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装联操作工应会技术基础
定价:68.00元
作者:王毅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12775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过程中,各个工序常见的技术要求及对异常问题的处理方法,包括从PCB到PCBA及*终产品的每一个主要过程,如PCB清洁、印锡、点胶、贴片、回流、AOI检测、手工焊、压接、电批使用、三防涂覆、返修技术、各类设备维护保养等,贯穿整个单板加工的工艺流程。同时还介绍了各个环节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所涉及的案例都是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贴近实际生产,避免了生硬的理论知识灌输,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读者理解,对从业者的技能提升很有帮助。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负责中兴通讯系统产品直通率提升工作,以及生产现场工艺管制和部件生产环节多个自动化项目推进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嗯,怎么说呢,给人一种很“工具书”的感觉,并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拿到手里的时候,厚度适中,纸张质量还不错,印刷清晰度也对得起这个价位。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让我快速入门电子产品装配流程,了解基础工具使用和安全规范的实操手册。拿到这本书后,我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元件识别到电路板焊接、再到最终产品装配测试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关于ESD防护和无铅焊料操作的部分,讲解得比较细致,这一点我很欣赏。不过,坦率地说,对于一个完全没有电子基础的新手来说,有些术语的解释还是显得有些单薄,需要结合其他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已经有点基础,需要系统梳理和巩固操作技能的在职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比如,书中关于波峰焊和回流焊工艺参数设置的介绍,虽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范围,但对于不同类型PCB和元件的优化调整,提供的指导略显不足,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基线标准。
评分从内容覆盖的广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合格的入门级教材,它为电子装联操作工搭建了一个扎实的技能框架。它详尽地介绍了物料的接收、存储、BOM(物料清单)的核对,以及各种辅助材料(如助焊剂、导热硅脂)的正确涂敷方法。但是,当我试图在书中寻找关于供应链韧性或物料追溯系统的介绍时,却发现这些内容基本缺失。现今的电子产品对可追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或医疗电子领域。一本现代化的操作手册,除了教会工人如何正确地装配,还应该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操作如何记录在案,如何与整个供应链系统对接。这本书的视角略微偏向于车间内部的物理操作,而对于信息流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方面,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它更像是一个技术操作规范的集合,而不是一个全面的质量与信息集成管理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口语化,没有太多学术性的拗口词汇,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在疲劳状态下也能快速捕捉关键信息。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操作时,习惯用一些行业内的“黑话”或者缩写,虽然这对于行家来说是亲切的表达,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没有配套的术语表,理解起来会有些吃力。例如,反复出现的“FQC”、“IPQC”等缩写,虽然在上下文中可以推断,但初次接触时还是需要反复查证。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是它对“过程控制”的强调。它反复提醒操作者,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批次性的质量问题,这种警示性的叙述,对于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非常有帮助。如果能增加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环境下团队协作的经验分享,那就更完美了,因为现代电子装配往往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协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在车间里走了一圈,他会告诉你每一步该怎么做,但不会深入探讨背后的物理原理。对于我这种更偏爱理论支撑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在深度上稍显不足。比如,在讲解如何判断焊点的质量时,它给出了“润湿良好”、“虚焊”、“冷焊”的图示和文字描述,清晰明了,这是优点。但当我试图去理解为什么某种焊点会出现桥接或者短路时,书中更多的是告诉“这是错的,应该这样做”,而不是深入剖析材料科学或热胀冷缩对焊接过程的影响。如果能加入更多故障分析的案例,例如,某种特定的元器件在特定环境下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的逻辑推导,那这本书的价值会翻倍。目前的侧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怎么做”(How-to)上,而“为什么”(Why)的部分则被一笔带过,显得有些遗憾。整体结构是线性的,步骤清晰,适合当作操作规范手册来使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实用主义,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占据了版面,这对于需要现场参考的人来说是极其友好的设计。每一个操作步骤几乎都配有对应的实物照片或者清晰的线框图,这大大减少了理解上的歧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精密工具使用的那几个章节,例如扭力起子的校准和使用精度要求,给出的数值非常具体,直接可以拿去现场对标。然而,我发现书中对软件和自动化设备的集成描述几乎没有涉及。在当前的智能制造环境下,纯粹的手动装配操作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多的环节涉及到MES系统的数据录入、AGV的物料配送,以及自动化贴片机的程序调试。这本书的视角似乎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以人工操作为主的制造环境。对于想了解未来趋势或者需要跨界知识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野略显局限,它更专注于“手艺”的传承,而非“智能制造”的前沿应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