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谘詢的理論與實務:一個閤格谘詢人員應該掌握的方法 9787511734358

心理谘詢的理論與實務:一個閤格谘詢人員應該掌握的方法 978751173435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麯燕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谘詢
  • 谘詢理論
  • 谘詢實務
  • 心理學
  • 心理健康
  • 谘詢技巧
  • 方法
  • 臨床心理學
  • 谘詢師
  • 心理輔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34358
商品編碼:29799239747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心理谘詢的理論與實務:一個閤格谘詢人員應該掌握的方法 作者 麯燕
定價 65.00元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 9787511734358 齣版日期 2018-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目前,心理谘詢服務的社會需求與日俱增,教育和培訓的規模不斷擴大。這對於治療人們的精神疾患,化解婚姻傢庭的矛盾衝突,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以及化解職場和工作中的壓力都做齣瞭突齣的貢獻。可以說,心理谘詢行業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發展*快的行業之一。

   作者簡介
麯燕,女,漢族,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國際商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黨黨員。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外語部、公共英語部教學主任,黨總支組織委員。1988-1989年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諾丁漢大學英語係學習;1997-1998年在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國際關係係攻讀碩士學位;2008-2009年任倫敦中醫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員、黑龍江省大學外語學會會員、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會員、黑龍江省歐美同學會會員等。

   目錄

目 錄

前言 1

目 錄 1

章 概述 1

節 谘詢:助人的專業活動 1

一、什麼是心理谘詢 1

二、心理谘詢與其他相關概念 3

三、專業心理谘詢與非正式助人的區彆 5

四、與心理谘詢關係緊密的學科 5

第二節 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的發展曆程 6

一、心理治療的發展曆史 6

二、心理谘詢的興起 11

三、心理谘詢的發展 14

第三節 心理谘詢對專業人員的要求與培養 22

一、谘詢師的角色和功能 22

二、心理谘詢職業技能構成 24

三、心理谘詢從業人員的培養和培訓 25

四、心理谘詢的職業倫理 27

第四節 心理谘詢和治療中的共同要素 33

一、對共同要素的研究 33

二、弗蘭剋的研究和看法 35

第五節 心理谘詢的服務領域與專業活動形式 39

一、心理谘詢的服務領域 39

二、心理谘詢的專業活動形式 41

三、心理谘詢的原則 42

附錄: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谘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 50

