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樹重要害蟲桉蝙蛾生物生態學及控製技術 9787503892660

桉樹重要害蟲桉蝙蛾生物生態學及控製技術 978750389266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秀好 著
圖書標籤:
  • 桉樹
  • 桉蝙蛾
  • 害蟲防治
  • 生物生態學
  • 昆蟲學
  • 林業
  • 植保
  • 農業
  • 病蟲害
  • 控製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92660
商品編碼:2979494453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9-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桉樹重要害蟲桉蝙蛾生物生態學及控製技術 作者 楊秀好
定價 80.00元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 9787503892660 齣版日期 2017-09-01
字數 頁碼 193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桉樹重要害蟲桉蝙蛾生物生態學及控製技術》特色:
  (1)明確瞭廣西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的分布與危害。已發現桉樹鑽蛀性害蟲3目7科13種,其中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雲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已造成較嚴重危害。以桉蝙蛾危害*嚴重,該蟲2012年發生在廣西13個市,63個縣(市、區),受害麵積3710.161rrri2;雲斑天牛發生在廣西7個市,8個縣(市、區),受害麵積204.38hm2;咖啡豹蠹蛾發生在廣西6個市,9個縣(市、區),受害麵積199.13hm2。
  (2)發現桉樹鑽蛀性害蟲新記錄2種、鑽蛀性蝙蝠蛾新記錄1種。新發現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 Walker和景洪興透翅蛾Synanthedojinghongensis Yanget Wang2種鑽蛀性害蟲危害桉樹,國際上未見報道。已記載的鑽蛀性蝙蝠蛾包括2屬17種,其中長須蝙蛾屬Palpifer1種,蝙蛾屬Endoclita(=Phassus)16種,未見記錄有桉蝙蛾。
  (3)揭示瞭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的生態位。桉蝙蛾幼蟲集中在0~2m桉樹主乾(占總蟲數70.60%),雲斑天牛幼蟲集中在0~1m的桉樹主乾(占總蟲數83.51%),咖啡豹蠹蛾幼蟲集中在3~7m的中部樹乾(占總蟲數84.52%)。生態位寬度,咖啡豹蠹蛾>桉蝙蛾>雲斑天牛;生態位相似性,桉蝙蛾和雲斑天牛>桉蝙蛾和咖啡豹蠹蛾>雲斑天牛和咖啡豹蠹蛾;種間競爭係數,桉蝙蛾和雲斑天牛>桉蝙蛾和咖啡豹蠹蛾>雲斑天牛和咖啡豹蠹蛾。咖啡豹蠹蛾對空間資源的利用程度大,桉蝙蛾次之,雲斑天牛*小。

   作者簡介
楊秀好,廣西淩雲縣人,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留學迴國人員,廣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副站長。1988年6月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專業,2013年12月獲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學博士學位。1998年7月至2006年8月在廣西森林病蟲害防治站工作,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昆蟲學係留學,從事森林昆蟲生態與城市害蟲監測防控技術研究,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昆蟲學係留學,從事地下害蟲遙感(GPR)監測技術研究,任副研究員,2008年9月至今在廣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工作。長期從事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災害預警、應急防控以及林業信息化相關的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和業務管理工作,主持或主要承擔完成科研、推廣項目14項,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奬二等奬3項(其中主持1項)、三等奬4項,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證書9件,國傢發明1件,發錶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SCI論文10餘篇,撰寫專著1部,參編著作7部。任廣西昆蟲學會理事和美國昆蟲學會ESA(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會員,是自治區人民和南寜市人民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專傢組專傢。在森林保健、主要森林害蟲生物生態學、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應急防控、3S技術應用以及信息化建設等方麵均有深入研究並取得較好的成果。

   目錄
序言
前言
1 導論
1.1 研究桉蝙蛾的目的和意義
1.2 鑽蛀性蝙蝠蛾研究進展
1.2.1 國外鑽蛀性蝙蝠蛾研究進展
1.2.2 鑽蛀性蝙蝠蛾研究進展
1.3 桉蝙蛾研究簡史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綫

2 廣西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分布與危害
2.1 調查方法
2.1.1 組織培訓與實施調查
2.1.2 應施調查的桉樹品種和品係
2.1.3 調查範圍
2.1.4 綫路踏查和標準地調查方法
2.2 結果與討論
2.2.1 調查完成的林分及發現的鑽蛀性害蟲種類
2.2.2 廣西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的分布
2.2.3 廣西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的危害

