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考研复习精要:中国音乐史(第2版)
目录:
编者的话
绪论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部分
远古、夏、商时期
关于音乐的起源
一、国外的相关学说
二、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
第二节 古歌与古乐舞
一、古歌
二、古乐舞
第三节 古乐器
一、打击乐器
二、吹奏乐器
三、弦乐器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宫廷雅乐
一、礼乐制度
二、宫廷雅乐
第二节 乐官制度与音乐教育
一、乐官制度
二、音乐教育
第三节 乐舞与歌唱艺术
一、周代的乐舞
二、周代的歌唱艺术
三、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一、八音
二、编钟艺术
三、古琴艺术
第五节 乐律学
一、三种音阶
二、十二律
三、三分损益法
第六节 儒、道、墨、法家的音乐思想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
二、道家的音乐思想
三、墨家的音乐思想
四、法家的音乐思想
第三章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音乐机构——“乐府”
一、乐府的发展过程
二、乐府的引申义
三、李延年
第二节 鼓吹乐、相和歌与清商乐
一、鼓吹乐
二、相和歌
三、清商乐
第三节 民间歌舞、百戏与歌舞戏
一、民间歌舞
二、百戏
三、歌舞戏
第四节 董仲舒、阮籍、嵇康的音乐思想
一、西汉时期董仲舒的音乐思想
二、三国时期阮籍、嵇康的音乐思想
第五节 乐器
一、吹管乐器
二、打击乐器
三、弹拨乐器
四、古琴
第六节 音乐文化交流
一、汉代的音乐文化交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七节 乐律学的发展
一、探求新律时期的开始
二、西汉京房六十律
三、西晋荀勖笛律
四、南朝宋钱乐之、南朝梁沈重三百六十律
五、南朝宋何承天新律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宫廷燕乐一
一、隋唐时期的多部乐
二、歌舞大曲
三、法曲
四、健舞与软舞
第二节 民间俗乐
一、曲子
二、变文
三、散乐
第三节 音乐理论
一、音乐专著
二、乐律宫调理论
三、音乐思想
第四节 记谱法
一、古琴字谱
二、燕乐半字谱
三、舞谱
第五节 音乐机构
一、太常寺
二、教坊
三、梨园
第六节 音乐家
一、隋代的音乐家
二、唐代的音乐家
第七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一、中国与日本的音乐文化交流
二、中国与朝鲜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五章 宋元时期
市民音乐
一、市民音乐的主要内容
二、市民音乐的主要特点
三、瓦子、勾栏
四、书会、社会
第二节 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一、宋代曲子
二、元代散曲
第三节 说唱音乐
一、鼓子词
二、诸宫调
三、货郎儿
四、陶真
五、涯词
六、金代的《连厢词》
七、“小说”和“话本”
第四节 戏曲音乐
一、杂剧
二、南戏
第五节 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一、弹拨乐器
二、拉弦乐器
三、吹管乐器
四、新乐器
五、器乐合奏的新形式
第六节 宋代的音乐机构
一、宫廷雅乐方面
二、宫廷燕乐方面
三、宫廷鼓吹乐方面
第七节 记谱法、乐律学与音乐论著
一、记谱法
二、乐律学
三、音乐论著
第八节 辽、西夏、金的音乐
一、辽朝(916—1125)的音乐
二、西夏王朝(1038—1227)的音乐
三、金朝(1115-1234)的音乐
第六章 明清时期
戏曲音乐的发展
一、明代“四大声腔”
二、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
三、乱弹
四、梆子腔
五、皮黄腔
六、京剧
第二节 民间歌舞、说唱
一、歌曲
二、少数民族歌舞音乐
三、说唱音乐
第三节 器乐的发展
一、古琴艺术
二、琵琶艺术
三、民间器乐合奏
第四节 音乐理论著作和重要曲谱
一、音乐理论著作
二、重要曲谱
第五节 朱载堉的“新法密率”和工尺谱的流传
一、新法密率
二、丁尺谱
第六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一、中国与日本的音乐文化交流
二、中国与朝鲜的音乐文化交流
三、中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部分
中国当代音乐史部分
附录一: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及答题方式简析
附录二:中国音乐史自测题及答案
附录三:中国音乐史考研试题选登
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五:中西音乐史大事对照简表
附录六:《音乐考研复习精要中国音乐史》勘误表
内容介绍:
《专业公共课教材·音乐考研复习精要:中国音乐史(第2版)》以中国音乐史实为基础,侧重对相关内容做“贯通性”总结与归纳。前有“绪论”,对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内容、分期特征、特色以及中国音乐史学史的沿革进行了全面介绍。每一章都列出了复习提示、重点等内容,方便考生从总体上把握具体内容,而且针对性地编列了一些自测题,并附有参考答案,便于考生自己测验,还对考生的复习、答题等方面做了大方向指导,并选登了一些代表性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试题。
专业公共课教材·音乐考研复习精要:西方音乐史
目录:
前言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复习题
古希腊音乐
第二节 古罗马音乐
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复习题
教会音乐的发展
第二节 复调音乐的兴起
第三节 世俗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 中世纪乐器
第五节 “新艺术”时期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复习题
佛兰德斯乐派与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宗教改革与反改革
第三节 世俗性声乐体裁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四章 巴罗克时期音乐复习题
歌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二节 大型声乐套曲
第三节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四节 巴罗克时期的代表音乐家
意大利代表音乐家
法国的代表音乐家
德国的代表音乐家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复习题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
第二节 古典主义时期器乐的发展
第三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艺术贡献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复习题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
