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評論的視域》由上海音樂齣版社齣版。
田可文,(1955—)男,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並擔任安徽大學講席教授、廣西藝術學院兼職教授、瀋陽音樂學院客座教授;曾擔任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係主任、音樂研究所所長、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黃鍾——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曾兼任中國音協全國西方音樂學會理事。現兼任中國音協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湖北音樂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獲得者,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科骨乾教師高級研修班授課專傢,高等教育齣版社藝術教育終身特聘專傢。研究方嚮:音樂史學。已齣版著作十九部;發錶有音樂史學理論、音樂史研究、音樂編輯學、宗教音樂研究等論文百餘篇,另發錶音樂評論與雜文數十篇。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現代藝術鑒賞詞典》、《現代音樂欣賞詞典》、《音樂百科辭典》、《中國音樂詞典》等詞典數十個條目的撰寫。
序言
自序:音樂評論的對象及其相關問題
作品評論
讀《月的悲吟》
人神閤一的聖潔之作——黃汛舫的編鍾與樂隊《天壇》
倍感壓抑的亡魂盛宴——試論潘德列茨基《熒光》中的現代音樂特徵
書籍評論
聊以為序的序言
一個值得研究的人與作品——讀馮欣欣的《序列理念的篤行者》
近現代中國租界城市音樂文化的曆史嬗變——寫在李俊博士新著齣版之前
現代音樂視唱練耳思維觀念的體現——評劉永平教授的新著《現代音樂視唱教程》
感動與感悟——讀周耘的新著《曼妙和諧——佛教音樂觀》
來自佛教世界的“聲音”——周耘的新著《曼妙和諧——佛教音樂觀》
道教音樂文化現象的新闡釋——孫凡的《全真正韻“閔譜”研究》掃描
《湖北傳統樂舞概論》的學術意義
唐永榮的《紅色曆程的音樂記憶》解讀
讀佟文西的《論音樂文學創作》
文明中的曆史
讀《簡明牛津音樂史》
求書偶得:《南唐李後主詞詩全集》
求書偶得:關於《關漢卿散麯集》
音樂會評論
被解放瞭的感官——關於那場“解放感官”的音畫視聽會
永恒的聽覺記憶——聽澳門樂團演齣有感
華韻楚風獻藝京城——武漢音樂學院東方中樂團國傢大劇院演齣紀實
民族音樂改革的新思維——西安音樂學院東方民族交響樂團武漢行有感
也許這本身
難以釋懷的長江情結——王世光作品音樂會側記
弦外之韻境深意遠——鬍誌平二鬍獨奏音樂會評述
鬍誌平二鬍獨奏音樂會速寫
悟性與理念的再現——碩士研究生鬍誌平二鬍獨奏音樂會聯想
聽鮑蕙蕎儲望華鋼琴音樂會及其聯想
精湛的技藝不懈的追求——記硃耀熹教授的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我聽李果的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音樂學”首先就應該是“音樂”——有感於音樂學傢王洪軍教授參加獨唱音樂會
人物評論
腸斷何必更殘陽——追憶我的恩師譚冰若先生
我在“武音”最初的三位恩師
現代性與民族性交融的音樂秉性——鍾峻程教授的創作生涯及其音樂特徵
走自己的路——記中年作麯傢謝國華
李莉和她的《區域音樂的曆史迴首》
從李叔同齣傢談起
刊物評論
《黃鍾》曆程20年
發刊100期的《黃鍾》
近五年來《黃鍾》雜誌對中國樂律學的關注
穩健發展開拓創新——2000—2007年《樂府新聲》的編輯學分析
獨具特色不斷探索——2000—2007年《音樂探索》的編輯學分析
彆具一格天籟之聲——對2000—2009年度《天津音樂學院學報》的編輯學分析
好名字與好刊物——寫在《音樂探索》創刊30周年之際
會議評論
新時期音樂展示的重要平颱——第三屆“中國—東盟音樂周”述評
“中國一東盟音樂周”:多元跨域文化對話的音樂平颱
二鬍藝術的一次盛會——“紀念黃海懷逝世40周年·新世紀二鬍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學術論壇係列活動”綜述
雜論
五四運動與中國音樂的曆史詮釋
思索“後現代”
關於重寫音樂史
音樂創作、評價及其他——從鍾信明《第二交響樂》說開去
校慶與“口述曆史”——編撰“校慶專輯”的動因及其曆史觀念
當傳統遭遇現代——作為“局外人”與“局內人”對第三屆“中國—東盟音樂周”的認識
對孫煥英先生《對“美女奏傢”評判的誤區》一文的認識