3 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種群生態位
3.1 試驗地概況
3.2 研究方法
3.2.1 標準地調查
3.2.2 空間生態位分析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3.1 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在樹乾上的垂直分布
3.3.2 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的種群生態位
3.4 結論與討論

4 桉蝙蛾生物生態學與發生規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幼蟲和蛹期觀測
4.1.2 成蟲、卵和初孵幼蟲觀測
4.1.3 生境調查
4.1.4 幼蟲對乾旱和低溫耐受能力測試
4.1.5 幼蟲齡期研究
4.1.6 綫粒體基因組研究
4.1.7 空間格局研究
4.2 結果與分析
4.2.1 形態特徵
4.2.2 世代發育與年生活史
4.2.3 生物學特性
4.2.4 幼蟲齡期
4.2.5 生態學特性
4.2.6 幼蟲耐受乾旱和低溫能力
4.2.7 綫粒體基因組
4.2.8 種群空間格局
4.3 結論與討論
4.3.1 該蟲形態特徵比較穩定
4.3.2 該蟲在廣西1~2年完成1個世代
4.3.3 幼蟲經曆地棲和樹棲兩個不同的發育階段
4.3.4 成蟲對空間和環境要求較高
4.3.5 成蟲産卵量很大而幼蟲成活率不高
4.3.6 幼蟲齡期為12齡
4.3.7 幼蟲對樹齡的選擇性明顯
4.3.8 幼蟲上樹後生存能力極強
4.3.9 綫粒體基因組與原始鱗翅目類群相似
4.3.10 種群空間格局主體為聚集分布
4.3.11 不同尺度地統計學分析空間格局存在差異

5 桉蝙蛾寄主植物與寄主抗蟲機理
6 桉蝙蛾危害對桉樹生長量的影響及桉樹對害蟲的生態效應
7 桉蝙蛾天敵與高效專用蟲生真菌製劑研發
8 桉蝙蛾綜閤治理技術研究與應用
9 存在問題與建議
附錄一:附錶
附錄二:附圖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序言
前言
1 導論
1.1 研究桉蝙蛾的目的和意義
1.2 鑽蛀性蝙蝠蛾研究進展
1.2.1 國外鑽蛀性蝙蝠蛾研究進展
1.2.2 鑽蛀性蝙蝠蛾研究進展
1.3 桉蝙蛾研究簡史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綫

2 廣西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分布與危害
2.1 調查方法
2.1.1 組織培訓與實施調查
2.1.2 應施調查的桉樹品種和品係
2.1.3 調查範圍
2.1.4 綫路踏查和標準地調查方法
2.2 結果與討論
2.2.1 調查完成的林分及發現的鑽蛀性害蟲種類
2.2.2 廣西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的分布
2.2.3 廣西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的危害

3 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種群生態位
3.1 試驗地概況
3.2 研究方法
3.2.1 標準地調查
3.2.2 空間生態位分析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3.1 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在樹乾上的垂直分布
3.3.2 桉樹主要鑽蛀性害蟲的種群生態位
3.4 結論與討論

4 桉蝙蛾生物生態學與發生規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幼蟲和蛹期觀測
4.1.2 成蟲、卵和初孵幼蟲觀測
4.1.3 生境調查
4.1.4 幼蟲對乾旱和低溫耐受能力測試
4.1.5 幼蟲齡期研究
4.1.6 綫粒體基因組研究
4.1.7 空間格局研究
4.2 結果與分析
4.2.1 形態特徵
4.2.2 世代發育與年生活史
4.2.3 生物學特性
4.2.4 幼蟲齡期
4.2.5 生態學特性
4.2.6 幼蟲耐受乾旱和低溫能力
4.2.7 綫粒體基因組
4.2.8 種群空間格局
4.3 結論與討論
4.3.1 該蟲形態特徵比較穩定
4.3.2 該蟲在廣西1~2年完成1個世代
4.3.3 幼蟲經曆地棲和樹棲兩個不同的發育階段
4.3.4 成蟲對空間和環境要求較高
4.3.5 成蟲産卵量很大而幼蟲成活率不高
4.3.6 幼蟲齡期為12齡
4.3.7 幼蟲對樹齡的選擇性明顯
4.3.8 幼蟲上樹後生存能力極強
4.3.9 綫粒體基因組與原始鱗翅目類群相似
4.3.10 種群空間格局主體為聚集分布
4.3.11 不同尺度地統計學分析空間格局存在差異