第二章 心理谘詢的麵談過程 57

節 初始會談 57

一、結構化初始會談 58

二、信息收集與整理 63

三、初步評估與診斷 64

四、關於轉介 66

第二節 問題-個人探索 67

一、發展良好的谘訪關係 67

二、攝入性談話:進一步搜集有關資料 68

三、概念化:進一步界定和理解問題 70

四、協助當事人進行自我探索,加深對自我的瞭解 75

五、就谘訪方案達成共識 76

第三節 幫助與改變 79

一、協助當事人承擔自我探索的責任 79

二、協助當事人領悟 80

三、協助當事人行動和遷移收獲 83

第四節 谘詢結束 84

一、效果評估 84

二、效果鞏固 85

三、結束與分離 86

第三章 心理谘詢的麵談技術 88

節 傾聽技術 88

一、對傾聽的正確理解 88

二、如何傾聽? 89

三、消極傾聽的錶現 89

演示:傾聽技術 90

實訓3-1:傾聽訓練 90

第二節 共感技術 90

一、對共感的理解 91

二、共感的水平 91

演示:共感技術 92

實訓3-2:共感訓練 92

第三節 積極關注與真誠透明 95

一、積極關注 95

二、積極關注的要領 95

實訓3-3:積極關注 96

三、真誠的涵義 97

四、真誠的意義 97

五、真誠的錶達 97

六、真誠傳遞中的問題 99

第四節 提問技術 101

一、提問的基本功能 101

二、提問的基本類型 102

三、具體的提問技巧 102

四、使用提問的指導原則 107

實訓3-4:提問技術 107

第五節 反饋技術 109

一、即時化 109

二、釋義 110

三、情感反映 111

四、概述 111

五、自我流露 112

六、解釋 113

七、提供信息 114

八、指導 115

實訓3-5:反饋技術 115

第六節 非言語行為的觀察與處理 118

一、非言語行為及其與言語行為的關聯 118

二、主要的非言語行為綫索 119

三、如何處理來訪者的非言語行為 124

實訓3-6:情緒敏感性訓練 125

第七節 心理谘詢中的阻抗 126

一、阻抗 126

二、阻抗的錶現形式 126

三、阻抗産生的根源 131

四、阻抗的剋服 132

實訓3-7:谘詢技巧 134

第四章 心理谘詢的經典理論 135

節 精神分析療法 136

一、精神分析的發展簡史 136

二、經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 137

三、治療理論和實踐 144

四、精神分析的新發展 147

第二節 行為療法 149

一、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主要觀點 150

二、行為療法的産生與發展 154

三、行為療法的基本假設 157

四、行為治療的策略與技術 157

第三節 理情行為療法 175

一、人性觀(語言-思維-情緒) 176

二、ABC理論 177

三、非理性信念的特點 177

四、REBT治療的過程與策略 178

實訓4-1:應對非理性信念的訓練 184

第四節 認知行為療法 188

一、CBT的理論背景 189

二、CBT的工作原理:認知模型 189

三、各種心理障礙的認知模式 190

四、CBT的治療 192

五、CBT與REBT的比較 198

第五節 以人為中心療法 199

一、以人為中心療法的發展曆程 199

二、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基本理論 201

三、治療的過程和策略 205

第六節 森田療法 209

一、適宜對象——神經癥(質) 209

二、緻病機製——疑病素質說、精神交互作用說 210

三、治療原理和原則 212

四、治療方法 213

五、森田療法的特點 214

第五章心理谘詢師的自我成長與內在訓練 216

節 心理谘詢師的個人成長 216

一、澄清個人的生命哲學觀 216

二、探討對重大生活問題的態度 217

三、解決個人生活中的“未完成事件” 217

四、自我覺察 218

第二節心理谘詢師的專業成長 219

一、職業動機 220

二、專業認同 220

三、理論取嚮 220

四、專業倫理修養 221

五、心理保健 222

第三節心理谘詢師自我成長的途徑與策略 222

一、專業培訓 222

二、大量的個案實操 223

三、定期接受督導 223

四、自我體驗 224

五、心理谘詢師自我成長的策略 224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227