後記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從概念溯源到理論模型建構,再到對具體音樂類型的應用嘗試,層層遞進,展現齣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我特彆喜歡它在討論“跨文化音樂評論”時,沒有簡單地采用多元文化的口號式論述,而是細緻地剖析瞭西方中心主義的聽覺慣性是如何影響我們對非西方音樂的描述和評價的。書中引用的案例雖然大多偏嚮嚴肅音樂領域,但其推導齣的理論框架具有極強的普適性。例如,它關於“感官經濟學”的論述,可以輕易地遷移到對流行音樂消費現象的分析中去。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對於初學者可能需要搭配相關的哲學和美學入門讀物同步進行,但對於希望在音樂評論領域有所建樹的研究者而言,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結構化的分析工具箱。它讓人開始意識到,好的樂評不僅僅是文字的優美,更是思想的深度與方法的嚴謹的統一。
評分這本《音樂評論的視域》確實在理論建構上有著相當的野心,它試圖打破傳統樂評那種純粹的感性描述或滯後的曆史迴顧模式,轉而探討一種更具當代性和批判性的“視域”。我尤其欣賞它對“在場性”和“傾聽倫理”的討論。作者並非簡單地套用哲學傢的術語,而是將康德、海德格爾乃至福柯的某些核心思想,巧妙地嫁接到音樂文本的分析之中。比如,書中關於如何評價那些挑戰傳統美學規範的先鋒音樂時,它提齣的“結構性張力”與“接受場域的重塑”之間的辯證關係,讓我對以往一些難以理解的現代主義作品有瞭全新的感知。它強迫讀者從一個更深層次的認知層麵去處理音樂的意義,而不是停留在“好聽”或“難聽”的淺錶判斷上。對於那些對音樂社會學和批判理論感興趣的進階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學術支點,去構建自己獨立且穩固的音樂批評框架。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古典音樂評論圈動態的人,我總覺得現有的評論文章往往囿於對演奏傢技巧的贊美或對作麯傢生平的復述,缺乏一種穿透現象直達本質的洞察力。《音樂評論的視域》在這方麵做齣瞭有益的嘗試。它對“闡釋的權力”進行瞭深刻的反思,指齣許多看似客觀的評論,實則潛藏著特定文化或市場對音樂的規訓。書中對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評論範式(如漢斯立剋)的解構尤為精彩,作者並沒有完全否定其貢獻,而是將其置於特定的曆史語境下進行批判性考察。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的思維跳齣瞭“好人/壞人”的二元對立,開始關注評論文本背後的意識形態運作。坦白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略顯晦澀,術語密集,但一旦讀進去,那種對音樂文化現象進行宏觀手術般解剖的快感,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最令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對“聲音本體論”的探討。它似乎在挑戰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音樂評論的客體是“作品”,而是流動的、無法完全捕捉的“聲音事件”。作者藉助現象學的方法,嘗試描摹齣聽者與聲音在特定時空交匯時所産生的瞬間意義,並探討評論語言的局限性——語言總是在事件發生之後纔開始追趕,這本身就帶有一種先天的滯後性。書中關於“寂靜的價值”以及“非音樂性元素在音樂結構中的意義”的論述,非常發人深省。這使得我重新審視那些強調“留白”和“呼吸感”的演奏錄音,不再僅僅用技術標準去衡量,而是將其納入更廣闊的“存在感知”範疇。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當前過度依賴標簽化、快餐式評論的一種有力反撥,它呼喚一種更加審慎、更具反思精神的知識生産方式。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的期待是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寫好一篇樂評的實用技巧或案例分析,但很快我發現,這本教材走的是一條更深、更硬核的哲學路綫。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音樂評論”的元理論著作,而不是“如何寫音樂評論”的操作手冊。書裏對“審美距離”和“時間性體驗”的剖析極為精妙,特彆是它引入瞭德勒茲關於“塊莖式意義生成”的概念來分析即興演奏的結構,這對於那些習慣於傳統奏鳴麯式分析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認知上的“顛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它給齣瞭多少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齣瞭一係列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比如:在數字流媒體時代,音樂的“物性”是否已經消解?評論者又該如何錨定其批評的基點?這種對基本假設的不斷追問,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智力上的高強度搏鬥,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