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电子显微技术与应用 | 作者 | 徐柏森杨静 |
| 定价 | 40.00元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170912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徐柏森、杨静编*的这本《电子显微技术与应用》结合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对当今的电镜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介绍了编者们在电镜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技术、技术和标准技术等成果。 本书与其它电镜书籍的区别在于侧重显微新技术在资源再生利用和生物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它既可供从事电镜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有关人员参考,也可满足于农林、化工、医学等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需要。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对于我这种偏向于物理化学交叉研究背景的学者而言,理解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深层次机理至关重要。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远超一般操作手册的范畴。它没有止步于“如何操作设备”,而是深入探讨了例如电子束沉积(E-beam Lithography)过程中的蒙特卡洛模拟、不同加速电压下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中峰形的细微变化如何反映化学价态的改变等高阶议题。书中关于电子束诱导沉积和刻蚀的章节,尤其令我眼前一亮,它不仅描述了现象,还探讨了光子、自由基等中间产物在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这对于我们在设计纳米器件时优化刻蚀速率和侧壁光滑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电子束作为一种“纳米级探针”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和控制束流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这对于开发新型二维材料的界面工程技术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关于电子显微技术与应用的著作,从我这个初入此领域的研究生视角来看,简直就是一本雪中送炭的指南。我记得刚开始接触扫描电镜(SEM)时,那些复杂的成像原理和参数设置简直让人头疼欲裂,各种缩写和专业术语如同迷雾一般。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将理论生硬地堆砌,而是通过大量详实、贴近实际操作的案例,将抽象的物理过程具象化。比如,书中对不同衬度机制的解析,尤其是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信号如何反映样品表面的形貌和成分差异,讲解得极为透彻。我尤其欣赏它对“陷阱”的预警,书中明确指出了新手在样品制备、真空度控制以及图像采集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并提供了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我个人在使用透射电镜(TEM)进行高分辨晶格衬度分析时,常常为如何精确校准阿列式图,并正确解读布拉格反射斑点而苦恼,而这本书的配套图示和步骤分解,让我茅塞顿开,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它不仅仅是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帮你建立系统性思维的教科书,让我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显微观察实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质量,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的顶级水准,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流畅。我习惯于深度阅读,对书籍的逻辑结构和术语一致性有很高的要求。这本书在章节间的递进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从基础的光学放大原理、电子束的产生与聚焦,到复杂的多束动态衍射理论,过渡自然,很少出现逻辑上的断层或概念上的跳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高阶像差的修正技术,如球差校正,讲解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通过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如何利用六极子透镜来补偿那些原本限制分辨率的物理瓶颈。我发现,很多中文教材在引用国际前沿成果时,要么是翻译腔过重,要么是生硬地堆砌公式,而这本书明显是经过了专业人士的精心组织和润色的,其语言既严谨又富有学术美感。对于需要撰写综述或项目申请书的读者来说,书中那些详实的数据图表和严谨的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本身就是极好的范本。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工程实践气息,它完全摆脱了那种只谈理论不落地的学究气。作为一个在材料失效分析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如何将实验室里的高深技术转化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利器。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建树颇高,它对各种先进的微区分析技术,例如能谱分析(EDS)和波谱分析(WDS)的定量准确性讨论得非常到位。书中特别提到了在微纳尺度下进行元素分析时,标准物质的选择、ZAF校正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束斑尺寸来减少交叉污染,这些都是教科书里很少深入探讨的“内行话”。我曾经为一个疑难的复合材料界面粘合问题困扰了数周,就是因为EDS谱峰重叠导致的元素区分困难。这本书中关于谱图解析的章节,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排除法和对照矩阵,让我最终锁定了关键的脆性相。此外,书中对新型电镜技术,比如环境扫描电镜(ESEM)在湿态或非导电样品原位观察上的应用描述,也极具前瞻性,这对我未来开拓新的检测业务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和信心。
评分从一个对成本控制和设备维护敏感的实验室管理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其对设备“健康管理”的关注上。电子显微镜是高价值精密仪器,长期的稳定运行是保障科研产出的前提。这本书中关于真空系统维护、灯丝寿命预估、以及对磁场漂移进行周期性补偿的实践经验,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维护手册。例如,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分子泵在不同操作环境下的最佳转速区间,以及如何通过监测背景压力和离子泵电流来提前发现泵体污染的早期迹象。这些内容,往往是设备供应商文档中含糊带过或者完全缺失的部分,但却是保证实验数据可重复性和设备“在岗率”的关键。这本书的这种“前瞻性维护”的理念,帮助我优化了实验室的日常巡检流程,显著减少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实验中断时间,从无形中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和时间成本,可以说,它对提升整个研究小组的运行效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