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田野的迴聲:音樂人類學筆記(修訂版) |
| 作者/主編: | 蕭梅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06925157 |
| 齣版年份: | 2010/3/1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334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8元 |
| 實際重量: | 839 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蕭梅
1956年生,女,博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民族音樂學教研室主任。傳統音樂學會(ICTM)中國國傢委員會主席,東亞音樂研究小組(MEA)執委,中國音樂傢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傳統音樂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奧地利國傢音響檔案館、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多年來堅持在中國的漢族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傳統音樂的實地考察工作,積纍瞭包括濛古、納西、锡伯、苗、侗、土傢族等21個少數民族以及漢族民歌及民間儀式的手采訪筆錄、音響、照片、幻燈、錄像等影像資料。主要著作有《音樂文化人類學》(閤作)、 《田野萍蹤》、《中國大陸1900-1966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編年與個案》等。在音樂文化人類學、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音樂美學、音樂學學科建設等領域公開發錶文論近百萬字。曾先後應邀在巴黎法國自然史科學館人類學研究院、意大利都靈(威爾第)音樂學院、故宮博物院、颱北藝術大學、文化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波蘭雅蓋隆大學音樂學係等學府舉辦講座。
田野的迴聲——一種彆無選擇的生存
尋找傳承與變遷中的文化主題——一次納西“祭天”儀式的敘事與引申
陝北龍眼溝的求雨儀式與音樂
音響的記憶——田野錄音與民間音樂檔案
森林的啓示——鄂倫春、鄂溫剋民間音樂考察
摩梭人的音樂生活(永寜日記1991)
苗嶺踏歌行——黔東南、黔西北苗族音樂考察
南高洛三天——音樂人類學筆記之一
南王絮語——與卑南族的“次”接觸
田野考察與曆史敘事
神歌——附體中的魔儀音聲
誰的聲音——以田野工作的視角
《田野的迴聲:音樂人類學筆記(修訂版)》主要包括:田野的迴聲——一種彆無選擇的生存、尋找傳承與變遷中的文化主題——一次納西“祭天”儀式的敘事與引申、陝北龍眼溝的求雨儀式與音樂、音響的記憶——田野錄音與民間音樂檔案、森林的啓示——鄂倫春、鄂溫剋民間音樂考察、摩梭人的音樂生活(永寜日記1991)等內容。
閱讀此書,我體會到瞭一種久違的、紮實的學術探究精神。它不像某些流行讀物那樣追求錶麵的新奇,而是展現齣一種對知識體係構建的耐心和敬畏。作者對文獻的梳理清晰而全麵,但更重要的是,他/她如何將前人的智慧熔鑄到自己的田野觀察中,形成獨到的見解。書中對於“聆聽”這一行為本身的剖析,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提齣,我們習慣於“消費”音樂,卻很少練習如何“參與”到聲音的生成過程中。通過對特定社群中集體聆聽的細緻描述,作者揭示瞭聆聽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一種維係社會關係的儀式。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記錄瞭“什麼”聲音,更在於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去傾聽這個復雜的世界,這對於任何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一次深刻的、方法論層麵的洗禮。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如何巧妙地避開瞭學院派語言的窠臼,轉而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去描繪那些無形的聲景。作者對“迴聲”這個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僅僅停留在物理聲學的層麵,而是將其升華到文化記憶和代際傳承的維度。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探討瞭在特定祭祀活動中,那些看似重復的鏇律是如何在不同年代的參與者心中激發齣截然不同的情感共振,這種細緻入微的心理學洞察力,令人嘆服。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以往聽音樂的習慣——我們常常隻聽見瞭“音符”,卻忽略瞭那些音符周圍的“沉默”和“環境噪音”纔是真正的敘事主體。這本書的論證結構非常嚴謹,但作者似乎總是在關鍵的轉摺點釋放齣一種哲學性的光芒,讓人在理性的分析之外,感受到一種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關懷。它成功地將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艱辛,化為瞭對聽覺世界最溫柔的緻敬。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質感,配上恰到好處的字體選擇,一下子就將人帶入瞭一種沉思的氛圍。我特彆喜歡那種油墨的微小顆粒感,仿佛觸摸到瞭文字背後的溫度。初次翻閱時,我被作者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所吸引,他/她似乎並不急於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田野工作者,耐心地鋪陳著每一個細微的觀察點。那種將嚴肅的學術探討融入日常瑣碎細節的能力,讓人讀來毫不費力,反而有一種被溫柔引導的感覺。特彆是關於特定儀式中聲音如何構建社區認同的那幾段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分析,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場景中空氣的濕度和人們眼神中的光芒。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精良,留白恰到好處,使得那些需要反復咀嚼的句子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對於那些渴望在學術深度和閱讀舒適度之間找到平衡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次視覺和智力的雙重享受。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密度是相當高的,但它最可貴的一點是,它沒有將讀者完全推嚮雲端。作者在關鍵的理論點上,總會適當地穿插一些個人的田野軼事,這些插麯就像是疲憊旅途中的清泉,既提供瞭必要的喘息,又巧妙地鞏固瞭前文的論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跨文化交流和現代性衝擊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麵對全球化帶來的音樂同質化趨勢,作者並沒有采取簡單的批判或贊美,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傳統音樂在麵對新媒介時的“適應性策略”——哪些元素被堅守,哪些又被悄然改造以適應新的受眾。這種動態的、過程性的視角,遠比靜態的文化記錄來得更加生動和具有啓發性。這本書為研究“活著的文化”提供瞭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範本。
評分這本書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地方性”的深度挖掘。很多音樂人類學的著作容易陷入對普遍規律的抽象總結,但這位作者卻堅定地將筆墨錨定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和社群脈絡中。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著作者的腳步,穿梭於不同的村落和集會場所。例如,關於某個特定樂器音色的地域性差異的描述,作者不僅記錄瞭聲音的物理特性,更挖掘瞭當地人對這種音色的文化編碼——為什麼這種低沉的嗡鳴被認為是“威嚴”的象徵,而另一種清脆的敲擊聲則代錶著“喜悅”?這種由內而外、由聲入心的考察方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文化相對論的理解。它提醒我們,音樂的意義並非內在於聲音本身,而是被使用它的社群所賦予的,這種“被賦予”的過程,充滿瞭復雜的人類互動和曆史沉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