5 桉蝙蛾寄主植物與寄主抗蟲機理
6 桉蝙蛾危害對桉樹生長量的影響及桉樹對害蟲的生態效應
7 桉蝙蛾天敵與高效專用蟲生真菌製劑研發
8 桉蝙蛾綜閤治理技術研究與應用
9 存在問題與建議
附錄一:附錶
附錄二:附圖






《桉樹重要害蟲——桉葉蜂生物生態學及綜閤防治》 一、 導言 桉樹,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樹種之一,在林業、造紙、能源等領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為木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有力支撐。然而,隨著桉樹種植麵積的不斷擴大,其固有的生物學特性也吸引瞭各種病蟲害的侵襲,嚴重影響著桉樹的健康生長和經濟效益。在眾多桉樹害蟲中,桉葉蜂(Lymantria dispar),又稱舞毒蛾,以其驚人的繁殖能力和破壞性食性,對全球範圍內的桉樹林造成瞭嚴重的威脅。它們的存在不僅導緻樹木生長遲緩、枝葉稀疏,甚至在嚴重發生時能導緻樹木死亡,給桉樹産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桉葉蜂的生物生態學特性,揭示其發生規律,並在此基礎上,係統梳理和推廣科學、有效的綜閤防治技術,為桉樹産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本書的編寫,源於對當前桉樹林病蟲害防治現狀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未來桉樹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關切。我們期望通過詳實的研究和嚴謹的論述,為廣大林業工作者、科研人員以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一本權威、實用的參考書。 二、 桉葉蜂的生物學特性 桉葉蜂,作為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的代錶性害蟲,其生命周期充滿瞭復雜的生物學過程。理解這些過程,是製定有效防治策略的前提。 1. 形態特徵: 卵:桉葉蜂的卵通常呈黃褐色或灰褐色,呈扁平狀塊狀堆積,錶麵覆蓋有雌蛾腹部散發的褐色絨毛,形成保護層。一個卵塊可能包含數百枚甚至上韆枚卵。卵塊常附著在樹乾、樹枝、落葉或土壤錶麵,尤其是在避風、乾燥的地方。 幼蟲:這是桉葉蜂一生中危害最嚴重的時期。初齡幼蟲體型微小,呈黑褐色,身體背麵有明顯的縱紋。隨著發育,幼蟲體色逐漸變淺,並齣現獨特的“紅、藍”兩對疣足(在胸部為紅色,腹部為藍色),這也是其“舞毒蛾”名稱的由來。不同齡期的幼蟲在大小、顔色和行動習性上都有顯著差異。它們具有極強的食葉能力,取食桉葉,導緻樹葉被啃食得韆瘡百孔,甚至僅剩下葉脈。 蛹:老熟幼蟲會結繭化蛹。蛹呈紅褐色或深褐色,外形呈紡錘狀。雌蛹比雄蛹體型更大。蛹期是幼蟲嚮成蟲轉化的關鍵階段,此時蟲體內部進行著劇烈的生理變化。 成蟲:桉葉蜂的成蟲形態也具有明顯的性彆二態性。雄蛾體型較小,翅膀呈黃褐色,身體布滿絨毛,具有扇形觸角,善於飛行。雌蛾體型較大,翅膀呈乳白色或淡黃色,翅膀上有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觸角為細絲狀,飛行能力較弱,通常隻能在樹乾附近短距離爬行。雌蛾的主要任務是産卵,完成繁殖後生命便宣告結束。 2. 生命周期與世代: 桉葉蜂通常每年發生一代,少數地區或特定條件下也可能發生二代。其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 越鼕:桉葉蜂的卵是主要的越鼕方式。在寒冷地區,卵塊在樹皮裂縫、樹洞、落葉堆或地麵上度過鼕季,待來年春季氣溫迴升後孵化。 孵化與幼蟲危害:春季,當氣溫適宜(通常在10-15°C以上)且寄主植物嫩葉萌發時,卵塊開始孵化。初孵幼蟲體型小,行動緩慢,聚集在卵塊附近取食,然後分散開來。隨著齡期的增長,幼蟲的食量迅速增大,成為對桉樹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要階段。幼蟲期通常持續數周至數月,期間會經曆多次蛻皮。 化蛹:幼蟲老熟後,開始尋找適宜的場所化蛹,通常在樹乾、樹枝、落葉堆下或土壤中。蛹期也持續數周。 成蟲羽化與繁殖:蛹期結束後,成蟲羽化齣蛹。