後 記 231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心理谘詢理論與技術精要:通往專業實踐的堅實階梯 本書旨在為有誌於投身心理谘詢行業的人士,以及希望深化現有技能的初級谘詢師,提供一套係統、全麵且注重實操的理論框架與核心技術指南。 本書聚焦於當前心理谘詢領域最為主流且經過充分驗證的理論流派,並深入剖析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有效的臨床乾預手段。我們深信,一名閤格的谘詢師,不僅需要對人類心智的復雜性有深刻的洞察,更需要掌握一套靈活、倫理且高效的實踐工具箱。 本書結構設計兼顧瞭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廣度,分為基礎奠基、核心流派精講、專業技能深化與倫理實務四大闆塊,力求構建一個從入門到精通的知識階梯。 --- 第一部分:基礎奠基——構建谘詢的穩固基石 本部分著重於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專業基礎,強調谘詢關係建立的藝術與科學。 第一章:心理谘詢的本質與專業定位 本章首先界定瞭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精神分析、輔導等相關領域的區彆與聯係,明確瞭當代心理谘詢師的專業邊界與職責範圍。深入探討瞭谘詢的倫理核心——保密原則的邊界、知情同意的簽署細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倫理考量。我們詳細闡述瞭谘詢師需要具備的個人特質,如共情能力、真誠性、非評判性態度(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的內涵及其在初次會談中的具體體現。 第二章:谘詢關係——核心治療因素的探究 谘詢關係被視為所有有效治療的“溫床”。本章不再將“治療聯盟”視為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將其拆解為三個可操作的維度:任務聯盟、目標聯盟和情感聯盟。通過大量臨床案例,展示瞭如何識彆和應對谘詢關係中的“阻抗”與“移情/反移情”現象。特彆強調瞭共情(Empathy)的層次——從認知共情到情感共情的深化過程,以及如何利用“谘詢的黃金時刻”來處理關係中的緊張與突破。 第三章:評估、診斷與製定乾預計劃 成功的乾預源於精準的評估。本章詳細介紹瞭臨床訪談的結構化技巧,包括如何運用標準化評估工具(如SCL-90-R、MMPI的初步認識)輔助臨床判斷,但強調工具的使用絕不能替代深入的個體化晤談。重點闡述瞭“個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的流程——如何整閤來訪者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信息,形成一個連貫的、可操作的個案解釋模型,並以此為基礎,製定齣清晰、可量化的短期與長期乾預目標。 --- 第二部分:核心流派精講——理論工具的掌握與選擇 本部分對當代心理谘詢領域中影響深遠的幾大主流理論進行係統梳理,強調瞭不同理論在乾預重點上的差異。 第四章:人本主義核心思想與整閤應用 本章深入探討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個人中心理論的哲學基礎——人的自我實現傾嚮。詳細闡述瞭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性與共情性理解這三大核心條件如何在實踐中落地。內容側重於如何通過積極傾聽、澄清和反映,引導來訪者探索自身的感受與價值體係,從而達成自我整閤。 第五章:精神動力學取嚮的現代解讀 本章聚焦於經典弗洛伊德理論的現代發展,如客體關係理論(Melanie Klein, Fairbairn)與依戀理論(Bowlby)。講解瞭如何識彆潛意識衝突、防禦機製(如壓抑、否認、投射性認同)的當前錶現。重點在於闡釋“洞察”(Insight)的建立過程,以及如何安全地探索早期人際經驗對當下情緒與行為模式的影響。 第六章: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實操手冊 CBT作為循證醫學(EBM)的代錶,本章給予瞭最詳盡的技術指導。內容涵蓋瞭認知模型(三聯體)的建立,自動思維的識彆與記錄(思維記錄錶的使用)。詳細介紹瞭認知重構的步驟,包括蘇格拉底式提問(Socratic Questioning)的具體句式與時機。此外,還涵蓋瞭行為技術,如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的漸進設計、放鬆訓練的技巧傳授。 第七章:接納與承諾療法(ACT)——走嚮價值驅動的生活 ACT被視為“第三浪潮”的代錶。本章講解其六個核心過程:心理靈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的意義。重點教授“認知解離”(Defusion)技術,幫助來訪者脫離思維的束縛;“接納”的練習,如痛苦的意象練習;以及如何明確並承諾執行符閤個人核心價值的行動。 --- 第三部分:專業技能深化——應對復雜案例的策略 本部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處理復雜、高風險和特殊案例的具體能力。 第八章:短期與聚焦式谘詢的策略 並非所有谘詢都需要漫長的過程。本章教授解決方案焦點短期治療(SFBT)的技巧,例如“奇跡問句”、“例外探尋”的提問藝術。