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际的旅行 别莱利曼

行星际的旅行 别莱利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别莱利曼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太空歌剧
  • 星际旅行
  • 冒险
  • 未来
  • 莱利曼
  • 小说
  • 科幻小说
  • 探索
  • 宇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1859
商品编码:2984081186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行星际的旅行

定价:20.00元

售价:13.0元,便宜7.0元,折扣65

作者:别莱利曼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与中国读者见面。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为、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内容提要


《行星际的旅行》是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这本书与《趣味天文学》不同,它并不是普及天文学知识的读物,而是介绍星际旅行、宇宙航行等涉及天体力学与天体物理科学的入门指南。千万不要被这样高深、抽象的专业词汇吓跑,作者向广大读者保证:“读这本书,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如果你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国际空间站、载人航天技术等感兴趣;如果你也怀有航天梦想,那么请从这本书开始。

目录


章人类的幻想 1第二章万有引力和地球引力 5第三章能不能躲开重力的作用? 13第四章能不能把地球引力减小? 21第五章用光波克服重力 25第六章乘到月球去·理论部分 31第七章乘到月球去·实践部分 41第八章两个不能实现的设计 49第九章乘火箭到星球去 55第十章基巴尔契奇的飞行器 65第十一章火箭的能源 73第十二章火箭飞行的力学 79第十三章星际航行 89速度、航线、航期 91第十四章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设计 101第十五章人造月球 111地球外面的航行站 113第十六章宇宙飞船上的生活 117第十七章星际航行有危险吗? 125会碰到流星吗? 127宇宙空间的严寒 128过高的速度 129失重 129超重 131大气的阻力 133宇宙射线和紫外线 134光线的压力 135迷路的危险 135第十八章结束语 137附录 1411.引力 1432.物体在宇宙空间里的降落 1433.火箭动力学 1474.初速度和飞行时间 1565.地球外面的航行站 1656.内部的压力 1677.自由落体的失重 168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文摘