第二节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音乐家
第三节 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音乐家
第四节 浪漫主义时期的东欧音乐家
……
第七章 20世纪音乐复习题
附录一 音乐家一览表
附录二 西方音乐史断代简表
附录三 巴罗克时期歌剧简释图
附录四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简释图
附录五 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简释图
附录六 民族乐派歌剧简释图
附录七 20世纪歌剧简释图
附录八 研究生西方音乐史考试试题集
附录九 研究生西方音乐史考试试题集答案
附录十 音乐专业招生院校网址及招生办电话
参考书目
内容介绍:
《专业公共课教材·音乐考研复习精要:西方音乐史》是“音乐考研复习精要”之《西方音乐史第2版》,全书共分7个章节,对西方音乐史的重点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包括古希腊音乐、教会音乐的发展、复调音乐的兴起、法国的游吟诗人及其音乐特征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分量十足,能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纸张的质感也很棒,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之前也买过几本音乐史的书,但总觉得排版上有些晦涩难懂,而这本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逻辑清晰,结构层次分明。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不会让人在知识点跳跃时感到突兀。对于一个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深入研究的考研党来说,这种视觉上的舒适度和阅读上的便捷性简直是加分项。而且,书脊的装帧也十分牢固,不用担心翻阅太多次会散架,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资料来说至关重要。总的来说,从拿到手的第一印象到初步的翻阅体验,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专业、严谨、且非常注重用户体验的信号,让人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评分从整体的学习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编排节奏非常适合长期备考规划。它似乎预设了考生会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的过程,所以前部的知识点构建得非常扎实,为后续复杂概念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尝试着结合它给出的复习建议,进行小阶段的知识点回顾,发现这种结构化的学习路径极大地减少了遗忘的成本。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时常翻阅、做标记、甚至在脑中进行知识点“串联”的工具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信息,更在于提供了一种高效掌握和运用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论。对于致力于在音乐史考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而言,它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通关地图”,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地图集”。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测试这本书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时期和风格流派的梳理。不得不说,编者在内容整合上的功力深厚,他们似乎完全站在了考生的角度去思考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比如,在介绍巴洛克音乐时,不同作曲家的贡献和他们之间的横向联系被描绘得极其清晰,甚至还配有一些简洁的图表来辅助理解复杂的对位法概念。很多其他教材只会罗列事实,但这本却在深挖“为什么”和“怎么样”,这对于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对“中西音乐史”的交叉对比处理,那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发展脉络的并行叙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把中西方音乐史割裂开来独立记忆。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策略,无疑是高效复习的利器。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为应试而生的设计哲学,特别是对于那些令人头疼的“答题技巧”部分的阐述。通常教材都是纯理论的堆砌,而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得分。它不仅告诉你知识点本身,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题型——无论是选择题的陷阱、简答题的关键词布局,还是论述题的结构框架——应该如何组织语言才能最大化阅卷老师的好感度。这种实战化的指导,是很多理论书籍完全欠缺的。我特别喜欢它列举的“高分范例”和“常见失分点分析”,这些都是血泪经验的总结,直接告诉我哪些坑要绕开。这套“攻略”无疑将复习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让人感觉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位“制胜军师”在指点迷津。
评分作为一名对细节有“偏执狂”倾向的考生,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翻阅过程中,我特意核对了几个我记忆中有些模糊的早期西方音乐理论名词的定义,发现这本书的表述既精确又符合最新的学术界主流观点,完全没有那种陈旧教材的滞后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论述上,引用了多方位的观点,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这在论述题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深度的挖掘,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极其宝贵的“思维训练”。对于那些想在复试中展现出更深层次理解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丰富的弹药。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让它在众多考研资料中脱颖而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