雄蛾羽化後會立即尋找雌蛾進行交配。雌蛾産卵於閤適的位置,完成生命周期的最後一步。成蟲羽化後通常不再進食,其生命周期僅為數天至十幾天。 3. 食性與危害: 桉葉蜂屬於雜食性害蟲,其食譜廣泛,但對桉樹的危害尤為突齣。它們主要取食桉樹的葉片,將葉肉啃食殆盡,僅留下葉脈,形成“窗格狀”或“骨架狀”的殘葉。嚴重時,整個樹冠的葉片都會被啃食,導緻樹木光閤作用能力急劇下降,生長停滯,樹勢衰弱。如果連續遭受嚴重危害,桉樹會逐漸枯死,甚至整片林木被毀。除瞭桉樹,它們還會危害橡樹、楓樹、樺樹等多種闊葉樹種。 三、 桉葉蜂的發生規律 桉葉蜂的發生與多種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理解這些規律有助於預測其發生趨勢,並為防治措施的實施提供時間窗口。 1. 氣候條件: 溫度:溫度是影響桉葉蜂發生的重要因素。適宜的溫度有利於卵的孵化、幼蟲的生長發育和成蟲的繁殖。鼕季低溫和春季低溫可能導緻卵的孵化延遲或孵化率降低,從而減輕當年的危害。相反,溫暖的鼕季和早春則有利於其越鼕存活和早期繁殖。 濕度:濕度對桉葉蜂的不同發育階段也有影響。高濕度可能導緻幼蟲期病害的發生,從而降低種群密度。但過於乾燥的環境不利於卵的孵化和幼蟲的存活。 降雨:適度的降雨可以衝刷附著在樹體上的蟲體,特彆是在幼蟲期,可能導緻其死亡。而乾旱的季節則有利於桉葉蜂的發生。 風:強風可能導緻幼蟲從樹上被吹落,但同時也可能幫助成蟲(特彆是雄蛾)進行遠距離擴散。 2. 寄主植物: 寄主植物的健康狀況、樹種、樹齡以及林分密度等都會影響桉葉蜂的發生。 寄主植物的抗性:不同桉樹種類對桉葉蜂的抗性存在差異。抗性強的品種受到的危害相對較小。 樹勢:生長旺盛、健康的桉樹更能抵抗蟲害的侵襲。而衰弱、遭受其他脅迫(如乾旱、營養不良)的樹木更容易受到嚴重危害。 林分結構:生長過於密集或過於稀疏的林分,都可能為桉葉蜂的發生創造條件。林分結構不閤理可能導緻通風不良、光照不足,或者過度集中寄主,有利於其種群的爆發。 3. 天敵與生物防治: 桉葉蜂的種群數量受到多種天敵的製約,包括捕食性昆蟲(如瓢蟲、草蛉)、寄生性昆蟲(如寄生蜂、寄生蠅)、鳥類以及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細菌、真菌)。 天敵的有效性:天敵種群的數量和活動能力是控製桉葉蜂爆發的重要自然屏障。當自然界中的天敵數量不足或受到不利因素影響時,桉葉蜂的種群數量就可能急劇上升。 生物防治的潛力:利用桉葉蜂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是環境友好型的控蟲策略。瞭解和保護桉葉蜂的天敵,以及人工補充和釋放優勢天敵,是重要的防治途徑。 4. 人為因素: 不閤理的森林經營方式,如過度砍伐、單一樹種的大麵積種植、林下植被的管理不善等,都可能破壞生態平衡,為桉葉蜂的發生提供有利條件。 四、 桉葉蜂的綜閤防治技術 桉葉蜂的防治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將多種技術手段有機結閤,形成一個協同高效的防治體係,以達到控製害蟲、保護生態、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1. 檢疫與監測: 植物檢疫: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措施,防止桉葉蜂及其越鼕卵塊通過苗木、木材等途徑傳播到新的區域,特彆是對於未經批準引進的桉樹種質資源。 監測預警:建立健全監測體係,定期對桉樹林進行蟲情普查和病蟲害監測。利用性誘捕器、卵塊普查等方法,掌握桉葉蜂的發生期、發生程度和種群動態,為適時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2. 農業防治與林業管理: 選擇抗性品種:在推廣和種植桉樹時,優先選擇對桉葉蜂抗性較強的優良品種。 優化林分結構:營造混交林,減少單一樹種的純林麵積。閤理配置樹種,增加森林的多樣性,提高森林的生態穩定性。 加強營林措施:閤理施肥、灌溉,保持樹勢健壯,增強樹木自身的抗蟲能力。及時清理林下枯枝落葉,減少越鼕場所。 疏伐與清理:在發生區域,適時進行疏伐,改善林分通風透光條件,清除病蟲枝。 3.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通過調整營林措施,為桉葉蜂的天敵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如保留一些天然林地、灌木叢等,為益蟲提供庇護所和食源。 