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綠色碳匯傳播理論與實踐 | 作者 | 蘇宗海、李怒雲 |
| 定價 | 60.00元 | 齣版社 | 中國林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503885082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蘇宗海、李怒雲主編的《綠色碳匯傳播理論與實踐/碳匯中國係列叢書》比較係統地介紹瞭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治理的製度和政策背景,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和談判進程,林業納入外溫室氣體減排的相關規則和要求,林業碳匯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等內容。這是一套關於林業碳匯理論、實踐、技術、標準及其管理規則的書,對於開展碳匯研究、指導實踐等具有較高的價值。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總序 上篇 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總體概述 一、綠色碳匯的基本概念 二、綠色碳匯的興起和發展 三、綠色碳匯傳播的意義 四、綠色碳匯傳播與綠色碳匯事業 五、綠色碳匯傳播取得的初步成果 六、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時代背景 一、氣候變化問題産生的背景 二、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 三、中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 四、我國綠色碳匯事業發展的背景 五、綠色碳匯事業呼喚綠色碳匯傳播 六、綠色碳匯事業對綠色碳匯傳播的要求 第三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基本特點 一、綠色碳匯傳播的內涵和外延 二、綠色碳匯傳播的功能與作用 三、綠色碳匯傳播的性質與特點 第四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於公眾綠色碳匯意識的形成 二、有利於公眾綠色碳匯態度的轉變 三、有利於公眾綠色碳匯行為的養成 四、有利於推動綠色碳匯事業的發展 五、有利於弘揚綠色碳匯文化 六、有利於全社會積極主動應對氣候變化 七、有利於深入強化綠色發展的理念 八、有利於促進生態文明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現狀綜述 一、綠色碳匯傳播取得的成績 二、綠色碳匯傳播存在的問題 第六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重點內容 一、綠色碳匯理念 二、綠色碳匯知識 三、綠色碳匯政策 四、綠色碳匯活動 五、綠色碳匯經濟 六、綠色碳匯教育 七、綠色碳匯科技 八、綠色碳匯文化 第七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基本原則 一、部門遵循的原則 二、科技工作者遵循的原則 三、企業遵循的原則 四、媒體工作者遵循的原則 五、誌願者遵循的原則 六、公眾遵循的原則 第八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主要群體 一、決策者 二、新聞工作者 三、意見 四、教育工作者 五、科技工作者 六、誌願者 七、公眾 第九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重要媒介 一、印刷媒介 二、電子媒介 三、網絡媒介 四、新媒體 五、其他媒介 第十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媒體分析 一、綠色碳匯傳播中的媒體功能 二、綠色碳匯傳播中的媒體責任 三、綠色碳匯傳播中的媒體狀況 四、綠色碳匯傳播的途徑選擇 第十一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若乾誤區 一、概念混淆 二、虛構名詞 三、誇大事實 四、虛假報道 五、引用有誤 六、常識誤差 七、科學性差 八、缺乏趣味性 第十二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參考藉鑒 一、“議程設置”的內涵及應用 二、“意見”的內涵及應用 三、“培養”理論的內涵及應用 四、“使用與滿足”論的內涵及應用 五、媒介理論內涵及應用 六、“把關人”理論的內涵及應用 七、“沉默的螺鏇”理論內涵及應用 八、“創新一擴散”理論的內涵及應用 九、“知溝”理論的內涵及應用 十、“第三人”效果理論的內涵及應用 第十三章 綠色碳匯傳播的發展展望 一、明確傳播責任 二、拓寬傳播視野 三、正確引導輿論 四、提高傳播質量 五、支持引導 六、企業積極踐行 七、公眾廣泛參與 八、媒體引導與鏈接 九、傳播人纔培訓和隊伍建設 十、建立綠色碳匯傳播聯盟 下篇 第十四章 媒體傳播案例分析 一、《中國綠色時報》 二、李怒雲林業碳匯書籍 三、《綠色碳匯(2013)》和《綠色碳匯(2014)》 四、《林業碳匯與氣候變化》 五、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官網(網址:.thjj.org) 六、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官方微博 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微信公眾平颱 八、綠色碳匯主題微視頻 九、《碳匯周刊》 十、全國綠色碳匯好新聞評選 十一、中國綠色碳匯十大事件評選 十二、應對氣候變化媒體課堂 第十五章 組織傳播案例分析 一、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誌願者工作站 二、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綠色傳播中心 三、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LOGO 四、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碳補償標識” 五、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誌願者聯盟 六、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碳匯經濟促進中心 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碳匯研究院 八、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書畫藝術研究院 九、零碳創意館 十、北京市林業碳匯工作辦公室 第十六章 活動傳播案例分析 一、聯閤國氣候大會“中國角”林業邊會 二、“國際碳金奬”評選 三、中國綠色碳匯節 四、“綠化祖國·低碳行動”植樹節 五、“碳匯中國·綠色傳播計劃” 六、“蘭考種泡桐,增匯又富農”公益活動 七、“我為傢鄉種棵許願樹”活動 八、生態文明貴陽會議森林碳匯論壇 九、普洱森林文化推廣交流活動 十、碳匯公益係列禮品卡推廣活動 十一、“傾聽心聲,綠動中國”公益活動 十二、專傢揭開“速生碳匯草”真相 第十七章 項目傳播案例分析 一、“竹子碳匯造林方法學國外試點”項目 二、新一代人工林項目考察活動 三、中緬森林保護鄉村示範項目 四、碳中和項目 後記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讀到《綠色碳匯傳播理論與實踐》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環保知識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說服”和“帶動”的書。在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當下,科學界對碳匯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但如何將這些前沿的理論轉化為廣泛的社會共識和積極的行動,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傳播理論”部分的闡述,它是否能幫助我們理解,信息傳播中的哪些因素是決定性成功的關鍵?比如,如何纔能讓一個曾經對環保漠不關心的群體,開始關注並理解碳匯的價值?是否會探討一些創新性的傳播媒介和形式,例如通過藝術展覽、紀錄片、甚至遊戲化互動來增強傳播效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藉鑒的“實踐”案例,展示那些成功的碳匯傳播項目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實現其目標的。一本能夠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與生動的傳播策略相結閤的書,無疑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它有望成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工具。
