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知识的冲突与融合2: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乡土农业知识抢救、管理与创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定价:80.00元
作者:旷宗仁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5513411
字数:
页码:4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知识的冲突与融合2: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乡土农业知识抢救、管理与创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研究起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给我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所引发的反省。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等现代严重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日常生产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做出必要的反思。知识是人类决策与行为的基本依据,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本质基础。具有知识决定了人类是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知识的冲突与融合2: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乡土农业知识抢救、管理与创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站在乡土农业知识保护、创新、管理的立场上,在科技哲学、知识管理学、传播学、发展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下,借用亨廷顿“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分析思路,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乡土农业知识”两大知识系统的冲突与融合现象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其各自主要特征、内在发展传播规律及相互影响关系。立论前提假设包括:(1)人类和社会需要全面可持续发展;(2)知识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内在核心要素;(3)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的不同思维方式、生产生活需求、外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4)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乡土农业知识分别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的内在核心知识基础。
目录
案例1 山东省莱阳市西陶漳村乡土农业知识系统及其变迁
案例2 查干湖冬捕——后的渔猎部落
案例3 赫哲族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4 蒙古族游牧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5 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族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6 俄罗斯的驯鹿民族:西伯利亚进退维谷的涅涅茨人
案例7 农民的知识积累与创新——西陶漳村调查记录
案例8 蕴藏在一个农民发展之路中的民间智慧
案例9 中国农历春节习俗的变迁
案例10 中国清明节习俗的变迁
案例11 中国农历与二十四节气——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支柱
案例12 乡土农业生活与习俗知识案例——胶东大饽饽
案例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破坏触目惊心
案例14 内蒙古铁蹄马面临灭绝危机
案例15 用科技解农民之所需——一个普通农民的科技创新之路
案例16 赣西采茶戏
案例17 德昂族仅剩一人能完整传唱古老叙事长诗
案例18 五境乡泽通村退伍农民的乡土农业知识
案例19 香格里拉县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案例20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泽通村村民的农业生产选择
案例21 泽通村村民XZWS及其邻居的生产行为变迁
案例22 泥西乡农业生产项目与技术的变迁
案例23 深山农民发展经历中所体现的当代乡土农业知识与智慧
案例24 现代农业机械播种技术取代传统人工玉米播种技术
案例25 传统构皮纸的制造技术及其传承困境
案例26 传统祭祀用品“香”的人工制作方法
案例27 养鸡农民的创业探索之路
案例28 要致富就要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非农产业
案例29 现代科学技术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案例30 现代医学体系下的乡土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案例32 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在边远山区里的扩散困境
案例33 传统的茶文化与商业化的茶生产
案例34 生活在农村但已经不以农为业——依靠非农产业致富的织布能手老赵
案例35 农民不得不做农民的无奈及其对新技术的向往
案例36 从传统果树种植到农家乐旅游——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案例37 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市场化生产之路——鸟笼编织技术
案例38 农民的学习与再创造——从抛秧技术谈起
案例39 农民的知识学习与智慧技能——乡村精英勇于接受新技术的胆识和魄力
案例40 现产方式下的新乡土农业知识形成与新技术的负面影晌
案例41 重视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老农仍然极其盼望孙子早日跳出农门
案例42 潜意识里的思想:传统即落后,现代即先进
案例43 追求更多经济效益成为抛弃传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强大理由
案例44 农民隐性知识的保护该何去何从
案例45 农民的智慧、学习与创新
案例46 传统“土知识”的管理运用及其面临的威胁
案例47 医药行家的养生菜肴——鱼腥草
案例48 传统的饮食风俗及其社会与文化功能
案例49 乡土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再挖掘
案例50 经济利益对农作物多样性与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负面影响——以香稻米为例
案例51 征地对乡土农业知识生存基本空间的掠夺
案例52 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对传统乡土农业知识传承带来的巨大冲击
作者介绍
旷宗仁,男,博士,1976年3月出生,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副教授。长期从事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科技推广、乡土农业知识传播与创新、科技交流与传播等。现已经在《中国科技论坛》、‘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东南学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撰写《乡村传播中的农民认知行为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研究》两部专著,参编《乡村传播学》、《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普通发展学》、《农业推广学》等学术专著与教材10余本。
文摘
序言
案例1 山东省莱阳市西陶漳村乡土农业知识系统及其变迁
案例2 查干湖冬捕——后的渔猎部落
案例3 赫哲族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4 蒙古族游牧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5 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族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系统
案例6 俄罗斯的驯鹿民族:西伯利亚进退维谷的涅涅茨人
案例7 农民的知识积累与创新——西陶漳村调查记录
案例8 蕴藏在一个农民发展之路中的民间智慧
案例9 中国农历春节习俗的变迁
案例10 中国清明节习俗的变迁
案例11 中国农历与二十四节气——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支柱
案例12 乡土农业生活与习俗知识案例——胶东大饽饽
案例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破坏触目惊心
案例14 内蒙古铁蹄马面临灭绝危机
案例15 用科技解农民之所需——一个普通农民的科技创新之路
案例16 赣西采茶戏
案例17 德昂族仅剩一人能完整传唱古老叙事长诗
案例18 五境乡泽通村退伍农民的乡土农业知识
案例19 香格里拉县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案例20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泽通村村民的农业生产选择
