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附录一:常用西洋乐器名称中外文对照表 五线谱、简谱对照表 附录二:合唱音域表 独唱音域表 附录三:音乐作品的欣赏导览目录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它的系统性和详尽性,几乎可以被视为一本音乐理论的“百科全书”。如果你想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理论体系,这本书绝对是首选的参考资料。我对它在和声色彩变化上的那几章印象尤为深刻,它细致地分析了增减和弦、半音化和弦在不同功能下的具体效果,这远比我以前看的任何教材都要深入。但是,正如所有“百科全书”一样,它在“实用性”上有所欠缺。它更侧重于“是什么”,而不是“怎么用”。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往往需要在瞬间做出决定,而翻阅这本书寻找答案无疑会打断创作的流畅性。它更像是一个博物馆,里面的展品都价值连城,但你不能指望在博物馆里找到一个即时的工具箱来修理你家里的东西。对于那些渴望快速将理论转化为作品的实操型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知识储备”上,而非“即时创作力”的提升。
评分这本《作曲基础教程》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的是那些严谨的理论框架,恨它的是,有时候感觉自己被这些规则束缚得喘不过气来。我初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和和声进行图表搞得晕头转向。它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确实是面面俱到的,从最简单的音程到复杂的调式转换,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但问题在于,它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而不是一本启发灵感的指南。读这本书,你会清晰地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很少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在什么情境下可以打破常规。对于已经有一些音乐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查漏补缺的工具书,可以帮助你把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不过,如果指望它能立刻让你写出动人心弦的旋律,那恐怕要失望了。它给了你一把精准的尺子,但如何用这把尺子去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太多实用的操作建议。我总觉得,它更适合在音乐学院的课堂上作为辅助教材,而不是一个自学者能独自啃下来的硬骨头。
评分这本书在编排上显得有些陈旧,虽然内容无可挑剔,但整体的排版和示例的选取都带着一股浓厚的年代感。举例来说,很多乐谱的字体和排版方式,对于习惯了现代数字化乐谱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需要更大的专注力去适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基础训练教材”,它在互动性和趣味性上做得远远不够。它要求读者像一个苦行僧一样,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练习,缺乏一些引导性的、激发创造力的“小挑战”或者“开放性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在理论讲解之后,多设置一些引导性的创作任务,比如“尝试用这种不协和音程来描绘一种冲突感”,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完成这个练习题”。这本书的重量感和严肃性,很容易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感觉学习作曲是一件极其沉重和困难的事情,而不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它是一副沉甸甸的盔甲,能保护你免受理论上的错误,但也限制了你轻盈地飞翔。
评分当我试着用这本书里的知识去创作时,感受到的却是深深的局限性。它就像一个非常严格的导师,不断地提醒你“这个进行不符合规范”、“那个旋律发展缺乏逻辑”。当然,规范是重要的,但音乐的魅力往往在于那些微妙的“不规范”之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线性,从头到尾都遵循着一个既定的学习路径,这对于初学者建立基础认知是好事,但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人来说,显得有些拖沓。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模块化的学习方式,可以让我根据自己的需求跳跃式地学习。另外,书中的例曲大多是耳熟能详的古典名作的片段,虽然经典,但缺乏一些现代作曲家或者不同文化背景音乐的佐证,这使得理论的延展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说白了,它教会了我如何把房子盖得结构完美,却没告诉我如何给这个房子添上独特的灵魂和色彩。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但阅读体验却像是在走一条漫长且布满荆棘的小路。它对理论的挖掘非常彻底,几乎涵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古典作曲技法。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复调写作时那种庖丁解牛般的分析,每一个声部的交织和对比都解释得非常清楚。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学术化,很多地方的论述显得有些枯燥和晦涩。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很多时候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而且,它似乎更偏向于对西方古典音乐体系的固守,对于当代音乐或跨界创作的探讨则显得有些保守和不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这些扎实的基础理论应用到现代流行音乐或者影视配乐中的实例分析,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墨不多,更像是站在一个非常“纯粹”的角度来构建作曲的殿堂。它提供了坚固的地基,但上层的建筑风格却显得有些单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