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重要害虫桉蝙蛾生物生态学及控制技术 9787503892660

桉树重要害虫桉蝙蛾生物生态学及控制技术 97875038926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秀好 著
图书标签:
  • 桉树
  • 桉蝙蛾
  • 害虫防治
  • 生物生态学
  • 昆虫学
  • 林业
  • 植保
  • 农业
  • 病虫害
  • 控制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2660
商品编码:297949445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桉树重要害虫桉蝙蛾生物生态学及控制技术 作者 杨秀好
定价 80.00元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 9787503892660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19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桉树重要害虫桉蝙蛾生物生态学及控制技术》特色:
  (1)明确了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分布与危害。已发现桉树钻蛀性害虫3目7科13种,其中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已造成较严重危害。以桉蝙蛾危害*严重,该虫2012年发生在广西13个市,63个县(市、区),受害面积3710.161rrri2;云斑天牛发生在广西7个市,8个县(市、区),受害面积204.38hm2;咖啡豹蠹蛾发生在广西6个市,9个县(市、区),受害面积199.13hm2。
  (2)发现桉树钻蛀性害虫新记录2种、钻蛀性蝙蝠蛾新记录1种。新发现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 Walker和景洪兴透翅蛾Synanthedojinghongensis Yanget Wang2种钻蛀性害虫危害桉树,国际上未见报道。已记载的钻蛀性蝙蝠蛾包括2属17种,其中长须蝙蛾属Palpifer1种,蝙蛾属Endoclita(=Phassus)16种,未见记录有桉蝙蛾。
  (3)揭示了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生态位。桉蝙蛾幼虫集中在0~2m桉树主干(占总虫数70.60%),云斑天牛幼虫集中在0~1m的桉树主干(占总虫数83.51%),咖啡豹蠹蛾幼虫集中在3~7m的中部树干(占总虫数84.52%)。生态位宽度,咖啡豹蠹蛾>桉蝙蛾>云斑天牛;生态位相似性,桉蝙蛾和云斑天牛>桉蝙蛾和咖啡豹蠹蛾>云斑天牛和咖啡豹蠹蛾;种间竞争系数,桉蝙蛾和云斑天牛>桉蝙蛾和咖啡豹蠹蛾>云斑天牛和咖啡豹蠹蛾。咖啡豹蠹蛾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程度大,桉蝙蛾次之,云斑天牛*小。

   作者简介
杨秀好,广西凌云县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留学回国人员,广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副站长。1988年6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2013年12月获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工作,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昆虫学系留学,从事森林昆虫生态与城市害虫监测防控技术研究,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昆虫学系留学,从事地下害虫遥感(GPR)监测技术研究,任副研究员,2008年9月至今在广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工作。长期从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灾害预警、应急防控以及林业信息化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业务管理工作,主持或主要承担完成科研、推广项目14项,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其中主持1项)、三等奖4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9件,国家发明1件,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撰写专著1部,参编著作7部。任广西昆虫学会理事和美国昆虫学会ESA(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会员,是自治区人民和南宁市人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在森林保健、主要森林害虫生物生态学、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应急防控、3S技术应用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目录
序言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桉蝙蛾的目的和意义
1.2 钻蛀性蝙蝠蛾研究进展
1.2.1 国外钻蛀性蝙蝠蛾研究进展
1.2.2 钻蛀性蝙蝠蛾研究进展
1.3 桉蝙蛾研究简史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分布与危害
2.1 调查方法
2.1.1 组织培训与实施调查
2.1.2 应施调查的桉树品种和品系
2.1.3 调查范围
2.1.4 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调查完成的林分及发现的钻蛀性害虫种类
2.2.2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分布
2.2.3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危害

3 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种群生态位
3.1 试验地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标准地调查
3.2.2 空间生态位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
3.3.2 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种群生态位
3.4 结论与讨论

