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
定价:45.00元
作者: 马胜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08682358
字数:211000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提倡的平衡营养学,是未来人类找回健康、摆脱亚健康与慢性病的出路! n
平衡营养学不仅让你健康起来,而且让我们重新了解保持健康的奥秘。 n
平衡营养只是让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饮食及生活方式,七种营养物质科学搭配,才能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慢慢摆脱肥胖与亚健康等的困扰,重新找回生命的平衡状态。 n
其实,保持健康哪有那么难!平衡营养学改变我们对健康、减脂等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的误解,更正人们的健康理念,让衣、食、住、行从此改变,让健康伴随一生。
内容提要
不久前,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一项面向全球的调查表明,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营养失衡状态。所谓营养失衡,包括两方面: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前者一般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后者在发达国家更为常见。营养失衡正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蔓延,贫困和富裕国家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n
在此背景下,当经济发展到阶段,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均衡营养成为当下大家都很推崇的生活观念。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无处不在的新媒体,都在向我们普及真真假假的营养学知识,绝大多数专家和营养师往往强调膳食搭配的重要性,而很少从整体上考量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其实,这也是一种失衡。 n
这本书旨在系统地讲解营养学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树立平衡营养学的观念,厘清均衡营养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均衡营养是未来社会的一场生活革命。
目录
作者介绍
马胜学,美国罗格斯大学食品生物技术博士,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和人类营养硕士,美国德锐大学Keller研究管理学院MBA。曾在星巴克、基快富食品(Griffith Laboratory)、国际香精香料(IFF)、可口可乐和立顿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产品研发和质量安全负责人职务。现为上海诗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平衡营养学首席专家,《体重控制保健服务要求》(GB/T 34821—2017)国家标准起草人。
文摘
日积月累而来的癌症 n
细胞在环境适宜的时候选择繁衍,在不适宜的时候选择永生。肿瘤细胞不受控制地疯狂分裂,在分裂和凋亡上失控,倒是有点像永生。 n
n
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病患体内次看到癌症的病灶时,用古希腊语καρκνο 来形容病变组织, 这个词的意思是“螃蟹”。取此名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类似蟹爪一样趴在人体器官上四仰八叉的癌症组织,以及患者所遭受的疼痛就像被蟹螯刺伤那样难以忍受。癌症,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恶性肿瘤,即细胞不正常增生,且这些增生细胞可能侵犯身体的其他部分。 n
“好”肿瘤和“坏”肿瘤 n
我们所说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之间*大的区别,即其是否具有浸润和转移的能力。良性肿瘤虽然成长时会挤压周围的组织, 但却有明显的界线,不会发生侵入也不会发生转移。手术中切除干净即可,并且之后也很少有复发。但是恶性肿瘤不同,恶性肿多大贡献。”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伯特·沃格斯坦(Bert Vogelstein)说。他所说的,就是突变的三种来源。有些突变是环境所致,比如吸烟或者接触了别的致癌物。有些突变是你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或者遗传了别的容易引发新突变的因素。但还有些突变单纯就是“运气不好”—细胞分裂、DNA 复制的时候总会不可避免地偶尔犯点儿错误,复制得多,错得就多。 n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变的过程,肿瘤细胞是通过一系列改变而逐步变成恶性的。从恶性肿瘤的始发期到临床症状出现,常有相当长的潜伏期,这个过程可达4~ 30 年之久,所以大多数癌症常发生在生命的晚期。人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细胞的新陈代谢,人体必须补充新的细胞,这就需要由细胞分裂来完成, 而细胞分裂则必须复制一份完整的遗传信息载体也就是DNA。复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没关系,精巧的人体会有相应的机制来监控和修复错误,即使产生了癌变细胞,免疫系统也会识别出来并剿灭它们。但很大一个问题就在于,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变弱,而癌细胞却因各种原因越来越多, 这就像一个越来越年老的警察,面对越来越多的歹徒,总有无能为力的一天。所以我们说癌症是多种基因异常在多年的阶段中常年累积的结果。 n
恶性肿瘤在其生长过程中,虽然能够暂时通过建立新生血管解决自身的给养问题,但这始终不是长远之计,快速的增长会将之推向资源和空间匮乏的边缘。让我们想一下前几章里讲的传染病的发生,没错,肿瘤细胞也有同样的促使自己“尽可能地活下去”的动力模式。然而随着持续增长,肿瘤细胞又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这时肿瘤系统就会向其他地方扩散。 n
如果说对生物成功的定义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干掉所有的资源竞争者的话,那么患者身体里的恶性肿瘤,无疑是个成功者,它甚至还干掉了宿主本身。对人体来说,癌症对一个生命的摧毁不仅仅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在扩散和转移过程中导致的身体机能的衰竭,可以说,很多癌症病人*终都是丧命于药物和癌症急剧扩散后引发的机能衰竭。 n
电影《超体》里有一段话很有意思:“细胞在环境适宜的时候选择繁衍,在不适宜的时候选择永生。肿瘤细胞不受控制地疯狂分裂,在分裂和凋亡上失控,倒是有点像永生。”这句话倒是跟癌症细胞很像。试想一下,癌症细胞自身没有“想”到倘若杀死了寄主,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得到永生。它们做的只是疯狂地掠夺养分、分裂增殖以及转移。 n
世界上存在心癌吗? n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常见到肺癌、肝癌、直肠癌、皮肤癌等癌症,却很少听说过人会患上“心癌”,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细胞被称为“终末分化细胞”,也就是说每一个心肌细胞都会伴随你从出生到死亡,其寿命和人一样,从人类出生后就不会再分裂增殖,因此分裂增殖的基因在此处无法表达,心肌细胞的原发癌症也极其罕见。那心脏是否会出现到了癌症晚期从别处转移过来的转移癌呢? n
我们知道癌细胞的转移需要在某处安营扎寨,但心脏的特点是血流速度很快,癌细胞往往还没来得及落脚就被带出心脏了, 因此心脏也是转移癌的罕见区域。不过,话不能说得太满,心脏真的不会长恶性肿瘤吗?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尽管心肌占用了心脏的大部分,但是别忘了,心脏中还有一大部分是血管,因此, 血管肉瘤还是会出现在心脏的。但总的来说,心脏中产生恶性肿瘤的概率依然很低。 n
