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概览
定价:28.00元
作者: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奖励办公室
出版社:中国计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2634285
字数:
页码:1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设立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奖励办公室编著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概览》在总结5年组织评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评奖过程为主线,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做概要介绍;同时针对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说明。《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概览》可为从事标准化领域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了解“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以及申报和推荐“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备选项目时提供参考和帮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概览》似乎是一本为行业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准备的深度研究报告集。从书名来看,它聚焦于中国在标准化领域的最高荣誉,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收录了历年来获奖项目的详细案例分析、技术突破的背景介绍,以及这些创新成果如何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和国际标准接轨的深度探讨。我期待能看到那些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技术标准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又是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书中想必会详尽梳理每一个获奖项目背后的科研团队的努力、面临的技术瓶颈,以及最终解决方案的独创性。如果它能提供不同行业——比如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等——在标准化创新方面的横向对比数据,那就更好了,这能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中国标准创新的整体版图和薄弱环节。整体而言,这本书似乎不适合初涉该领域的读者,更像是一本需要具备一定专业背景才能充分理解其价值的案头工具书,是观察中国技术经济发展风向标的重要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个非技术出身的读者来说,充满了挑战和启发。它不像一本大众科普读物,而是更像一部高度浓缩的行业年鉴。每一部分都像是对一个复杂技术体系的“极简手术报告”,快速切入问题核心、展示创新点、总结效益。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看似微小的标准改进,累积起来竟然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书中对获奖项目所带来的能耗降低、效率提升的量化描述,非常震撼。然而,由于篇幅限制,很多深层次的技术细节不得不被简化,这使得我偶尔会感觉信息密度过大,需要反复查阅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工程难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自上而下的视角,让你明白“好标准”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和培育出来的,它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国家意志和巨大投入才能达成的战略成果。
评分对于那些想了解中国如何在全球技术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国际观察者来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概览》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编排似乎有意地平衡了国家战略目标与企业微观实践之间的关系。它不仅仅罗列了获奖名单和技术摘要,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哪些类型的创新更受国家层面的重视,以及这些创新是如何与“双循环”或“科技自立自强”等宏大叙事相契合的。书中对某些关键标准的“突破性”描述,往往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比如在应对外部“卡脖子”技术挑战时,标准创新是如何扮演“救火队员”和“铺路石”的双重角色的。如果书中能加入更多关于标准争议、不同利益相关方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分析,那就更具批判性了。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部展示成就的“功勋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正向引导力,适合作为政策宣讲和企业内部培训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从《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概览》中获得的最大收获是,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在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上的“软实力”布局。这本书的选材和侧重点,无疑是国家层面对于未来产业竞争形态的战略预判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为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技术发展指明方向。我观察到,书中对那些涉及基础科学、前沿交叉学科的标准的介绍篇幅明显增加,这暗示了未来创新的主战场将是如何把最尖端的科研成果固化为可推广的工业规范。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非常典雅,体现了对这些创新成果的尊重,但内容的深度要求极高,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专业的解读才能完全吸收其精髓。它更像是一份向内展示成果、向外宣告决心的官方文件集合,是研究中国科技政策走向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概览》的书籍,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严谨,与其说是“概览”,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业现代化史。它没有过多渲染获奖的荣耀,而是着重于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所付出的艰辛探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标准制定”这一概念的哲学性探讨,即标准如何从约束变为赋能,如何从跟随国际走向引领世界。例如,书中某几章对某一特定领域(比如5G或高铁技术)标准族群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从底层技术积累到最终形成国际话语权的完整路径。文字风格偏向于学术报告与企业宣传的结合体,虽然专业术语较多,但配图和数据图表的质量非常高,使得枯燥的技术标准也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其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制造”背后的智力投入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产品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规则和体系的构建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