4 桉蝙蛾生物生态学与发生规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幼虫和蛹期观测
4.1.2 成虫、卵和初孵幼虫观测
4.1.3 生境调查
4.1.4 幼虫对干旱和低温耐受能力测试
4.1.5 幼虫龄期研究
4.1.6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4.1.7 空间格局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形态特征
4.2.2 世代发育与年生活史
4.2.3 生物学特性
4.2.4 幼虫龄期
4.2.5 生态学特性
4.2.6 幼虫耐受干旱和低温能力
4.2.7 线粒体基因组
4.2.8 种群空间格局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该虫形态特征比较稳定
4.3.2 该虫在广西1~2年完成1个世代
4.3.3 幼虫经历地栖和树栖两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4.3.4 成虫对空间和环境要求较高
4.3.5 成虫产卵量很大而幼虫成活率不高
4.3.6 幼虫龄期为12龄
4.3.7 幼虫对树龄的选择性明显
4.3.8 幼虫上树后生存能力极强
4.3.9 线粒体基因组与原始鳞翅目类群相似
4.3.10 种群空间格局主体为聚集分布
4.3.11 不同尺度地统计学分析空间格局存在差异

5 桉蝙蛾寄主植物与寄主抗虫机理
6 桉蝙蛾危害对桉树生长量的影响及桉树对害虫的生态效应
7 桉蝙蛾天敌与高效专用虫生真菌制剂研发
8 桉蝙蛾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9 存在问题与建议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附图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序言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桉蝙蛾的目的和意义
1.2 钻蛀性蝙蝠蛾研究进展
1.2.1 国外钻蛀性蝙蝠蛾研究进展
1.2.2 钻蛀性蝙蝠蛾研究进展
1.3 桉蝙蛾研究简史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分布与危害
2.1 调查方法
2.1.1 组织培训与实施调查
2.1.2 应施调查的桉树品种和品系
2.1.3 调查范围
2.1.4 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调查完成的林分及发现的钻蛀性害虫种类
2.2.2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分布
2.2.3 广西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危害

3 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种群生态位
3.1 试验地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标准地调查
3.2.2 空间生态位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
3.3.2 桉树主要钻蛀性害虫的种群生态位
3.4 结论与讨论

4 桉蝙蛾生物生态学与发生规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幼虫和蛹期观测
4.1.2 成虫、卵和初孵幼虫观测
4.1.3 生境调查
4.1.4 幼虫对干旱和低温耐受能力测试
4.1.5 幼虫龄期研究
4.1.6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4.1.7 空间格局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形态特征
4.2.2 世代发育与年生活史
4.2.3 生物学特性
4.2.4 幼虫龄期
4.2.5 生态学特性
4.2.6 幼虫耐受干旱和低温能力
4.2.7 线粒体基因组
4.2.8 种群空间格局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该虫形态特征比较稳定
4.3.2 该虫在广西1~2年完成1个世代
4.3.3 幼虫经历地栖和树栖两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4.3.4 成虫对空间和环境要求较高
4.3.5 成虫产卵量很大而幼虫成活率不高
4.3.6 幼虫龄期为12龄
4.3.7 幼虫对树龄的选择性明显
4.3.8 幼虫上树后生存能力极强
4.3.9 线粒体基因组与原始鳞翅目类群相似
4.3.10 种群空间格局主体为聚集分布
4.3.11 不同尺度地统计学分析空间格局存在差异

5 桉蝙蛾寄主植物与寄主抗虫机理
6 桉蝙蛾危害对桉树生长量的影响及桉树对害虫的生态效应
7 桉蝙蛾天敌与高效专用虫生真菌制剂研发
8 桉蝙蛾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9 存在问题与建议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附图






