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知識的衝突與融閤2:現代科技背景下的鄉土農業知識搶救、管理與創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定價:80.00元
作者:曠宗仁
齣版社:中國農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5513411
字數:
頁碼:4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知識的衝突與融閤2:現代科技背景下的鄉土農業知識搶救、管理與創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研究起源於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國乃至世界帶來的各種負麵效應所引發的反省。環境汙染、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生物多樣性消失等現代嚴重社會問題的産生,使得我們不得不對日常生産生活中賴以生存的知識體係、思維方式做齣必要的反思。知識是人類決策與行為的基本依據,是人類不斷嚮前發展的內在本質基礎。具有知識決定瞭人類是自然界中*強大的生物。《知識的衝突與融閤2:現代科技背景下的鄉土農業知識搶救、管理與創新研究典型案例分析》站在鄉土農業知識保護、創新、管理的立場上,在科技哲學、知識管理學、傳播學、發展學等多學科的視角下,藉用亨廷頓“文明衝突與融閤”的分析思路,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鄉土農業知識”兩大知識係統的衝突與融閤現象進行比較分析,討論其各自主要特徵、內在發展傳播規律及相互影響關係。立論前提假設包括:(1)人類和社會需要全麵可持續發展;(2)知識是任何社會發展的內在核心要素;(3)知識的産生、發展與人類的不同思維方式、生産生活需求、外部環境條件密切相關;(4)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鄉土農業知識分彆是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發展的內在核心知識基礎。
目錄
案例1 山東省萊陽市西陶漳村鄉土農業知識係統及其變遷
案例2 查乾湖鼕捕——後的漁獵部落
案例3 赫哲族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4 濛古族遊牧傳統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5 後的狩獵部落:鄂溫剋族傳統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6 俄羅斯的馴鹿民族:西伯利亞進退維榖的涅涅茨人
案例7 農民的知識積纍與創新——西陶漳村調查記錄
案例8 蘊藏在一個農民發展之路中的民間智慧
案例9 中國農曆春節習俗的變遷
案例10 中國清明節習俗的變遷
案例11 中國農曆與二十四節氣——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支柱
案例12 鄉土農業生活與習俗知識案例——膠東大餑餑
案例13 野生藥材資源的破壞觸目驚心
案例14 內濛古鐵蹄馬麵臨滅絕危機
案例15 用科技解農民之所需——一個普通農民的科技創新之路
案例16 贛西采茶戲
案例17 德昂族僅剩一人能完整傳唱古老敘事長詩
案例18 五境鄉澤通村退伍農民的鄉土農業知識
案例19 香格裏拉縣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情況
案例20 香格裏拉縣五境鄉澤通村村民的農業生産選擇
案例21 澤通村村民XZWS及其鄰居的生産行為變遷
案例22 泥西鄉農業生産項目與技術的變遷
案例23 深山農民發展經曆中所體現的當代鄉土農業知識與智慧
案例24 現代農業機械播種技術取代傳統人工玉米播種技術
案例25 傳統構皮紙的製造技術及其傳承睏境
案例26 傳統祭祀用品“香”的人工製作方法
案例27 養雞農民的創業探索之路
案例28 要緻富就要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發展非農産業
案例29 現代科學技術給農村生産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案例30 現代醫學體係下的鄉土醫藥知識的傳承與發展睏境
案例32 現代農業技術知識在邊遠山區裏的擴散睏境
案例33 傳統的茶文化與商業化的茶生産
案例34 生活在農村但已經不以農為業——依靠非農産業緻富的織布能手老趙
案例35 農民不得不做農民的無奈及其對新技術的嚮往
案例36 從傳統果樹種植到農傢樂旅遊——客傢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展
案例37 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市場化生産之路——鳥籠編織技術
案例38 農民的學習與再創造——從拋秧技術談起
案例39 農民的知識學習與智慧技能——鄉村精英勇於接受新技術的膽識和魄力
案例40 現産方式下的新鄉土農業知識形成與新技術的負麵影晌
案例41 重視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老農仍然極其盼望孫子早日跳齣農門
案例42 潛意識裏的思想:傳統即落後,現代即先進
案例43 追求更多經濟效益成為拋棄傳統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強大理由
案例44 農民隱性知識的保護該何去何從
案例45 農民的智慧、學習與創新
案例46 傳統“土知識”的管理運用及其麵臨的威脅
案例47 醫藥行傢的養生菜肴——魚腥草
案例48 傳統的飲食風俗及其社會與文化功能
案例49 鄉土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再挖掘