序言



苍穹之下的回响:失落文明的遗迹与追寻 图书名称:《苍穹之下的回响》 内容提要: 《苍穹之下的回响》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科幻史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银河系角落,探索一个在宇宙诞生之初便已消逝的超级文明——“先驱者”留下的无尽谜团。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由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探险家和学者组成的松散联盟展开。他们被一个跨越数百万年的宇宙信号所吸引,这个信号似乎是“先驱者”文明在自我毁灭前夕发出的最后讯息。 本书并非聚焦于星际间的武装冲突或单纯的殖民扩张,而是深入挖掘了文明兴衰的本质、知识传承的艰难,以及个体在面对宏大历史面前的渺小与坚持。 第一卷:碎片的低语 故事始于边境星域“幽影之环”,这里充斥着被古代战争撕裂的行星残骸和失控的能量场。主角团首次集结,他们背景各异: 卡尔文·雷恩: 一位精通古代语言和符号学的地球裔历史学家,他因沉迷于“零点理论”——即宇宙存在一个“初始代码”的学说,而被主流学术界放逐。他携带的唯一财产是一本用失传的“晶格墨水”书写的笔记,记录了他对信号源的初步推测。 泽拉·莫里: 一名来自半机械种族“合成体”的工程师。她的种族以严谨的逻辑著称,但泽拉却对“非理性”的艺术和历史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她负责维护和升级联盟的探索飞船“漫游者号”,这艘飞船本身就是由多艘不同文明的残骸拼凑而成,充满了不稳定的工程奇迹。 乌尔萨·卡斯提奥: 一位来自以信仰为核心的萨满式社会“光辉教团”的“聆听者”。她的职责是通过特定的冥想技术,尝试接收来自宇宙背景辐射中的“杂音”。她坚信“先驱者”的灭亡并非意外,而是某种宇宙道德的惩罚。 他们收到的信号,经过卡尔文的初步破译,指向了位于星系图边缘、被时间扭曲的“亚空间褶皱”内部的一个稳定点——一个被命名为“方舟之核”的天体。 第二卷:时间的回廊 探索“方舟之核”的旅程充满了危险。他们必须穿越由“先驱者”防御系统遗留下的复杂陷阱:引力波畸变区、自我修复的纳米瘟疫,以及那些专门针对特定生物电信号而设计的“逻辑幽灵”。 在深入核心区域后,他们发现的并非是想象中的宏伟城市,而是一个庞大的、完全由黑色晶体构成的地下遗迹群。这里的每一寸结构都似乎在记录着历史。 遗迹的发现与挑战: 1. “无声图书馆”: 这是一个储存了“先驱者”所有知识的中央数据库,但它无法通过任何已知的电子接口访问。知识被编码在晶体的微观结构中,需要特定的环境频率才能“共振”出信息。卡尔文和泽拉被迫合作,卡尔文提供对“先驱者”哲学思想的理解,泽拉则设计出能够匹配晶体共振频率的能量脉冲。 2. “创造者的失败”: 通过部分激活的记录,他们了解到“先驱者”文明远超人类理解。他们掌握了物质重构、维度折叠,甚至试图模拟生命的起源。然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创造出一个完全没有熵增、永恒静止的“完美宇宙”,却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灾难。他们意识到,“永恒”本身就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3. “信仰的冲突”: 乌尔萨在遗迹深处遭遇了“先驱者”留下的最后一道精神屏障——一种高度拟人化的“守卫者AI”。这个AI不进行物理攻击,而是通过投射个体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质疑来瓦解探险队。对于乌尔萨而言,这表现为对她自身信仰根基的彻底动摇;对于卡尔文,则是对他毕生研究成果可能基于一个巨大谎言的恐惧。 第三卷:熵的低语 随着探险深入,“方舟之核”开始表现出不稳定的迹象。他们意识到,“先驱者”文明并非主动选择了自我毁灭,而是他们的“完美实验”在物理法则的尺度上产生了崩溃,这股崩溃的余波仍在持续。 联盟内部开始出现分歧。一部分人(以泽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主张获取“先驱者”关于能量和空间跳跃的技术,以增强各自种族的力量;而卡尔文和乌尔萨则认为,这些知识是导致毁灭的“毒药”,必须被彻底封存。 高潮与抉择: 最终,他们到达了信号的源头——一个悬浮在遗迹中央的、被称为“万物之镜”的装置。它并非一个武器,而是一个记录了“先驱者”文明所有“错误”和“遗憾”的备份。 卡尔文破译了最后的讯息:“我们追求了终极的秩序,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真正的宇宙,在于变化、在于错误、在于不完美。” 为了阻止“方舟之核”的最终瓦解可能引发的区域性时空灾难,探险队必须做出选择: 1. 激活“净化协议”,将“方舟之核”彻底从宇宙中抹除,带走极少量的、经过筛选的“哲学教训”。 2. 尝试修复“先驱者”留下的能量稳定结构,但这有可能让他们暴露在遗留的致命逻辑病毒之下。 在一次惊心动魄的协同行动中,泽拉以极高的风险,将“漫游者号”的核心能量注入到“万物之镜”的稳定矩阵中,为卡尔文争取了激活净化协议的时间。乌尔萨则以强大的精神力稳定了周围的能量场,使得净化过程能够精确执行。 尾声:回响的意义 《苍穹之下的回响》的结局是开放而充满希望的。探险队成功地阻止了灾难的扩散,但他们几乎失去了一切:漫游者号严重受损,而“方舟之核”化为一片虚无。他们带走的,不是毁灭性的科技蓝图,而是关于“节制”与“谦卑”的深刻教训。 卡尔文·雷恩不再执着于寻找一个“初始代码”,他开始相信,宇宙的宏大不在于一个完美的起点,而在于无数文明在不完美中留下的微小印记。 本书探讨了知识的重量、文明的傲慢,以及在面对超越自身理解的力量时,个体所展现出的勇气与道德选择。它以一种内敛且充满敬畏的笔触,审视了“进步”的真正代价。