《桉树重要害虫——桉叶蜂生物生态学及综合防治》 一、 导言 桉树,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林业、造纸、能源等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为木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随着桉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也吸引了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桉树的健康生长和经济效益。在众多桉树害虫中,桉叶蜂(Lymantria dispar),又称舞毒蛾,以其惊人的繁殖能力和破坏性食性,对全球范围内的桉树林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它们的存在不仅导致树木生长迟缓、枝叶稀疏,甚至在严重发生时能导致树木死亡,给桉树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桉叶蜂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揭示其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推广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桉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书的编写,源于对当前桉树林病虫害防治现状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桉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切。我们期望通过详实的研究和严谨的论述,为广大林业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参考书。 二、 桉叶蜂的生物学特性 桉叶蜂,作为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的代表性害虫,其生命周期充满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理解这些过程,是制定有效防治策略的前提。 1. 形态特征: 卵:桉叶蜂的卵通常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呈扁平状块状堆积,表面覆盖有雌蛾腹部散发的褐色绒毛,形成保护层。一个卵块可能包含数百枚甚至上千枚卵。卵块常附着在树干、树枝、落叶或土壤表面,尤其是在避风、干燥的地方。 幼虫:这是桉叶蜂一生中危害最严重的时期。初龄幼虫体型微小,呈黑褐色,身体背面有明显的纵纹。随着发育,幼虫体色逐渐变浅,并出现独特的“红、蓝”两对疣足(在胸部为红色,腹部为蓝色),这也是其“舞毒蛾”名称的由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大小、颜色和行动习性上都有显著差异。它们具有极强的食叶能力,取食桉叶,导致树叶被啃食得千疮百孔,甚至仅剩下叶脉。 蛹:老熟幼虫会结茧化蛹。蛹呈红褐色或深褐色,外形呈纺锤状。雌蛹比雄蛹体型更大。蛹期是幼虫向成虫转化的关键阶段,此时虫体内部进行着剧烈的生理变化。 成虫:桉叶蜂的成虫形态也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蛾体型较小,翅膀呈黄褐色,身体布满绒毛,具有扇形触角,善于飞行。雌蛾体型较大,翅膀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翅膀上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纹,触角为细丝状,飞行能力较弱,通常只能在树干附近短距离爬行。雌蛾的主要任务是产卵,完成繁殖后生命便宣告结束。 2. 生命周期与世代: 桉叶蜂通常每年发生一代,少数地区或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发生二代。其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 越冬:桉叶蜂的卵是主要的越冬方式。在寒冷地区,卵块在树皮裂缝、树洞、落叶堆或地面上度过冬季,待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孵化。 孵化与幼虫危害:春季,当气温适宜(通常在10-15°C以上)且寄主植物嫩叶萌发时,卵块开始孵化。初孵幼虫体型小,行动缓慢,聚集在卵块附近取食,然后分散开来。随着龄期的增长,幼虫的食量迅速增大,成为对桉树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阶段。幼虫期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期间会经历多次蜕皮。 化蛹:幼虫老熟后,开始寻找适宜的场所化蛹,通常在树干、树枝、落叶堆下或土壤中。蛹期也持续数周。 成虫羽化与繁殖:蛹期结束后,成虫羽化出蛹。雄蛾羽化后会立即寻找雌蛾进行交配。雌蛾产卵于合适的位置,完成生命周期的最后一步。成虫羽化后通常不再进食,其生命周期仅为数天至十几天。 3. 食性与危害: 桉叶蜂属于杂食性害虫,其食谱广泛,但对桉树的危害尤为突出。它们主要取食桉树的叶片,将叶肉啃食殆尽,仅留下叶脉,形成“窗格状”或“骨架状”的残叶。严重时,整个树冠的叶片都会被啃食,导致树木光合作用能力急剧下降,生长停滞,树势衰弱。如果连续遭受严重危害,桉树会逐渐枯死,甚至整片林木被毁。除了桉树,它们还会危害橡树、枫树、桦树等多种阔叶树种。 三、 桉叶蜂的发生规律 桉叶蜂的发生与多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预测其发生趋势,并为防治措施的实施提供时间窗口。 1. 气候条件: 温度:温度是影响桉叶蜂发生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卵的孵化、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的繁殖。冬季低温和春季低温可能导致卵的孵化延迟或孵化率降低,从而减轻当年的危害。相反,温暖的冬季和早春则有利于其越冬存活和早期繁殖。 湿度:湿度对桉叶蜂的不同发育阶段也有影响。高湿度可能导致幼虫期病害的发生,从而降低种群密度。但过于干燥的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存活。 降雨:适度的降雨可以冲刷附着在树体上的虫体,特别是在幼虫期,可能导致其死亡。而干旱的季节则有利于桉叶蜂的发生。 风:强风可能导致幼虫从树上被吹落,但同时也可能帮助成虫(特别是雄蛾)进行远距离扩散。 2. 寄主植物: 寄主植物的健康状况、树种、树龄以及林分密度等都会影响桉叶蜂的发生。 寄主植物的抗性:不同桉树种类对桉叶蜂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强的品种受到的危害相对较小。 树势:生长旺盛、健康的桉树更能抵抗虫害的侵袭。而衰弱、遭受其他胁迫(如干旱、营养不良)的树木更容易受到严重危害。 林分结构:生长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的林分,都可能为桉叶蜂的发生创造条件。林分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或者过度集中寄主,有利于其种群的爆发。 3. 