釋放天敵:在特定時期,人工繁殖並釋放桉葉蜂的優勢天敵,如寄生蜂、寄生蠅和捕食性昆蟲,以有效抑製害蟲種群的增長。 病原微生物防治: 生物農藥:研發和推廣應用以桉葉蜂的特異性病原體(如病毒、細菌、真菌)為有效成分的生物農藥。例如,白僵菌、綠僵菌等真菌製劑,以及Bt(蘇雲金芽孢杆菌)製劑,都對桉葉蜂的幼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病毒製劑:桉葉蜂多角體病毒(LdNPV)是防治舞毒蛾的有效生物製劑,施用後能迅速引起幼蟲病毒病,導緻其死亡。 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應作為綜閤防治的補充手段,在害蟲爆發初期或爆發期,對重點區域進行緊急防治。 選擇性農藥:選用對桉葉蜂高效、對天敵和其他有益生物毒性較低的化學農藥。 劑型和施藥時期:根據桉葉蜂的不同發生期,選擇閤適的劑型(如觸殺劑、胃毒劑)和施藥時期。通常在幼蟲低齡期是防治效果最好的時期。 噴藥技術:采用高效低毒的噴霧技術,確保藥液均勻覆蓋葉麵,提高防治效果。 避免濫用: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規定,避免過量、不當使用,防止産生抗藥性,減少對環境和生態係統的影響。 5. 物理防治: 人工捕捉:在害蟲發生初期,對小範圍內的桉葉蜂卵塊、低齡幼蟲進行人工摘除或清除,可以有效降低蟲口密度。 誘集:利用成蟲的趨光性或性信息素,設置誘捕器,捕捉成蟲,減少産卵量。 五、 總結與展望 桉葉蜂作為桉樹林的重要害蟲,其生物生態學特性復雜,發生規律多樣。針對其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閤防治”的原則,將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種技術手段有機結閤。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介入,有望開發齣更高效、更環保的防治技術。同時,加強國際閤作與信息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對於有效控製桉葉蜂的跨國界傳播和危害至關重要。 本書的編寫,不僅是對當前桉葉蜂防治技術的迴顧與總結,更是對未來桉樹林病蟲害可持續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展望。我們期望,通過本書的齣版,能夠為保障全球桉樹産業的健康發展,維護森林生態係統的穩定與繁榮,貢獻一份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長期關注農業和林業科技發展的讀者,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對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學習和瞭解。最近,我注意到一本名為《桉樹重要害蟲桉蝙蛾生物生態學及控製技術》的書籍,它的齣現讓我眼前一亮。我對桉樹的種植並不陌生,也知道它們在一些地區麵臨著病蟲害的威脅,但“桉蝙蛾”這個具體的害蟲名稱,我之前確實沒有太多印象,這激發瞭我深入瞭解的興趣。從書名來看,它似乎不僅僅停留在對害蟲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瞭“生物生態學”的層麵。這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關於桉蝙蛾的詳細生物學特性,比如它的分類、形態特徵、以及在桉樹林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生態學”的視角意味著這本書很可能會從更廣泛的生態係統角度來分析桉蝙蛾,比如它與桉樹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以及它在整個食物鏈中的位置。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介紹桉蝙蛾的發生規律,例如在一年中的哪些時期是其高發期,以及它如何傳播和擴散。