案例50 經濟利益對農作物多樣性與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負麵影響——以香稻米為例
案例51 徵地對鄉土農業知識生存基本空間的掠奪
案例52 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對傳統鄉土農業知識傳承帶來的巨大衝擊
作者介紹
曠宗仁,男,博士,1976年3月齣生,現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媒體傳播係副教授。長期從事鄉村傳播與農村發展管理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農業科技推廣、鄉土農業知識傳播與創新、科技交流與傳播等。現已經在《中國科技論壇》、‘中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問題》、《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東南學術》等學術期刊上發錶研究論文20多篇,撰寫《鄉村傳播中的農民認知行為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研究》兩部專著,參編《鄉村傳播學》、《鄉村傳播與農村發展》、《普通發展學》、《農業推廣學》等學術專著與教材10餘本。
文摘
序言
案例1 山東省萊陽市西陶漳村鄉土農業知識係統及其變遷
案例2 查乾湖鼕捕——後的漁獵部落
案例3 赫哲族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4 濛古族遊牧傳統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5 後的狩獵部落:鄂溫剋族傳統鄉土農業知識係統
案例6 俄羅斯的馴鹿民族:西伯利亞進退維榖的涅涅茨人
案例7 農民的知識積纍與創新——西陶漳村調查記錄
案例8 蘊藏在一個農民發展之路中的民間智慧
案例9 中國農曆春節習俗的變遷
案例10 中國清明節習俗的變遷
案例11 中國農曆與二十四節氣——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支柱
案例12 鄉土農業生活與習俗知識案例——膠東大餑餑
案例13 野生藥材資源的破壞觸目驚心
案例14 內濛古鐵蹄馬麵臨滅絕危機
案例15 用科技解農民之所需——一個普通農民的科技創新之路
案例16 贛西采茶戲
案例17 德昂族僅剩一人能完整傳唱古老敘事長詩
案例18 五境鄉澤通村退伍農民的鄉土農業知識
案例19 香格裏拉縣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情況
案例20 香格裏拉縣五境鄉澤通村村民的農業生産選擇
案例21 澤通村村民XZWS及其鄰居的生産行為變遷
案例22 泥西鄉農業生産項目與技術的變遷
案例23 深山農民發展經曆中所體現的當代鄉土農業知識與智慧
案例24 現代農業機械播種技術取代傳統人工玉米播種技術
案例25 傳統構皮紙的製造技術及其傳承睏境
案例26 傳統祭祀用品“香”的人工製作方法
案例27 養雞農民的創業探索之路
案例28 要緻富就要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發展非農産業
案例29 現代科學技術給農村生産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案例30 現代醫學體係下的鄉土醫藥知識的傳承與發展睏境
案例32 現代農業技術知識在邊遠山區裏的擴散睏境
案例33 傳統的茶文化與商業化的茶生産
案例34 生活在農村但已經不以農為業——依靠非農産業緻富的織布能手老趙
案例35 農民不得不做農民的無奈及其對新技術的嚮往
案例36 從傳統果樹種植到農傢樂旅遊——客傢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展
案例37 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市場化生産之路——鳥籠編織技術
案例38 農民的學習與再創造——從拋秧技術談起
案例39 農民的知識學習與智慧技能——鄉村精英勇於接受新技術的膽識和魄力
案例40 現産方式下的新鄉土農業知識形成與新技術的負麵影晌
案例41 重視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老農仍然極其盼望孫子早日跳齣農門
案例42 潛意識裏的思想:傳統即落後,現代即先進
案例43 追求更多經濟效益成為拋棄傳統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強大理由
案例44 農民隱性知識的保護該何去何從
案例45 農民的智慧、學習與創新
案例46 傳統“土知識”的管理運用及其麵臨的威脅
案例47 醫藥行傢的養生菜肴——魚腥草
案例48 傳統的飲食風俗及其社會與文化功能
案例49 鄉土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再挖掘
案例50 經濟利益對農作物多樣性與傳統鄉土農業知識的負麵影響——以香稻米為例
案例51 徵地對鄉土農業知識生存基本空間的掠奪
案例52 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對傳統鄉土農業知識傳承帶來的巨大衝擊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樸實,卻又字字珠璣,讓人讀來欲罷不能。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案例分析中的那種嚴謹與細膩。她沒有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具體的鄉村,與當地的農民、技術人員、研究者進行深入的訪談,將他們的經驗、睏惑、以及創新嘗試,都一一呈現齣來。例如,書中對某個地區如何通過引入新的品種和耕作技術,來應對氣候變化對傳統農作物的影響的描述,就顯得格外真實可感。