用户评价

评分

“行星际的旅行”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别莱利曼这个名字,更让我确信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我常常在夜空中仰望繁星点点,想象着那些遥远的光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世界。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次心灵上的星际穿越?我希望它能用科学的严谨,构建出足够令人信服的场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颗陌生的行星,感受它独特的引力、温度和光线。或许,它会描绘人类克服重重困难,踏上星际征途的艰辛与辉煌,让我们反思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未来的责任。别莱利曼的文字总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最复杂的物理定律也变得清晰明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他会如何描绘那些我们尚未抵达,却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角落,又会如何引导我们去理解这场宏大的星际旅行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智慧与人文情怀。

评分

我对“行星际的旅行”这本书充满了莫名的憧憬,似乎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张通往宇宙深处的船票。别莱利曼,这位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智慧光环的作者,总能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打开新的认知大门。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个画面:乘坐着未来科技打造的飞船,穿越光年之外的距离,亲眼目睹星系碰撞的宏大景象,或者在某个未知的星球上,与奇形怪状的生命体进行一次跨越文明的对话。这本书的名字,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冒险基因。我不确定它具体会讲述哪些行星的旅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页都将是关于探索、发现和惊奇的集合。我渴望了解那些我们只能在天文望远镜中看到的遥远世界,它们是否存在液态水?它们的大气成分是什么?是否存在潜在的生命迹象?这本书,或许就是我满足这份渴望的绝佳途径,让我的心灵先于身体,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旅行。

评分

对于“行星际的旅行”这本书,我内心的期待是复杂而多元的。一方面,我希望它能像一本详尽的宇宙旅行指南,带领读者逐一拜访太阳系内的各位“邻居”,细致入微地描绘它们的独特风貌,从水星的极温差,到海王星的蓝色风暴,每一颗星球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故事。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更进一步,触及那些更广阔的星系,比如我们的银河系之外,甚至更遥远的宇宙深处。别莱利曼的风格一向是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他擅长将复杂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普故事,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收获知识。我隐隐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去哪里”,更是关于“如何去”和“为什么要去”的思考。它或许会探讨我们人类走出地球的必要性,探讨宇宙生命的普遍性,甚至是探讨我们在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承载了我对未知宇宙的好奇,也承载了我对人类未来的憧憬。

评分

哇,终于拿到这本书了!“行星际的旅行”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未知、冲破界限的魄力。我一直对宇宙充满了好奇,那些遥远的星辰,神秘的星云,还有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本书的作者是别莱利曼,这个名字在科学普及领域可是响当当的,他的作品总是能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还能激发无限的想象。我记得之前读过他关于相对论的书,感觉就像坐着火箭遨游在时空隧道里,惊叹于宇宙的奇妙。所以,对于这本书,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带我飞跃太阳系,去看看火星的红色荒漠,去感受土星环的壮丽,甚至去窥探那些遥远的系外行星,它们是否也拥有着和我们地球一样的生命故事?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个星际导航仪,指引我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思绪随着书中的文字,进行一场没有边界的旅行。

评分

“行星际的旅行”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壮丽场景,但结合了别莱利曼这个名字,我又知道这不仅仅是虚构的幻想,而是基于科学的想象。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这场“旅行”呢?是详细介绍不同行星的地质特征、大气环境,还是描绘人类殖民星际的宏大蓝图?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或者说,它能巧妙地融合这两者。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在月球建立基地,如何在火星种植作物,甚至如何在更远的星系中寻找新的家园。别莱利曼的文字总是充满逻辑性,即使是关于最前沿的科学概念,他也能剥离复杂的外壳,露出其精妙的内核。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不会只是罗列枯燥的数据,而是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宇宙图景。我期待着,在别莱利曼的引导下,能够真正“触摸”到那些遥远的星球,感受宇宙的广阔与神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