癌基因,无人能幸免 n
癌症目前依然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大难题。前文已经提到, 既然人人都有“癌基因”,那么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呢?内因基因问题我们无法控制,只有从外因入手,即尽可能地少接触促癌因素,比如减少接触致癌物的机会,改变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吸烟是*为常见的致癌因素,中含有几十种致癌物。美国的抽烟人数在“二战”时因为是标准配给而迅速增加,结果30 年后的70 年代,肺癌人数激増。吸烟导致的*主要癌症是肺癌, 有九成肺癌是因为吸烟引起的。 n
现在在美国,虽然吸烟者数量已经下降,因吸烟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癌症新病例依然位列第三,而死亡人数则高居,占癌症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吸烟还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和许多其他癌症,比如口腔癌、膀胱癌。口腔、肺、血管、膀胱,其实是中的致癌物在体内从被吸收到被排出的主要通路,可见致癌物所到之处,都要留下“到此一游”的证据。 n
据科学家们研究,急性的炎症对癌症大多有抑制作用,但是慢性的长期炎症,却有可能诱发癌症。*常见的是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得慢性肝炎,肝炎会通过肝硬化的形式发展成肝癌。丙型肝炎中,有20%会发展成肝硬化,继而又会以每年 1%~5% 的速度形成肝癌。从病毒感染到变成肝癌,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 20~30年的发展。据分析,肝炎病毒自己不致癌,但是它会大量杀死肝细胞,造成肝细胞过度分裂诱发癌症。另外,我们现在也知道,像黄曲霉素或酒精这些有诱发癌症能力、对肝不好的物质,在遇到乙肝病毒的情况下,致癌能力会大大加强,所以,酒精也是癌症的大“伯乐”之一。 n
值得欣慰的是,30%的癌症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或者环境因素的改变来预防的。英国癌症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示,戒烟、保持健康体重、少饮酒、注意饮食平衡以及避免特定感染源和辐射,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患癌的风险。当然,癌症是多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某些食物或者生活方式只是会导致一部分风险,也不用过于恐慌。至于偶尔吃个腌肉、喝个啤酒什么的,虽然对健康未必有好处,但也不必为此就担心明天会因此患上癌症。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叫《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光看书名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仿佛直戳痛点。我一直以来都对健康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关于肥胖和那些看似“现代病”的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等,它们像幽灵一样缠绕着越来越多人。我的父母也饱受这些疾病的困扰,看着他们日渐消瘦又或是行动不便,我心里总有一种无力感,也开始反思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足够。
评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等到疾病真正来临时,才追悔莫及。我一直认为,了解疾病的根源比单纯地治疗更为重要。这本书的标题——《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直击了我对现代健康问题的核心困惑。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这种“失衡”的,它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是我们的饮食结构出了问题,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亦或是社会经济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失衡”的怪圈,难以挣脱肥胖和慢性病的纠缠,从而找到更根本的解决之道。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读者,对于“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容易肥胖和患上慢性病”这个问题,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健康饮食、运动锻炼的书籍层出不穷,但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努力尝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感觉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本书的标题《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非常吸引我,它似乎暗示着问题的核心并非简单的生活习惯,而是存在着一种更根本的、更普遍的“失衡”。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这种“失衡”的,它又会在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让我们难以逃脱肥胖和慢性病的困扰。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回应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同时也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怎么动”这样简单的健康指南,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本质的层面去剖析我们与肥胖和慢性病之间复杂且难以打破的联系。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失衡”这个概念贯穿始终的,是生理上的失衡?心理上的失衡?还是我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失衡?想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这本书的视角会非常独特,或许能带我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势,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评分最近天气变化无常,容易感冒,这让我再次体会到身体健康的宝贵。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身体、更科学地管理健康的方法。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减肥的书籍,讲的都是如何快速瘦身,如何制定严苛的饮食计划,但往往效果短暂,甚至带来反弹。这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们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去对抗肥胖和慢性病?《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这个书名,让我有种预感,它可能揭示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原因,一种我们被忽略了的“失衡”,而这种失衡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