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高等院校木管五重奏训练教程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何靖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2312188 |
| 出版年份: | 2016年10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83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88元 |
| 实际重量: | 7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高等院校木管五重奏训练教程》旨在指导和提升管乐器教学在音乐院校的特殊地位。何靖,现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长笛讲师,中国音协管乐学会长笛联合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长笛专委会会长。九三学社社员。(长笛)演奏与教学艺术硕士。2005浙江省第六届音乐舞蹈节“表演三等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演奏教学光盘《名师当家教》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及示范CD《长笛流星雨》;2006获第壹届中国作品比赛成年西洋乐器组“特等奖”;2008浙江省第七届音乐舞蹈节“独奏二等奖”、“新作品二等奖”、“重奏三等奖”;2009、2010年分别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何靖长笛独奏音乐会》;2010获第三届中国作品比赛指导教师银奖;2011年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何靖长笛独奏音乐会》;2011参加第四届青岛大师班(韩国良长笛大师班);建团以来曾邀请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Mattihelin、国家交响乐团首席、瑞士苏黎世音乐学院教授等海外长笛专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解放军艺术团等国内专家来团讲学交流。
前言
章 木管五重奏概述
节 乐器特征
1.长笛
2.双簧管
3.单簧管
4.大管
5.圆号
第二节 木管五重奏在各音乐时期的发展状况
1.巴洛克时期的木管五重奏
2.古典主义时期的木管五重奏
3.浪漫主义时期的木管五重奏
4.20世纪的木管五重奏
第三节 木管五重奏的三位奠基人
1.安东尼雷哈
2.弗朗兹丹齐
3.朱塞佩坎比尼
第四节 当代木管五重奏组合介绍
1.柏林爱乐木管五重奏组
2.美国伊曼尼木管五重奏组
3.丹麦卡里昂木管五重奏组
4.法国风木管五重奏组
第二章 木管五重奏的训练基本原则
节 音质的融合与音准的统一
第二节 力度的控制与音响的均衡
第三章 常用木管五重奏作品及演奏指导
1.土耳其进行曲
2.降E大调木管五重奏Op.88,No.2
3.降B大调木管五重奏Op.56,No.1
4.降E大调木管五重奏Op.67,No.3
5.小品三首
6.木管五重奏
7.木管五重奏Op.24,No.2
8.木管五重奏Op.43
9.木管五重奏Op.26
10.四小天鹅舞曲
11.安娜波尔卡
12.野蜂飞舞
13.拉德斯基进行曲
14.G弦上的咏叹调
附录:国内外重要木管重奏比赛
(重奏赛事)
1.法国马赛亨利托马斯木管五重奏比赛
2.美国门徒音乐比赛
3.慕尼黑音乐比赛
4.奥地利管乐比赛
(国内重奏赛事)
1.金钟奖木管重奏组比赛
2.音乐学院室内乐木管五重奏比赛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是一本从“零”开始的木管五重奏演奏高校教程,力求引导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和训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与音乐潜能,以达到初步认识和掌握乐器配合中的演奏知识与技巧,具备进一步学习和演奏各种版本的木管重奏常识知识能力,也可作为理论性“教程”为学生普及相关认识。本教程旨在指导和提升管乐器教学在音乐院校的特殊地位。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典范,完全符合我们学习木管五重奏这类复杂室内乐作品的认知规律。它不是那种东拼西凑、把各种练习曲堆砌在一起的零散集合,而是呈现出一种清晰的、循序渐进的体系。从最基础的音准对位练习开始,缓慢地过渡到对不同音色融合的探讨,随后才进入到技术难度的提升和风格化的处理。我特别欣赏它在“统一性”这个主题上所花费的心思。木管五重奏的难点就在于五种截然不同的乐器如何“合而为一”,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和声练习和节奏模进,强迫我们去倾听彼此,去感受声音的“呼吸”。有些章节甚至会单独分析某一两个乐器在特定和弦中容易“抢戏”或“隐没”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演奏建议,这一点在市面上很多同类教材中是极其罕见的。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让我在跟随教程练习时,总能感觉到自己每一步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地挑战高难度曲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经典的学院派风格,加上出版社的信誉背书,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印象。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厚实且触感细腻,这对经常翻阅乐谱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担心油墨洇开或者纸张过早磨损。装帧也非常扎实,即便是经常带着它在不同排练室之间奔波,也能保持得很好。内页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五线谱的清晰度、字体的选择、关键技巧点的标注位置,都透露出编者对实用性和易读性的极致追求。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指法图示,线条流畅且逻辑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不至于在复杂的阅读中迷失方向。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感觉作者团队不仅仅是音乐家,更是深谙教育规律的专家。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从接触的第一刻起就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畏。整体来说,第一印象分已经非常高了,这奠定了后续学习的良好基调。
评分我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乐队指导老师,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很多教材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一些练习,但这本书的“训练项目”后面,往往会附带着一段非常精辟的文字说明,解释这个练习背后的音乐学或演奏学原理。例如,在练习巴松和圆号之间的低音声部交织时,它不是简单地要求“拉平节奏”,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两种乐器在共鸣腔体上的差异,并建议采用特定的口型或气流控制来弥补声学上的不平衡。这对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至关重要。此外,它还针对考试和演出中常出现的曲目片段,设置了“模拟考察点”,这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学生们不再是漫无目的地练习,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攻克难点。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教育智慧,是那种能真正帮助老师把控教学进度的“定海神针”。
评分从演奏者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音乐性”的强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技术堆砌。在攻克了基础的技术障碍后,真正区分优秀五重奏和普通五重奏的就是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这本书在讲解复杂技术时,从不脱离音乐的语境。比如,在训练一个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段落时,它会提醒我们思考:这个速度下的乐句是抒情的还是紧张的?气流的分配应该如何配合情绪的起伏来设计?这种“技术为音乐服务”的理念贯穿始终。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角色塑造”的章节,它不再把乐器视为平等的声部,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当前的和声背景下,长笛是领航者,还是背景的色彩?大管的低音线条是坚实的基座,还是富有歌唱性的叙述者?这种深层次的音乐解读训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作为演奏者的视野,让我们不再仅仅是“吹准音符”,而是真正成为了音乐的“诠释者”。
评分这套教程的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本科或大专的日常教学需求,它更像是为那些立志于考研深造,或者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更大突破的演奏者量身定制的“进阶指南”。我发现,即便是我们乐队里已经比较成熟的成员,在翻阅这本书时,也会时不时地被一些“小窍门”所启发。例如,其中提到的一种特殊的颤音处理方法,据说能让木管乐器模仿出弦乐的颗粒感,这种跨界融合的技巧探讨,在其他教材中是极少见到的。而且,考虑到上海音乐出版社的背景,这本书很可能融入了国内顶尖演奏家和教育家的独特教学法和对经典作品的深刻理解,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带有地域特色的专业视角。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深度,绝对能支撑起一个学习者未来几年的持续精进,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张通往更高艺术殿堂的详尽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