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土壤资源概论 | 作者 | 赵其国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199119 | 出版日期 | 200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999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土壤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分类及其参比、土壤空间变异与遥感信息、土壤资源的多目标评价、障碍土壤的退化机理与恢复重建以及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等诸多方面的*进展,全面阐述了近年来土壤资源研究的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 全书共分16章。章重点论述了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及合理利用途径;第二至五章介绍了外的土壤分类及其参比的*发展;第六至八章系统介绍了土壤空间变异及其研究方法、土壤资源遥感、土壤信息系统与中国土壤信息系统(SISChina)的建设;第九至十一章系统阐述了如何从土壤资源、土壤多样性和土壤地球化学的角度评价土壤资源;第十二至十五章重点讨论了障碍土壤的退化机理和恢复重建理论以及研究新方法;为了适应全球变化的研究需要,本书后一章介绍了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进展。 本书可作为农业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土壤、地理、生物、生态、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中国科学研究生教学丛书》序 前言 章 土壤资源概况及合理利用途径 节 土壤资源研究概述 第二节 土地与土壤资源概况 第三节 土壤退化及恢复重建 第四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 第五节 土壤资源与环境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形成过程与分类 节 土壤形成因素 第二节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土壤发生过程 第四节 主要土壤发生过程 第五节 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壤分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节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二节 世界土壤参比基础(WRB)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的土壤分类 节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 第二节 基于土壤发生的土壤分类系统 第三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建立 第四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土壤参比及其查询系统 节 引言 第二节 中国土壤发生与其他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三节 中国土壤参比基准研究的基础数据 第四节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基准 第五节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基准 第六节 中国土壤参比查询系统 第七节 土壤分类专家系统的检索查询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土壤空间变异及其研究方法 第七章 土壤资源遥感 第八章 土壤信息系统 第九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十章 土壤多样性 第十一章 土壤地球化学 第十二章 盐渍土有其他障碍性土壤资源 第十三章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第十四章 土壤侵蚀的同伴素示踪 第十五章 土壤退化及其恢复重建 第十六章 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 图版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土壤资源领域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而且重点强调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的理论和方法。为了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本书体现了三个特点:①综合而全面地阐述土壤资源研究的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从土壤分类及其参比、土壤空间变异与遥感信息、土壤资源的多目标评价、障碍土壤的退化机理与恢复重建以及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介绍;②各章的内容安排上从介绍外的研究趋势入手,然后对近几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系统介绍;所介绍的内容多数是近几年发表、正在发表以及还没有发表的**研究成果,这就充分体现了本书的前沿性;③本书主要作者都是在土壤资源领域耕耘了20多年、奋斗在科研**线的中青年科学家,他们都是或曾经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科研骨干,本书多数内容都是作者们研究成果的**手资料,通过系统集成而编著出版。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土壤资源概论》确实是一本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科普读物。我一直觉得土壤这个东西吧,听起来就有点枯燥,毕竟它离我们日常生活最直接的接触是“脚下的土地”,但这本书的作者却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土壤的奥秘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最基础的土壤形成过程,到各种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再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都讲得非常透彻。特别是关于土壤微生物的部分,我之前一直以为就是一些很小的、看不见的生物,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它们竟然是如此活跃、如此重要,它们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养分的循环,甚至还影响着土壤的结构。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那些土壤剖面的图,清晰地展示了土壤分层的特点,比我在网上随便搜到的图片要专业和直观得多。读完之后,我每次看到一块田地,都会不由自主地去联想它背后的故事,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孕育了怎样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书,更像是一扇窗户,打开了我对这个平凡又伟大的自然要素的全新认知。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非常独特。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式的写法,而是将土壤的演变过程描绘得如同史诗一般。从地球早期地壳的形成,到岩石的风化侵蚀,再到有机物的积累,一步步勾勒出土壤生命历程。书中穿插的许多案例研究,比如不同地理环境下土壤的形成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壤演变的影响,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到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虽然植被茂密,但土壤本身却因为养分快速循环而显得比较贫瘠,这颠覆了我之前“肥沃土地必然植被繁盛”的认知。还有关于沙漠化地区的土壤,作者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描述了土壤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那种无力感和警示性,读来令人深思。这本书让我明白,土壤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系统,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应该超越简单的“土”字。
评分作为一个对环境科学比较关注的读者,这本书在“土壤与环境”这一章节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它清晰地阐释了土壤在地球碳循环、水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书中提到的土壤对污染物净化能力,以及土壤有机质对固碳减排的贡献,都让我对土壤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内容,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并提供了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比如植树造林、梯田建设、等高线耕作等。这些内容不仅具有科学性,更饱含着对地球家园的关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守护未来的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简洁有力,即便是在描述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时,也能做到深入浅出,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冗余的学术术语堆砌。例如,在解释土壤的孔隙度对水分渗透和空气流通的影响时,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让我立刻就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还有在介绍土壤养分的时,也不是简单地列出各种元素,而是会解释这些养分对植物生长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我觉得,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就应该像这本书一样,既能传递知识,又能引发思考,更能激发读者探索的兴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土壤的奇妙世界,让我觉得学习土壤知识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我之所以会对这本《土壤资源概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本身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深知土壤健康对于农业生产的至关重要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更深入地探讨了土壤退化的问题及其影响。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过度耕作、化肥滥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对土壤造成的长期损害,比如土壤肥力下降、板结、盐碱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还提出了一些可持续的土壤管理策略,比如轮作、绿肥、保护性耕作等,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面源污染等方面的成效。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土壤专家进行对话,他不仅能指出问题所在,还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农业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