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

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士澍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期刊
  • 2016年
  • 第5期
  • 总53期
  • 中国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71002679167
商品编码:298431093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

定价:16.00元

作者:苏士澍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71002679167

字数:

页码: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是中国专门刊登古代书法作品的刊物,主要发表古代书法珍品和有关研究文字。作品主要从各文博单位的藏品中精选,其中大部分是发表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学术性、资料性。《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在外有较大影响,受到书法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欢迎。

目录


河南博物院藏明清法书概况
河南博物院藏碑志书法艺术价值综述
董其昌行书临杨凝式《韭花帖》册页赏析
张瑞图草书轴《韦应物七绝诗》赏析
清 郑燮草书李贺诗轴
梁同书书法赏析
董诰行书轴赏析

图版目录
明 下铎行书《启手》册
明 左国玑行书诗卷
明 董其禺行书临杨凝式《韭花帖》册
明 张瑞图草书轴
清 傅山行书《天生自燕告予》册
清 汪士铉行书《乐志论》卷
清 郑燮草书李贺诗轴
清梁同书楷书《鲍氏义田记》卷
清 董诰行书录陈洪绶诗句轴
清 董诰行书节录《林泉高致》轴
清 董诰行书七言律诗轴
清 爱新觉罗,永瑆行书临古法帖卷
清 张问陶行书诗条幅
清 林则徐行书录元好问诗轴
清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轴
明 董其昌行书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卷
清 何绍基行书论米芾书绒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河南博物院藏明清法书概况
河南博物院藏碑志书法艺术价值综述
董其昌行书临杨凝式《韭花帖》册页赏析
张瑞图草书轴《韦应物七绝诗》赏析
清 郑燮草书李贺诗轴
梁同书书法赏析
董诰行书轴赏析

图版目录
明 下铎行书《启手》册
明 左国玑行书诗卷
明 董其禺行书临杨凝式《韭花帖》册
明 张瑞图草书轴
清 傅山行书《天生自燕告予》册
清 汪士铉行书《乐志论》卷
清 郑燮草书李贺诗轴
清梁同书楷书《鲍氏义田记》卷
清 董诰行书录陈洪绶诗句轴
清 董诰行书节录《林泉高致》轴
清 董诰行书七言律诗轴
清 爱新觉罗,永瑆行书临古法帖卷
清 张问陶行书诗条幅
清 林则徐行书录元好问诗轴
清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轴
明 董其昌行书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卷
清 何绍基行书论米芾书绒扇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汲取古韵,描摹新章 《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总第53期)是一本汇聚了当代书法领域研究者、实践者与爱好者智慧的刊物,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脉络、创新发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本期内容涵盖了从经典碑帖的考释临习,到现当代书家风格的梳理分析,再到书法美学理论的探讨,以及书法教育的实践经验分享等多个维度,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而深刻的书法艺术图景。 一、 经典碑帖的深度考证与临习之道 本期首先聚焦于历代经典碑帖的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的根基在于对古法的传承与理解,而经典碑帖正是承载着这些古法的宝库。本期文章精选了数种在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碑帖,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这不仅包括对碑帖版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的梳理,更深入到字形结构、用笔技巧、章法布局等微观层面的分析。例如,对于某位魏晋时期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文章从其墨迹残本的细微处入手,结合史料推测其原本的面貌,并对其中某些字的点画走势、使转变化进行了逐一剖析,力求揭示其书写时的心手相合之妙。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期还刊载了多位书法家对这些经典碑帖的临习心得与实践体会。这些临习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意临”、“读帖”、“背临”等多种方式,力求体会古人笔下的神韵与精神。临习者们分享了他们在临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以及如何通过反复揣摩、借鉴前人经验来克服这些挑战。他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临作,更详细阐述了临习的步骤、方法以及在临习过程中对原作精神的感悟。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临习方式,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帮助他们在临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技法,深化对古法的理解。 二、 现当代书家风格的梳理与评价 除了对经典的溯源,本期也敏锐地捕捉了当代书法的发展脉动,对多位在当代书法界具有影响力的书家及其艺术风格进行了专题探讨。这些探讨并非简单的作品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如何在中国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与个人面貌,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文章从书家的创作历程、艺术思想、技法特点、作品风格等多个角度,对这些当代书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价。例如,对某位以行草见长的书家,文章分析了他如何在继承二王一路的基础上,融入颜真卿、苏轼等人的笔意,并大胆运用现代的审美观念,使其行草作品既有古朴雄浑之气,又不失流畅洒脱之美。对另一位以篆隶见长的书家,文章则探讨了他如何从金石出土的简牍、帛书、碑刻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构成感和装饰性的艺术语言。 这些对当代书家风格的梳理,不仅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当代书坛的多元格局,也为他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当代书法作品的视角。通过对不同书家艺术道路的呈现,本期鼓励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敢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展现当代中国书法的勃勃生机。 三、 书法美学理论的深入探索与时代解读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蕴含着深邃哲学思想和美学意蕴的艺术形式。本期内容不乏对书法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旨在从理论层面升华读者对书法的认识。 文章涉及了中国传统书法美学中的诸多核心概念,如“笔墨精神”、“意在笔先”、“气韵生动”等,并尝试结合现代美学理论,对其进行新的解读。例如,在“笔墨精神”的探讨中,作者结合了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观点,分析了笔墨的物质属性如何承载和传递书写者的情感、意志和生命状态。在“意在笔先”的阐释上,文章通过对一些著名书法作品的分析,说明了构思的精妙如何在书写过程中转化为笔下的万千气象。 更重要的是,本期探讨了书法美学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在信息爆炸、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书法作为一种内敛、静思的艺术,如何能够超越纯粹的技艺层面,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载体?文章通过分析书法作品如何传达书写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韵律与结构来营造视觉与心灵的和谐,论述了书法在当下社会中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四、 书法教育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思考 传承是书法艺术得以延续的生命线,而书法教育则是这一传承的关键环节。本期特别关注了书法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收录了几篇来自一线书法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分享。 这些文章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有文章分析了如何将传统的书法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并打下坚实的笔墨基础。另有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大学书法专业教育中,既注重技法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法史、书法理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来书法人才。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期还关注了书法教育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探索。例如,一些文章讨论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拓宽书法学习的渠道,丰富教学内容,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学习书法。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在技术工具辅助下的书法学习,不能脱离对传统经典的深入体悟和对书写本体的尊重,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而忽略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五、 艺术视野的拓展与跨界交流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板块,本期还关注了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以及书法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例如,有文章探讨了书法与中国画、篆刻、设计等艺术的相互影响,分析了书法在这些艺术领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共通的美学追求。 此外,本期还可能涉及书法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介绍一些国外书法学习者的作品或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心得,展现了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世界性艺术的魅力。这种跨文化、跨领域的交流,有助于拓宽书法艺术的视野,使其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总第53期)是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期刊。它不仅是对中国书法艺术深厚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当下书法发展态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本期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既有对经典的不懈追求,也有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相信能为每一位热爱书法艺术的读者带来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书法丛刊》真的给我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我通常比较关注的是一些具体的书写技巧和临帖指导,但这期的一些专题讨论,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些模糊的问题。比如,关于当代书法的创新与传承,究竟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度?是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突破,还是更应该回归经典,深挖其内在的精神?这些宏大的命题,通过几位作者的笔触,呈现出不同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它们不是枯燥的学院派说教,而是带着实践者的温度,分享着他们的思考与感悟。有时候,仅仅是看到一位书法家是如何克服自己书写中的某个瓶颈,那种过程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希望期刊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风格,让更多的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养分,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评分

