,封面选用的是偏向深蓝色的主色调,搭配清晰的白色和少许亮黄色字体,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视觉冲击。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平滑,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刺眼,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参考资料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使得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步骤能够被有效地分解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关键公式和实验设置的插图,线条清晰,标注明确,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工细作的仪器,让人在接触之初就对其内容质量抱有极高的期待。这种注重细节的制作态度,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严谨性,让人愿意沉下心来去学习和钻研书中所述的每一个技术细节。

评分

深入阅读了其中关于近场扫描技术的部分后,我必须承认,它对现有行业标准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补充和细化。以往阅读的资料大多只是笼统地提及近场测试的重要性,但这本书真正深入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探头类型、如何设置扫描步长以保证有效信息不丢失,以及如何处理扫描过程中产生的频谱泄露问题。作者似乎将自己多年的现场测试经验都倾注在了这些细节描述中,很多地方的建议是教科书上根本找不到的“行业潜规则”。例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探头在测量高Q值谐振腔时的响应差异,并给出了如何通过软件后处理进行初步修正的实用技巧。这不仅仅是理论的复述,更是经验的传承,它教会我们如何“驾驭”复杂的测量系统,而不是被系统所“控制”,这对于提升我们实验室的测试精度和效率,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

从整体的实用价值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指南,更是一本帮助我们建立“测试思维模型”的底层逻辑手册。我注意到书中非常强调在任何测试开始前,都必须先进行全面的系统误差建模。这种先打地基再建房子的严谨态度,彻底改变了我过去那种“边测边调”的试探性工作方式。通过书中的系统性介绍,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测试目标和环境限制,反向推导出最适合的测试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套固定的流程。这种主动规划和控制测试全流程的能力,是区分普通测试人员和高级测试专家的核心标志之一。这本书无疑是那位引路人,它提供的不只是工具和方法,更是一种深刻的、科学的工程实践理念。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一种非常务实和直接的风格,没有过多晦涩的学术腔调,而是直奔主题,用最简洁、最准确的技术术语来阐述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快速上手操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这一点极为重要。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天线的阻抗匹配步骤时,作者直接列出了操作流程的清单,每一步骤的参数范围和注意事项都用粗体字强调出来,使得我们无需在冗长的理论段落中搜索关键信息。这种“指令式”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同时,虽然语言直接,但并未牺牲准确性,每一个技术名词和物理概念的定义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确保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可靠性。我个人认为,这种平衡了可读性与专业严谨性的文字风格,是这本书能够迅速成为案头必备手册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