天敌与生物防治: 桉叶蜂的种群数量受到多种天敌的制约,包括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草蛉)、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寄生蝇)、鸟类以及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 天敌的有效性:天敌种群的数量和活动能力是控制桉叶蜂爆发的重要自然屏障。当自然界中的天敌数量不足或受到不利因素影响时,桉叶蜂的种群数量就可能急剧上升。 生物防治的潜力:利用桉叶蜂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环境友好型的控虫策略。了解和保护桉叶蜂的天敌,以及人工补充和释放优势天敌,是重要的防治途径。 4. 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如过度砍伐、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林下植被的管理不善等,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为桉叶蜂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四、 桉叶蜂的综合防治技术 桉叶蜂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多种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协同高效的防治体系,以达到控制害虫、保护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 检疫与监测: 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防止桉叶蜂及其越冬卵块通过苗木、木材等途径传播到新的区域,特别是对于未经批准引进的桉树种质资源。 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定期对桉树林进行虫情普查和病虫害监测。利用性诱捕器、卵块普查等方法,掌握桉叶蜂的发生期、发生程度和种群动态,为适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农业防治与林业管理: 选择抗性品种:在推广和种植桉树时,优先选择对桉叶蜂抗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优化林分结构:营造混交林,减少单一树种的纯林面积。合理配置树种,增加森林的多样性,提高森林的生态稳定性。 加强营林措施:合理施肥、灌溉,保持树势健壮,增强树木自身的抗虫能力。及时清理林下枯枝落叶,减少越冬场所。 疏伐与清理:在发生区域,适时进行疏伐,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清除病虫枝。 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通过调整营林措施,为桉叶蜂的天敌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如保留一些天然林地、灌木丛等,为益虫提供庇护所和食源。 释放天敌:在特定时期,人工繁殖并释放桉叶蜂的优势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昆虫,以有效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病原微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研发和推广应用以桉叶蜂的特异性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为有效成分的生物农药。例如,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制剂,以及Bt(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都对桉叶蜂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病毒制剂:桉叶蜂多角体病毒(LdNPV)是防治舞毒蛾的有效生物制剂,施用后能迅速引起幼虫病毒病,导致其死亡。 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应作为综合防治的补充手段,在害虫爆发初期或爆发期,对重点区域进行紧急防治。 选择性农药:选用对桉叶蜂高效、对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毒性较低的化学农药。 剂型和施药时期:根据桉叶蜂的不同发生期,选择合适的剂型(如触杀剂、胃毒剂)和施药时期。通常在幼虫低龄期是防治效果最好的时期。 喷药技术:采用高效低毒的喷雾技术,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叶面,提高防治效果。 避免滥用: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避免过量、不当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5. 物理防治: 人工捕捉:在害虫发生初期,对小范围内的桉叶蜂卵块、低龄幼虫进行人工摘除或清除,可以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诱集: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或性信息素,设置诱捕器,捕捉成虫,减少产卵量。 五、 总结与展望 桉叶蜂作为桉树林的重要害虫,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复杂,发生规律多样。针对其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介入,有望开发出更高效、更环保的防治技术。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对于有效控制桉叶蜂的跨国界传播和危害至关重要。 本书的编写,不仅是对当前桉叶蜂防治技术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桉树林病虫害可持续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展望。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保障全球桉树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和林业科技发展的读者,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学习和了解。最近,我注意到一本名为《桉树重要害虫桉蝙蛾生物生态学及控制技术》的书籍,它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对桉树的种植并不陌生,也知道它们在一些地区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但“桉蝙蛾”这个具体的害虫名称,我之前确实没有太多印象,这激发了我深入了解的兴趣。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害虫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生物生态学”的层面。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关于桉蝙蛾的详细生物学特性,比如它的分类、形态特征、以及在桉树林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生态学”的视角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会从更广泛的生态系统角度来分析桉蝙蛾,比如它与桉树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它在整个食物链中的位置。