读完这期的《书法丛刊》,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随之沉静了下来。我一直认为,书法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那种内敛而又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期刊载的内容,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全部奥妙,但那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创新的探索,都让我深受感染。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从哲学层面去解读书法作品的文章,它们往往能够帮助我跳出单纯的技法层面,去思考书法艺术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当作者在探讨笔墨的起承转合与人生哲理之间的联系时,我总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希望期刊能够继续保持这种人文情怀,多一些这样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文章,让书法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这样的期刊,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精神世界里的宝藏。

评分

我对这期《书法丛刊》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展示书法作品的杂志,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虽然我还不具备鉴赏所有作品的专业眼光,但通过期刊提供的各种解读和分析,我能慢慢地理解到作品的精妙之处。特别是那些关于书法史料挖掘和考据的文章,虽然有时会涉及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术语,但那股探究真相的劲头,以及背后所付出的努力,都让我由衷地钦佩。我一直觉得,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写心。而这些文章,恰恰是在引导我们去理解写心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我希望期刊未来能继续在这方面做深入的挖掘,例如,能够提供一些更加生动有趣的案例,或者邀请一些在书法史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学者,与读者进行更直接的交流。这样,我们这些普通的爱好者,也能在一次次的阅读中,获得更系统、更深入的知识。

评分

这期《书法丛刊》总算拿到手了,迫不及待翻开,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每期都是一次与古贤对话的机会,这次也不例外。虽然我个人的书法造诣还只是初学者的浅滩,但每每读到那些大家笔下的精妙之处,总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继续在黑白世界里探索。这次刊载的几篇文章,虽然具体的书体和风格我暂时无法完全参阅,但仅仅从题目和配图的字里行间,就能窥见其深厚的功底。尤其是一些关于碑帖考证的文章,那些严谨的治学态度,字斟句酌的考据过程,都让我深感敬佩。作为读者,我最希望的是能从这些专业的梳理中,获得一些清晰的脉络,比如某个书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他/她的艺术革新之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时候,一本好的书法期刊,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学术的视角,一种历史的纵深,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我相信,这一期的内容,定能为我带来新的启发,让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评分

翻阅这本《书法丛刊》,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尽管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从文章的编排、引用的史料,以及作者们严谨的论证方式,都能感受到这本期刊在书法研究领域深厚的积累。这次的几篇文章,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书法艺术背后更为广阔的天地。我尤其对那些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某个地域书法风格演变的探讨很感兴趣,因为这有助于我理解书法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紧密相连的。有时,在阅读中,我会联想到自己日常的练习,思考自己选择的书体,自己追求的风格,是否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源头和流向。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提升个人的书法认知level至关重要。我希望期刊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深厚的学术底蕴,让读者在欣赏佳作的同时,也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