作者不僅僅是記錄,更是在分析,她會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傳統技藝的有效性,也會從管理的角度去探討如何將這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進行係統化、規範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提到瞭許多關於“失敗”的案例,這些失敗的嘗試,反而為後續的成功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教訓。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讓這本書更具說服力,也讓我對鄉土知識的價值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它告訴我,傳承與創新並非易事,需要智慧、勇氣,更需要不懈的努力。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並不高,覺得“鄉土農業知識”可能是一些陳舊的、不閤時宜的東西。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那些生動具體的案例立刻把我拉瞭進去。作者以近乎“考古”般的熱情,搜集和整理瞭大量散落在民間、瀕臨失傳的農業經驗和技藝。讓我吃驚的是,許多被我們遺忘的傳統耕作方法,在現代科學的驗證下,竟然有著驚人的科學依據和生態智慧。比如,書中提到利用特定植物組閤來防治病蟲害的傳統經驗,經過現代生態學分析,發現其背後蘊含著復雜的生物防治原理,這比許多化學農藥更加安全環保。此外,這本書還探討瞭如何將這些古老的知識與現代的農業管理模式相結閤,例如如何通過田野調查和科學數據分析,來優化傳統農事季節安排,提高産量和品質。這種“喚醒”和“激活”鄉土知識的做法,讓我看到瞭傳統農業的巨大潛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瞭新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揭示瞭“知識”的多元性和跨界性。在很多人的認知裏,知識似乎與學校教育、科學研究緊密相連,而那些世代相傳的鄉土知識,往往被忽視甚至邊緣化。這本書則有力地挑戰瞭這種狹隘的觀念,它以紮實的案例研究,證明瞭鄉土知識同樣具有深刻的科學性和創新性。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傳統知識的描述,而是著重探討瞭在現代科技背景下,如何對其進行係統的搶救、科學的管理以及富有成效的創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如何構建鄉村知識數據庫,以及利用綫上平颱傳播和共享這些知識的討論。這些設想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在實際的案例中得到瞭很好的驗證。例如,某個鄉村利用當地特色農産品的傳統種植技術,結閤現代營銷策略,成功打造瞭區域性品牌,實現瞭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承的雙贏。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農業現代化,絕不應是拋棄傳統,而是與傳統協同發展,在融閤中實現更高層次的飛躍。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謂是跌宕起伏,從初見的“現代化”術語到深入探究的“鄉土智慧”,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冒險。起初,我被書中那些復雜的科技概念和研究方法所吸引,例如大數據在農作物病蟲害預測中的應用,以及基因技術如何幫助改良傳統作物品種。我曾擔心這些高科技會衝淡鄉土知識的原味,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恰恰是將這些先進工具作為“放大鏡”和“顯微鏡”,去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鄉土知識的精髓。書中對某個少數民族地區利用區塊鏈技術追溯農産品溯源的案例,讓我看到瞭科技如何為傳統農産品賦予更高的市場價值和信任度。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技術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在科技介入的過程中,如何尊重和保護當地居民的知識産權和文化認同。這種對人文關懷的重視,使得這本書在冰冷的科技敘事中注入瞭溫暖的靈魂。它讓我反思,真正的創新,並非是顛覆,而是融閤與升華。
評分這本書實在是太令人驚艷瞭!我本來對“鄉土農業知識”這個概念有些模糊,但讀完之後,我纔真正意識到它背後蘊含的巨大價值和復雜性。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承載著數百年智慧的鄉土知識,如同珍寶般一點點挖掘齣來,再用現代科技的視角進行審視和梳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科技與傳統知識對立起來,而是巧妙地找到瞭兩者融閤的契閤點。舉例來說,書中對某個地區利用無人機技術監測土壤濕度,從而優化傳統灌溉方式的案例分析,就讓我大開眼界。這種“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路,不僅解決瞭實際的農業生産問題,更讓古老的鄉土智慧煥發瞭新的生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默默奉獻的“知識守護者”的刻畫,他們是鄉土知識得以傳承的基石,他們的故事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對土地深沉的熱愛。讀完這本書,我對農業的理解上升瞭一個新的維度,也更加敬佩那些在平凡崗位上為傳承和創新默默努力的人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