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 | 作者 | 汤一介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219172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入的是记者们对作者的访谈、报道,以及学界对作者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由此可从生动活泼的口语或他人的视角等来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
| 作者简介 | |
| 汤一介先生(1927—2014),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天津。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九卷本《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十一卷本《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
| 目录 | |
| 清醒远见的中国哲人 全球意识观照下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可作为两岸对话基础 走向世界走向现代 ——汤一介先生访谈录 哲学:走向实践 ——访哲学家汤一介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 汤一介:给百年思想方程一个新解 复兴文化书院独缺大师之魂 汤一介:谈中国文化书院 汤一介:传统是根 当年常陪冯友兰先生挨斗 汤一介:在“传统”与“现代化”间踏出哲学道路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访学者、《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汤一介 汤一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正处于复兴前夜的中华民族需要“反本开新” ——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访谈录 哲学家汤一介(一) 用宽容、明智、理性的学术视角研究宗教 ——访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 汤一介: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汤一介的哲学之路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重要 汤一介:师者谆谆儒骨仁心 汤一介先生谈治学门径 汤一介:正道沧桑 汤一介:思想自由是重要的 汤一介:世事苍茫成云烟六经责我开生面 “和而不同”,中国和平崛起拥抱世界 ——专访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化艺术顾问汤一介教授 汤一介:自由是一种创造力 汤一介:未名湖畔的哲学名宿 不断提出问题推动思想进步 ——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访谈录 汤一介:否定普世价值无法建设现代社会 不要把儒家“意识形态化” ——专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 汤一介专访:思骋寰宇界岁砺金玉心 ※※※ 文化多元化趋势 ——访汤一介、乐黛云教授 汤一介、乐黛云获加荣誉博士学位 闲情寄趣 ——记汤一介、乐黛云夫妇 汤一介、乐黛云:爱情之树常青 学者汤一介、乐黛云 汤一介、乐黛云:“学术上不能有指导思想” 汤一介、乐黛云:同行在未名湖畔 汤一介、乐黛云:未名湖畔学界双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 ——汤一介、乐黛云讲演及访问 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异,在理解对话中追求创新 ——汤一介、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 重视哲学史方法论的研究 ——读《郭象与魏晋玄学》 傅伟勋教授对《郭象与魏晋玄学》的评论 蒙特利尔世界哲学会纪行(节录) 迎汤一介教授来新亚书院讲学 汤一介先生与中国解释学的探索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汤一介条》 如切如磋,砥砺相生 ——编者前言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对新时期中国哲学的贡献 既开风气也为师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启示录 以“内在”为中心的思考 汤一介先生与“普遍和谐观念”的重构 和亲、和谐及其他 ——贺汤一介先生八十华诞 哲学家汤一介(二) 大音希声 ——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 |
| 编辑推荐 | |
|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配色,但又不失艺术感,整体散发着一种专业且引人思考的气息。书脊上的字体清晰,排版也显得十分用心,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能被它吸引住。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但不笨重,翻阅时有种扎实的感觉,触感温润,这种细节上的考究,往往能体现出一本书的出版质量,也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价值。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低调但又不失品味的设计风格,感觉非常符合它“谈心”的主题,既有深度,又带有一丝亲切感。这本书摆在我的书桌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无论是作为个人阅读收藏,还是作为一份有分量的礼物赠送给对新闻行业感兴趣的朋友,它都能展现出送礼者独特的眼光和品味。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质感,已经足够让人心生好感,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了。
评分我一直对信息传播的幕后故事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承诺的是一种“谈心”式的交流,而不是冰冷的理论灌输。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些在采访现场,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那些真诚的、深入的、甚至是有些脆弱的对话场景。我想象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窥见那些新闻事件背后,人们的情感、动机,以及记者在挖掘真相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精心拍摄的纪录片,将那些鲜活的、触动人心的瞬间展现在我面前?它有没有可能让我理解,一个好的采访,不仅仅是问答的堆砌,更是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故事的深情讲述?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从更广阔、更人性的视角去理解新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在每一次报道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思考。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看见”一个人,如何才能在短暂的交流中,触碰到对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新闻采访,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艺术。这本书的名字——“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镁光灯之外,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对话。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记者的世界,去感受他们如何用耐心、敏锐和真诚,去“谈”开一个人的心。这不仅仅是关于技巧,更是一种关于理解和共情的艺术。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访问故事,让我明白,好的采访,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建立连接,是看见并尊重每一个个体。这种“谈心”式的交流,对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意义,它能启发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更深入地去倾听,去理解,去与他人建立更真诚的连接。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杂,但对于“深度访谈”这件事,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感。总觉得,那些能够深入人心的采访,背后一定隐藏着一套极其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强大的共情能力。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所感兴趣的核心。“谈心”这两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会很有人情味,不会是那种枯燥的访谈技巧罗列。我希望它能分享一些真实的、发生在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故事,让我看到,记者是如何一步步打开受访者的心扉,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挖掘出最真实、最动人的信息。这种“谈心”的过程,对任何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的人来说,都应该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理念,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感受到那种“谈心”的力量,理解其中的智慧和艺术。
评分我对新闻行业的运作方式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是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欣喜,因为它的标题“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直接点明了它所关注的重点。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记者访问记录,通过这些记录,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记者在采访中的工作状态、思考过程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这种“谈心”式的描述,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会停留在技巧层面,更会深入到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人性互动和情感交流。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采访的艺术,以及记者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捕捉到最真实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