強調在資源有限或危機情況下,如何快速界定核心問題,激活來訪者的內部資源,並在有限時間內達成明確、可操作的改變。 第九章:處理情緒調節睏難與危機乾預 本章專門探討情緒失調(如邊緣性人格特質、創傷後應激障礙早期)的谘詢策略。詳細介紹瞭辯證行為療法(DBT)中的正念與情緒調節技能的初步引入方式。尤其詳述瞭自殺風險評估的流程:從識彆高風險信號、直接提問的技巧,到建立安全計劃(Safety Planning)和跨專業轉介的規範操作。 第十章:團體谘詢的組織與動力學 從個人谘詢轉嚮團體谘詢,需要掌握不同的技能集。本章涵蓋團體選擇、團體契約的製定、前期的“破冰”活動設計。重點解析瞭團體中的領導力挑戰(如沉默的成員、支配的成員、同盟的形成)及其在團體動力學中的意義,強調谘詢師作為“過程觀察者”的角色。 --- 第四部分:倫理、督導與持續專業發展 本部分是確保谘詢實踐可持續性和專業性的必要保障。 第十一章:谘詢的倫理睏境與決策模型 現實中的倫理問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本章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倫理決策框架(如基於原則的決策模型),幫助谘詢師在麵臨多重衝突(如保密與保護的衝突)時,係統地分析情境、權衡利弊,並做齣最負責任的決定。討論瞭雙重關係(Dual Relationships)的復雜性與規避策略。 第十二章:督導的必要性與有效利用 督導被視為谘詢師的“安全網”。本章解釋瞭不同督導模式(如基於技能的督導、基於情境的督導)的特點。指導初級谘詢師如何有效地嚮督導提齣問題,如何接收並整閤建設性反饋,以及如何識彆和應對“職業倦怠”(Burnout)的早期信號。 結論:走嚮專業成熟的路徑 本書最後強調,理論的學習與技術的掌握隻是起點,持續的自我探索、終身學習以及對他人的真誠關懷,纔是通往一位真正閤格且富有成效的心理谘詢師的必經之路。本書提供的框架,是您啓動並持續精進這一神聖職業的有力夥伴。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心理谘詢的“倫理”部分非常感興趣,因為我知道這是保障谘詢質量和保護來訪者權益的關鍵。這本書在這個方麵確實有所涉及,列齣瞭一些基本的倫理原則,比如保密性、避免利益衝突、維持專業界限等等。我尤其贊同書中關於“保密性”的強調,它清晰地闡述瞭谘詢信息不對外泄露的重要性。然而,在一些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倫理睏境的探討上,這本書的處理顯得有些淺嘗輒止。例如,當來訪者在谘詢過程中透露齣對自己或他人有嚴重傷害的意圖時,谘詢師應該如何平衡保密原則與報告義務?書中隻是籠統地提到瞭需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采取必要措施”,但對於這些“必要措施”的具體執行流程,例如應該聯係誰?何時聯係?如何記錄?這些細節方麵並沒有深入說明。同樣,在“專業界限”的討論中,書中強調瞭避免與來訪者建立超齣谘詢關係範圍的互動,但對於如何識彆和處理一些“灰色地帶”的界限模糊情況,比如谘詢結束後的偶爾問候,或者與來訪者在社交場閤的意外相遇,書中提供的指導並不足夠清晰和具體。這讓我覺得,在麵對真實世界中那些微妙且復雜的倫理挑戰時,僅憑這本書的指導,可能還不足以讓我做齣最恰當的判斷和行動。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陳列著各種精美工具的展覽館。我看到瞭各種各樣、設計精巧的心理谘詢工具,從經典的心理動力學取嚮,到強調當下體驗的人本主義,再到注重行為改變的循證療法,書中幾乎涵蓋瞭你能想到的主流方法。然而,讓我略感遺憾的是,它並沒有教會我如何真正“使用”這些工具。舉個例子,關於“移情”這個概念,書中給瞭非常詳盡的理論解釋,闡述瞭其在心理動力學谘詢中的重要性。但當我試圖去理解“如何識彆來訪者何時齣現移情?如何處理這些移情?在處理過程中,谘詢師的邊界感又該如何把握?”時,書中提供的答案顯得有些含糊。我期待的,是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對話片段,能夠讓我體會到谘詢師在麵對移情時的反應,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溝通來引導來訪者重新審視關係模式的。同樣,在談到“共情”時,書中強調瞭其核心地位,但對於如何纔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而非“同情”,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共情的錶達方式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如何在共情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書中提供的指導並不足夠具體。這本書更像是提供瞭一個“地圖”,指明瞭心理谘詢的各個區域,但並沒有詳細的“路綫圖”,告訴我如何一步步地從一個點走到另一個點。

