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附錄一:常用西洋樂器名稱中外文對照錶 五綫譜、簡譜對照錶 附錄二:閤唱音域錶 獨唱音域錶 附錄三:音樂作品的欣賞導覽目錄
這本書在編排上顯得有些陳舊,雖然內容無可挑剔,但整體的排版和示例的選取都帶著一股濃厚的年代感。舉例來說,很多樂譜的字體和排版方式,對於習慣瞭現代數字化樂譜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需要更大的專注力去適應。更重要的是,作為一本“基礎訓練教材”,它在互動性和趣味性上做得遠遠不夠。它要求讀者像一個苦行僧一樣,老老實實地按部就班地進行練習,缺乏一些引導性的、激發創造力的“小挑戰”或者“開放性問題”。我希望作者能在理論講解之後,多設置一些引導性的創作任務,比如“嘗試用這種不協和音程來描繪一種衝突感”,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完成這個練習題”。這本書的重量感和嚴肅性,很容易讓初學者望而卻步,感覺學習作麯是一件極其沉重和睏難的事情,而不是一件充滿樂趣的探索之旅。它是一副沉甸甸的盔甲,能保護你免受理論上的錯誤,但也限製瞭你輕盈地飛翔。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但閱讀體驗卻像是在走一條漫長且布滿荊棘的小路。它對理論的挖掘非常徹底,幾乎涵蓋瞭你能想到的所有古典作麯技法。我特彆喜歡它在探討復調寫作時那種庖丁解牛般的分析,每一個聲部的交織和對比都解釋得非常清楚。然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過於學術化,很多地方的論述顯得有些枯燥和晦澀。對於非科班齣身的我來說,很多時候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而且,它似乎更偏嚮於對西方古典音樂體係的固守,對於當代音樂或跨界創作的探討則顯得有些保守和不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將這些紮實的基礎理論應用到現代流行音樂或者影視配樂中的實例分析,但這本書在這方麵著墨不多,更像是站在一個非常“純粹”的角度來構建作麯的殿堂。它提供瞭堅固的地基,但上層的建築風格卻顯得有些單一。
評分這本《作麯基礎教程》真是讓人又愛又恨,愛它的是那些嚴謹的理論框架,恨它的是,有時候感覺自己被這些規則束縛得喘不過氣來。我初次翻開它的時候,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綫譜和和聲進行圖錶搞得暈頭轉嚮。它對基礎知識的講解確實是麵麵俱到的,從最簡單的音程到復雜的調式轉換,都給齣瞭詳盡的解釋。但問題在於,它更像是一本技術手冊,而不是一本啓發靈感的指南。讀這本書,你會清晰地知道“應該”怎麼做,但很少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做,或者在什麼情境下可以打破常規。對於已經有一些音樂基礎的學習者來說,它是一個很好的查漏補缺的工具書,可以幫助你把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條。不過,如果指望它能立刻讓你寫齣動人心弦的鏇律,那恐怕要失望瞭。它給瞭你一把精準的尺子,但如何用這把尺子去描繪齣天馬行空的想象,這本書並沒有給齣太多實用的操作建議。我總覺得,它更適閤在音樂學院的課堂上作為輔助教材,而不是一個自學者能獨自啃下來的硬骨頭。
評分當我試著用這本書裏的知識去創作時,感受到的卻是深深的局限性。它就像一個非常嚴格的導師,不斷地提醒你“這個進行不符閤規範”、“那個鏇律發展缺乏邏輯”。當然,規範是重要的,但音樂的魅力往往在於那些微妙的“不規範”之處。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綫性,從頭到尾都遵循著一個既定的學習路徑,這對於初學者建立基礎認知是好事,但對於我這種已經有一定創作經驗的人來說,顯得有些拖遝。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模塊化的學習方式,可以讓我根據自己的需求跳躍式地學習。另外,書中的例麯大多是耳熟能詳的古典名作的片段,雖然經典,但缺乏一些現代作麯傢或者不同文化背景音樂的佐證,這使得理論的延展性在實際應用中受到瞭限製。說白瞭,它教會瞭我如何把房子蓋得結構完美,卻沒告訴我如何給這個房子添上獨特的靈魂和色彩。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優點是它的係統性和詳盡性,幾乎可以被視為一本音樂理論的“百科全書”。如果你想建立一個牢不可破的理論體係,這本書絕對是首選的參考資料。我對它在和聲色彩變化上的那幾章印象尤為深刻,它細緻地分析瞭增減和弦、半音化和弦在不同功能下的具體效果,這遠比我以前看的任何教材都要深入。但是,正如所有“百科全書”一樣,它在“實用性”上有所欠缺。它更側重於“是什麼”,而不是“怎麼用”。在實際創作中,我們往往需要在瞬間做齣決定,而翻閱這本書尋找答案無疑會打斷創作的流暢性。它更像是一個博物館,裏麵的展品都價值連城,但你不能指望在博物館裏找到一個即時的工具箱來修理你傢裏的東西。對於那些渴望快速將理論轉化為作品的實操型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知識儲備”上,而非“即時創作力”的提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