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意见及信仰——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定价:126.00元
作者:黎朋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20177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黎朋*,李天纲主编,冯承钧译的《意见及信仰 (精)/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讨论知识和理性范围之外的信仰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产生信仰和意见的社会与个人的原因;提出信仰存在的根据。分9 篇:信仰问题及知识问题,意见及信仰之心理的地界,支配意见与信仰之各种论理,各种论理之冲突,个人意见及信仰,群众之意见及信仰,意见及信仰之传播,信仰生活,信仰构成上及发生信仰之不自觉的现象上之试验考究。
目录
篇 信仰问题及知识问题 章 信仰范围及知识范围 节 信仰问题之困难 第二节 信仰及知识之区别 第三节 信仰及知识各具有之作用 第二章 心理学之研究法第二篇 意见及信仰之心理的地界 章 群生活动之大原动力 苦乐 节 苦乐之作用 第二节 苦乐之间断性 第三节 愿欲为苦乐之结果 第四节 在望之乐 希望 第五节 苦乐之调和者 习惯 第六节 苦乐为根本的心理确信 第二章 感性之变迁为社会及个人生活之元素 节 苦乐感性变迁之限制 第二节 个人感性之变迁及其在社会中之作用 第三节 由群众感性之变迁所发生之意象及信仰之变迁 第三章 生活的及心理的活动之范围 自觉生活及不自觉生活……第三篇 支配意见与信仰之各种论理第四篇 各种论理之冲突第五篇 个人之意见及信仰第六篇 群众之意见及信仰第七篇 意见及信仰之传佈第八篇 信仰生活第九篇 信仰构成上及发生信仰之不自觉的现象上之试验考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次阅读,让我对“汉译”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黎朋先生的这套民国西学要籍文献,特别是心理学部分,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学术翻译的认知。我以为翻译只是语言层面的转换,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它更是一种思想的再创造,一种文化的嫁接。那些民国时期的翻译家们,面对着当时相对闭塞的环境和对西方心理学几乎一片空白的国民认知,是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用一种既准确又易于中国读者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的智慧和艰辛,简直令人难以想象。我特别留意了他们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翻译,例如“意识”、“潜意识”、“条件反射”等,可以看到译者们在不同译法之间的挣扎和选择,这背后蕴含着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消化的,去本土化的。这套文献,不仅仅是心理学史料,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世界思潮涌入时,那种开放、包容、又充满自主思考精神的生动写照。
评分读完这套“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中的心理学卷,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年代。不得不说,黎朋先生的整理和编选确实功不可没。当翻开那些泛黄的纸张,看着那些略显古朴却又充满力量的译文,仿佛能听到当年知识分子们在西学浪潮中的探索与争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曲折历程,那些翻译家们为了让西方先进的心理学理论落地生根,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智慧。不仅仅是理论的搬运,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文化语境的思考和融合。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早期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译著印象深刻,当时的译者们如何去理解和转述这些全新的概念,那种努力和困境,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史的书,更是一部思想史的缩影,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知识的传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的沉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回溯和理解心理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早期探索,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一种“知识考古”般的体验。翻阅黎朋先生编选的这套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中的心理学卷,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思想激荡的民国时代。那些古朴的译文,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那个年代翻译家们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追求。我被这些早期心理学著作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也为当时译者们为了让这些艰深的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所付出的努力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不仅仅是在翻译文字,更是在传递思想,甚至是在创造一种新的学术语言。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早期翻译,能够看到这些西方前沿理论是如何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引起讨论和争议,是如何被解读和接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极具历史价值。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审视心理学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历史,理解那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也让我对“意见与信仰”这个宏大的主题有了更具体的感悟。这些译著,不仅是学术的传承,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见证。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思想史”的深度挖掘,而心理学只是其中一个精彩的切面。黎朋先生选编的这套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尤其是心理学部分,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体系是如何在异域土壤上扎根、发芽、再到枝繁叶茂的过程。我尤其被那些在那个动荡年代,却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先驱者们所打动。他们的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思想的再创造。为了让国人能够理解那些全新的心理学概念,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为此耗尽心血。我能想象到,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对着一本本原版书籍,字斟句酌,绞尽脑汁地寻找最贴切的中文表达。这本书不仅仅展现了心理学的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知识传播的艰辛与伟大。它让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当年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的热情?这套文献,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民国时期知识界独特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对“意见与信仰”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这些西学要籍的传入,本身就承载着新旧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影响着当时的社会舆论和知识分子的信仰。
评分这套书,感觉就像是在开启一个沉睡已久的思想宝库。黎朋先生编选的这批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尤其是心理学部分的这些文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直接触及了那个变革时代的脉搏。我惊喜地发现,那些在今天看来已经相当成熟的心理学理论,在当年初次被翻译成中文时,是何等地引人注目,又是何等地需要翻译者们付出心血去解读和诠释。我特别沉浸在那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理论的早期译著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译者们字斟句酌的严谨,他们试图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同时,又不失中文表达的流畅和贴切,这种平衡的艺术着实令人赞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知识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他们对新思想的热切渴望,对学术的孜孜追求,以及在传播知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读完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任何思想的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与奉献,而这些古老的译著,正是那份宝贵精神财富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