評分

初次拿到這本《心理谘詢的理論與實務:一個閤格谘詢人員應該掌握的方法》時,我的內心是充滿期待的。作為一名在心理學領域摸索多年的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能係統闡述理論精髓,又能詳盡講解實務技巧的書籍。這本書的書名精準地擊中瞭我的需求,讓我覺得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本“寶藏”。然而,在翻閱瞭其中幾章後,我發現它在對一些經典谘詢理論的介紹上,似乎顯得有些過於簡略。例如,在提及認知行為療法(CBT)時,書中更多的是對基本概念的羅列,比如“認知扭麯”、“自動思維”等,但對於如何引導來訪者識彆和挑戰這些思維模式的實際操作步驟,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策略,則缺乏更深入的探討。我期待的是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能夠詳細地展示谘詢師如何運用CBT技術,一步步地幫助來訪者走齣睏境。此外,對於一些新興的谘詢流派,如接納承諾療法(ACT)或辯證行為療法(DBT),書中雖然有所提及,但篇幅有限,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層麵,沒有展開具體的實操方法和治療過程的呈現。這讓我感覺,對於想要快速上手並實踐這些理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指導可能不夠全麵和深入。它更像是一本導論性的讀物,勾勒齣瞭心理谘詢的宏大圖景,但對於如何在這片圖景中進行精細的耕耘,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像是一本“心理谘詢百科全書”的目錄,將心理谘詢的各個分支和主要概念一一羅列,但卻沒有深入到每個分支的具體“內容”。例如,在討論“心理評估”時,書中列舉瞭訪談、問捲、心理測試等多種評估工具,並簡要介紹瞭它們的作用。但是,對於如何選擇閤適的評估工具?如何進行有效的訪談以獲取準確的信息?如何在解釋心理測試結果時避免誤讀和過度概括?這些關鍵的實操技能,書中並沒有進行細緻的講解。我期待的是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設計一份評估訪談提綱的範例,能夠看到一些針對不同類型來訪者(例如,有抑鬱傾嚮、有焦慮癥狀、或者有創傷經曆的來訪者)的評估側重點和提問技巧的示範。同樣,在“乾預策略”的部分,書中也隻是泛泛地提及瞭催眠、放鬆訓練、團體治療等,但對於這些策略的具體執行步驟、適應癥和禁忌癥、以及如何在乾預過程中進行效果評估,都缺乏詳盡的描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為初學者提供瞭一個“導航圖”,指齣瞭學習的方嚮,但對於如何踏上具體的“徵途”,還需要更多的實踐經驗和更深入的教材來補充。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抱著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更專業、更有溫度的心理谘詢師的願望。書中在討論“谘詢關係”時,花瞭不少篇幅來闡述信任、真誠、尊重的重要性,這些都是我非常認同的。我尤其欣賞它在分析“如何建立信任”這一部分時,強調瞭谘詢師的非評判性態度以及對來訪者感受的積極傾聽。但是,當涉及到如何處理谘詢過程中可能齣現的“阻抗”時,我感到有些睏惑。書中提到阻抗是谘詢過程中的常見現象,並列舉瞭阻抗的一些錶現形式,比如遲到、遺忘預約、沉默不語等。然而,對於如何“有效”地處理這些阻抗,如何將阻抗視為一次深化谘詢的機會,而不是將之看作是谘詢的“敵人”,書中提供的策略和技巧相對來說比較模糊。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方法,例如,當來訪者錶現齣明顯的阻抗時,谘詢師可以采用哪些提問方式來引導其探索其背後的原因?或者,如何通過調整谘詢節奏和內容來緩和阻抗?書中更多的是在“告知”阻抗的存在,而對於“如何應對”的指導,則顯得略有不足,這讓我覺得在麵對實際谘詢情境時,自己可能仍然會感到有些手足無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