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控制系统集成与维护技术》是一门集技术性、创新性、应用性于一体的特色课程。紧紧围绕数据通信与智能控制技术,以高速铁路为行业背景,以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技能大赛操作平台为载体,旨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运行与故障检测、综合应用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适应高铁行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胜任职业岗位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教材设计了轨道继电器安装与检测、通信网络配置与调试、高铁进出站控制设计与实现、高铁室内温度显示与控制实现、区间行驶模式下的通信与控制实现、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6个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编制内容,任务设计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自主完成各环节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目录
项目1 轨道继电器安装与检测1
任务1.1 认识轨道继电器2
任务1.2 轨道继电器安装与检测9
任务1.3 轨道继电器故障定位与排除20
项目小结28
项目2 通信网配置与测试30
任务2.1 有线网络配置与测试30
任务2.2 RS-485串口通信网络配置与测试40
任务2.3 Wi-Fi通信网络配置与测试53
任务2.4 GPRS通信网络配置与测试61
任务2.5 平台局域网搭建与测试72
项目小结82
项目3 高铁进出站控制设计与实现84
任务3.1 控制信号灯设计与实现85
任务3.2 控制进出站轨道变轨设计与实现108
任务3.3 PLC控制高铁开关门设计与实现118
项目小结134
项目4 高铁室内温度显示与控制实现136
任务4.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通信实现137
任务4.2 温度显示与风机手动控制实现147
任务4.3 温度自动控制设计与实现165
项目小结178
项目5 区间行驶模式下的通信与控制实现180
任务5.1 高铁列车区段检测与信息采集180
任务5.2 轨道电路信号机控制191
任务5.3 控制中心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显示199
任务5.4 列车执行机构的控制207
项目小结213
项目6 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217
任务6.1 正常状况下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217
任务6.2 故障状况下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223
任务6.3 雨雪状况下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229
项目小结235
附录一: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实训平台介绍237
附录二: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实训室建设标准与要求244
附录三:工作任务报告书247
附录四:拓展训练报告书248
参考文献249
我对技术书籍的评价标准非常苛刻,因为我的日常工作要求我必须掌握前沿且可靠的技术知识。从这本书的装帧来看,它似乎走的是偏向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辅导的路线,这意味着其内容很可能聚焦于“可测试性”和“快速解决问题”。我个人对控制系统中的实时性要求和安全冗余设计特别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剖析在极端环境(比如强电磁干扰或温湿度剧变)下,通信链路的保护措施和恢复机制。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故障的案例分析,深入到硬件层面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以及软件层面的时序逻辑错误排查,那就太棒了。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够帮助我预判潜在风险,而不是仅仅在问题发生后提供补救方法的深度分析,毕竟“预防胜于治疗”在复杂的集成系统中尤为重要。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不少技术书籍,很多读起来就像是把官方文档直接翻译过来,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和实战的温度。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过来人”的经验分享,那种在无数次失败和摸索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这本书的标题里“实战”二字,让我燃起了希望,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团队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我希望它能揭示一些在实际部署和维护过程中,那些隐藏在标准之下的“潜规则”或者说“最佳实践”。比如,在设备选型时,如何平衡性能、成本与可维护性?在进行系统升级和割接时,如何设计一个零停机时间的迁移方案?这些都是在理论学习中很难接触到的“软技能”。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项目文档规范、故障上报流程优化甚至团队协作方面的建议,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提升工程师职业素养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和谐,字体选择也很有设计感,一看就知道是针对专业领域的精品。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融合了现代科技感的线条和略带复古工业风的元素,恰到好处地传达了“通信”与“控制系统”这两个主题的深度与广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章节结构,就能感受到编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那些模块化的划分,清晰地展示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的完整脉络,这对于自学者或者需要快速查找特定技术点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期待它能在系统集成、故障排查和日常维护这些实战环节提供那些教科书上不常提及的“独家秘笈”。特别是看到“技能大赛实战丛书”这个副标题,我的心头一紧,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为准备高水平竞赛或应对复杂工程挑战而量身打造的“武器库”,希望它能帮我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协议和标准,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评分拿到这本厚实的专业书籍时,我立刻被它那种扎实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流程图,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通常对这类技术手册抱有较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侧重理论的空泛探讨,要么就是案例陈旧、操作流程脱节。但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覆盖面极其广阔,从基础的数字通信原理到复杂的工业总线协议(比如Profibus或EtherCAT的最新应用),再到现代物联网(IoT)背景下的系统集成挑战,似乎都有所涉猎。我个人目前在处理一个跨平台数据同步的项目时遇到了瓶颈,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异构系统间通信优化与维护的实战经验,尤其是针对高并发环境下的稳定性保障措施。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经过验证的、可以在实际项目中直接套用的调试脚本或优化模板,那它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压力,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浓缩的知识精华包。我关注的重点在于“集成”二字所代表的复杂性。现代的通信与控制系统早已不是单一厂商、单一协议的封闭世界,而是充满了各种遗留系统、不同标准的设备混合体。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系统地讲解如何在这样一个“大杂烩”环境中建立统一的监控和管理体系的。特别是关于数据治理和系统兼容性测试的方法论,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高效的自动化测试框架的搭建思路。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系统生命周期管理(LCM)的先进理念,并结合具体的维护技术来阐述,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出了普通的技术参考书,简直是系统架构师和高级维护工程师的必备工具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