案例21 泽通村村民XZWS及其邻居的生产行为变迁
案例22 泥西乡农业生产项目与技术的变迁
案例23 深山农民发展经历中所体现的当代乡土农业知识与智慧
案例24 现代农业机械播种技术取代传统人工玉米播种技术
案例25 传统构皮纸的制造技术及其传承困境
案例26 传统祭祀用品“香”的人工制作方法
案例27 养鸡农民的创业探索之路
案例28 要致富就要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非农产业
案例29 现代科学技术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案例30 现代医学体系下的乡土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案例32 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在边远山区里的扩散困境
案例33 传统的茶文化与商业化的茶生产
案例34 生活在农村但已经不以农为业——依靠非农产业致富的织布能手老赵
案例35 农民不得不做农民的无奈及其对新技术的向往
案例36 从传统果树种植到农家乐旅游——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案例37 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市场化生产之路——鸟笼编织技术
案例38 农民的学习与再创造——从抛秧技术谈起
案例39 农民的知识学习与智慧技能——乡村精英勇于接受新技术的胆识和魄力
案例40 现产方式下的新乡土农业知识形成与新技术的负面影晌
案例41 重视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老农仍然极其盼望孙子早日跳出农门
案例42 潜意识里的思想:传统即落后,现代即先进
案例43 追求更多经济效益成为抛弃传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强大理由
案例44 农民隐性知识的保护该何去何从
案例45 农民的智慧、学习与创新
案例46 传统“土知识”的管理运用及其面临的威胁
案例47 医药行家的养生菜肴——鱼腥草
案例48 传统的饮食风俗及其社会与文化功能
案例49 乡土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再挖掘
案例50 经济利益对农作物多样性与传统乡土农业知识的负面影响——以香稻米为例
案例51 征地对乡土农业知识生存基本空间的掠夺
案例52 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对传统乡土农业知识传承带来的巨大冲击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跌宕起伏,从初见的“现代化”术语到深入探究的“乡土智慧”,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冒险。起初,我被书中那些复杂的科技概念和研究方法所吸引,例如大数据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基因技术如何帮助改良传统作物品种。我曾担心这些高科技会冲淡乡土知识的原味,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恰恰是将这些先进工具作为“放大镜”和“显微镜”,去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乡土知识的精髓。书中对某个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农产品溯源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为传统农产品赋予更高的市场价值和信任度。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科技介入的过程中,如何尊重和保护当地居民的知识产权和文化认同。这种对人文关怀的重视,使得这本书在冰冷的科技叙事中注入了温暖的灵魂。它让我反思,真正的创新,并非是颠覆,而是融合与升华。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知识”的多元性和跨界性。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知识似乎与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紧密相连,而那些世代相传的乡土知识,往往被忽视甚至边缘化。这本书则有力地挑战了这种狭隘的观念,它以扎实的案例研究,证明了乡土知识同样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知识的描述,而是着重探讨了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系统的抢救、科学的管理以及富有成效的创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构建乡村知识数据库,以及利用线上平台传播和共享这些知识的讨论。这些设想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在实际的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例如,某个乡村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传统种植技术,结合现代营销策略,成功打造了区域性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赢。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绝不应是抛弃传统,而是与传统协同发展,在融合中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字字珠玑,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案例分析中的那种严谨与细腻。她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乡村,与当地的农民、技术人员、研究者进行深入的访谈,将他们的经验、困惑、以及创新尝试,都一一呈现出来。例如,书中对某个地区如何通过引入新的品种和耕作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对传统农作物的影响的描述,就显得格外真实可感。作者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分析,她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传统技艺的有效性,也会从管理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将这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失败”的案例,这些失败的尝试,反而为后续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这本书更具说服力,也让我对乡土知识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告诉我,传承与创新并非易事,需要智慧、勇气,更需要不懈的努力。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令人惊艳了!我本来对“乡土农业知识”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但读完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它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和复杂性。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数百年智慧的乡土知识,如同珍宝般一点点挖掘出来,再用现代科技的视角进行审视和梳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科技与传统知识对立起来,而是巧妙地找到了两者融合的契合点。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个地区利用无人机技术监测土壤湿度,从而优化传统灌溉方式的案例分析,就让我大开眼界。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路,不仅解决了实际的农业生产问题,更让古老的乡土智慧焕发了新的生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知识守护者”的刻画,他们是乡土知识得以传承的基石,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对土地深沉的热爱。读完这本书,我对农业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新的维度,也更加敬佩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为传承和创新默默努力的人们。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觉得“乡土农业知识”可能是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些生动具体的案例立刻把我拉了进去。作者以近乎“考古”般的热情,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的农业经验和技艺。让我吃惊的是,许多被我们遗忘的传统耕作方法,在现代科学的验证下,竟然有着惊人的科学依据和生态智慧。比如,书中提到利用特定植物组合来防治病虫害的传统经验,经过现代生态学分析,发现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生物防治原理,这比许多化学农药更加安全环保。此外,这本书还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古老的知识与现代的农业管理模式相结合,例如如何通过田野调查和科学数据分析,来优化传统农事季节安排,提高产量和品质。这种“唤醒”和“激活”乡土知识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传统农业的巨大潜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