評分

我一直是個對自然界充滿好奇的人,尤其喜歡瞭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引人注意但卻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生物。當我看到《桉樹重要害蟲桉蝙蛾生物生態學及控製技術》這本書名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桉蝙蛾”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讓我忍不住去想象它到底是怎樣的生物,它與桉樹有什麼樣的聯係。我猜想這本書會詳細介紹桉蝙蛾的生活習性,比如它長什麼樣子,什麼時候最活躍,以及它是如何影響桉樹生長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它“生物生態學”的介紹,這聽起來就像是它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之道”。比如,它喜歡什麼樣的環境?它有什麼天敵嗎?它的數量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桉蝙蛾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害蟲,而是整個桉樹生態係統中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活動都遵循著一定的自然規律。而“控製技術”部分,則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希望,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科學、有效並且對環境友好的方法來管理這種害蟲,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化學藥劑。

評分

這本書的名稱“桉樹重要害蟲桉蝙蛾生物生態學及控製技術”讓我聯想到瞭一本非常專業的學術專著,而我正是我這種讀者。我是一名林業科學的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嚮恰好與樹木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治相關。在我的研究領域,對桉樹的瞭解雖然有,但“桉蝙蛾”這個具體的害蟲我確實是第一次接觸,這引起瞭我極大的學術興趣。我立刻想到,這本書必然會包含大量關於桉蝙蛾的生物學細節,例如它的分類地位、形態特徵(幼蟲、蛹、成蟲各階段)、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其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上的信息。更吸引我的是“生物生態學”這個詞,它預示著書中會對桉蝙蛾的種群動態、發生規律、發生因子(如氣候、環境、寄主植物因子)、擴散機製以及與其他生物(如天敵、寄生蟲)的相互關係進行深入的探討。我相信,這本書會為我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來理解桉蝙蛾這個害蟲,而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危害描述。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如何對整個生態係統産生巨大影響感到著迷,而《桉樹重要害蟲桉蝙蛾生物生態學及控製技術》這個書名,恰好點燃瞭我對此的探索欲。讀到“桉蝙蛾”這個名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可能在夜間活動的、與蝙蝠有某種關聯的蛾類,這本身就充滿神秘色彩。我推測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紮實,它不僅會像科普讀物一樣介紹桉蝙蛾的基本特徵,更會深入到“生物生態學”的層麵,揭示這種害蟲在桉樹林中的生存哲學。我猜想書中會詳細分析桉蝙蛾的食性,它是隻吃桉樹的葉子,還是會攻擊樹乾?它的幼蟲又是以什麼為食?有沒有可能它還會影響桉樹的生長發育,導緻産量下降,甚至死亡?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生物生態學”的論述,是否會涉及桉蝙蛾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變化,比如氣候、溫度、濕度等因素對它生活習性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完整的視角,讓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桉蝙蛾,而不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單純的“害蟲”。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我一直對桉樹的種植和相關的病蟲害防治很感興趣。最近在網上偶然看到瞭這本書的介紹,尤其是“桉蝙蛾”這個名字,讓我覺得非常新穎,之前從未聽過。我從事林業相關工作多年,但主要集中在鬆樹和楊樹的病蟲害防治,對桉樹這種引進樹種,特彆是其特有的害蟲,瞭解的還不夠深入。書中提到“生物生態學”,這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害蟲的危害,還會深入剖析桉蝙蛾的生長周期、繁殖習性、以及它在桉樹生態係統中的地位,甚至可能包括它的一些天敵和寄生生物。瞭解這些,對於製定更精準、更可持續的防治策略至關重要。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桉蝙蛾的整個生命曆程,比如它會在哪個季節達到繁殖高峰,幼蟲和成蟲分彆會對桉樹造成怎樣的損害,以及它的傳播途徑等等。隻有徹底瞭解瞭“敵人”,纔能更好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時,我也對“控製技術”部分充滿瞭好奇,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高效且環保的防治方法,比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甚至是一些最新的化學防治技術,但最希望的是能夠有詳細的生物防治手段的介紹,這對於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