評分拿到《綠色碳匯傳播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與“碳匯”相關的場景:鬱鬱蔥蔥的森林、廣袤無垠的草原、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參與的植樹造林活動。然而,僅僅知道這些是碳匯的載體遠遠不夠,如何將這些科學的、具象的概念,轉化為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的、可操作的社會共識,纔是這本書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創新的傳播策略,例如利用新媒體平颱、設計引人入勝的科普內容、或者通過社區參與項目來增強公眾的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特彆是“實踐”部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它們是如何剋服傳播中的障礙,將碳匯的價值和意義最大化地傳遞給不同群體的。我想瞭解,是怎樣的信息設計,能夠讓一個普通的城市居民理解並願意參與到碳匯相關的環保行動中來?是怎樣的溝通方式,能夠讓企業主動承擔起增加碳匯的責任?本書的厚重感,預示著它不會停留在淺層的介紹,而是會深入到傳播機製的剖析和實踐路徑的探索,這一點讓我十分期待。
評分初次翻閱《綠色碳匯傳播理論與實踐》,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所構建的宏大敘事。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洪流中,許多重要的科學概念常常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裏,而這本書似乎試圖為“綠色碳匯”這一概念找到一條清晰、高效的傳播路徑。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傳播理論”的部分,它是否能夠藉鑒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跨學科的理論框架,來解釋碳匯知識是如何被接受、理解、內化,並最終影響人們行為的?例如,是否會探討信息的可信度、傳播渠道的選擇、目標受眾的特徵以及情感共鳴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如果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理論層麵的內容,並結閤具體案例加以闡釋,那將極大地提升其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碳匯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有效溝通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南”。畢竟,再好的技術和理論,也需要有效的傳播纔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個關鍵環節,讓我對它充滿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如何更智慧、更有效地傳播綠色理念的啓示。
評分我一直在思考,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纔能讓“綠色碳匯”這樣一個相對專業的概念,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傢,並且激發大傢參與的意願。《綠色碳匯傳播理論與實踐》的書名,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我尤其關注的是其“傳播”的維度,這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理念的滲透和行為的引導。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哪些傳播方式能夠更有效地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哪些敘事方式能夠讓復雜的科學原理變得通俗易懂,哪些互動機製能夠讓參與碳匯實踐變得更具吸引力。例如,是否會分析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人群在接受碳匯信息時的差異,並據此提齣差異化的傳播策略?是否會探討如何將碳匯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結閤,從而形成更具說服力的傳播角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可操作的傳播框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綠色碳匯,從而為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貢獻力量。
評分這本《綠色碳匯傳播理論與實踐》的齣現,無疑為當前炙手可熱的碳中和議題注入瞭一股新的活力。作為一名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都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關注著如何將科學理論有效地轉化為大眾認知和實際行動。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不僅僅聚焦於“碳匯”這一專業術語,更強調瞭“傳播”的維度,這讓我聯想到,再先進的科學理念,如果不能深入人心,便難以産生真正的社會變革。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揭示一種全新的視角,理解碳匯是如何從實驗室走嚮田間地頭,從學術報告走嚮社會討論,最終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踐行的生態智慧。尤其是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個有效、廣泛的綠色碳匯傳播網絡,將科學知識、技術手段以及政策引導有機結閤,以期最大化碳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無疑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大挑戰,也正是這本書所承諾的要探索的方嚮。我相信,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理論的梳理,更在於其“實踐”二字所蘊含的實際操作性和指導意義,能夠為政策製定者、環保從業者、科研人員乃至普通公眾提供寶貴的藉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