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不会介绍桉蝙蛾的发生规律,例如在一年中的哪些时期是其高发期,以及它如何传播和扩散。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如何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感到着迷,而《桉树重要害虫桉蝙蛾生物生态学及控制技术》这个书名,恰好点燃了我对此的探索欲。读到“桉蝙蛾”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可能在夜间活动的、与蝙蝠有某种关联的蛾类,这本身就充满神秘色彩。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扎实,它不仅会像科普读物一样介绍桉蝙蛾的基本特征,更会深入到“生物生态学”的层面,揭示这种害虫在桉树林中的生存哲学。我猜想书中会详细分析桉蝙蛾的食性,它是只吃桉树的叶子,还是会攻击树干?它的幼虫又是以什么为食?有没有可能它还会影响桉树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生物生态学”的论述,是否会涉及桉蝙蛾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变化,比如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它生活习性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桉蝙蛾,而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害虫”。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喜欢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引人注意但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生物。当我看到《桉树重要害虫桉蝙蛾生物生态学及控制技术》这本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桉蝙蛾”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让我忍不住去想象它到底是怎样的生物,它与桉树有什么样的联系。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介绍桉蝙蛾的生活习性,比如它长什么样子,什么时候最活跃,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桉树生长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它“生物生态学”的介绍,这听起来就像是它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之道”。比如,它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它有什么天敌吗?它的数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桉蝙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害虫,而是整个桉树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活动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而“控制技术”部分,则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科学、有效并且对环境友好的方法来管理这种害虫,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化学药剂。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桉树重要害虫桉蝙蛾生物生态学及控制技术”让我联想到了一本非常专业的学术专著,而我正是我这种读者。我是一名林业科学的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恰好与树木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相关。在我的研究领域,对桉树的了解虽然有,但“桉蝙蛾”这个具体的害虫我确实是第一次接触,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学术兴趣。我立刻想到,这本书必然会包含大量关于桉蝙蛾的生物学细节,例如它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幼虫、蛹、成虫各阶段)、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其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信息。更吸引我的是“生物生态学”这个词,它预示着书中会对桉蝙蛾的种群动态、发生规律、发生因子(如气候、环境、寄主植物因子)、扩散机制以及与其他生物(如天敌、寄生虫)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桉蝙蛾这个害虫,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危害描述。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我一直对桉树的种植和相关的病虫害防治很感兴趣。最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尤其是“桉蝙蛾”这个名字,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之前从未听过。我从事林业相关工作多年,但主要集中在松树和杨树的病虫害防治,对桉树这种引进树种,特别是其特有的害虫,了解的还不够深入。书中提到“生物生态学”,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害虫的危害,还会深入剖析桉蝙蛾的生长周期、繁殖习性、以及它在桉树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甚至可能包括它的一些天敌和寄生生物。了解这些,对于制定更精准、更可持续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桉蝙蛾的整个生命历程,比如它会在哪个季节达到繁殖高峰,幼虫和成虫分别会对桉树造成怎样的损害,以及它的传播途径等等。只有彻底了解了“敌人”,才能更好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我也对“控制技术”部分充满了好奇,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高效且环保的防治方法,比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甚至是一些最新的化学防治技术,但最希望的是能够有详细的生物防治手段的介绍,这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