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虻,1956年生,副教授、硕士,师从贾达群教授,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在四川音乐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承担研究生和本科层次《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著有《实用电子琴演奏法》、《世界名曲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著作100余万字,并发表《试论和声紧张度的黄金分割》、《即兴曲——〈侗乡鼓楼〉赏析》、《结构学与音乐宏观结构功能初探》、《音乐宏观结构的立体化分析》、《高师和声教学的现状与思考》、《音乐论文的选题方向与价值取向》等专业论文10余篇。 目录 作者简介前言第-单元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技巧§1.1命题类型及答题技巧§1.1.1曲式与作品分析非标准化试卷的答题§1.1.2曲式与作品分析标准化试卷的特点和类型§1.1.3曲式与作品分析选择题答题技巧§1.1.4曲式与作品分析判断题答题技巧§1.1.5曲式与作品分析填空题答题技巧§1.1.6曲式与作品分析简答题答题技巧§1.1.7曲式与作品分析论述题答题技巧§1.1.8作品综合分析题命题类型§1.1.9作品综合分析题答题技巧§1.1.10音乐形象分析方法§1.1.11和声分析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1.12作曲方向和声分析的步骤与方法§1.1.13曲式分析报告的写作§1.2不同题型举例§1.2.1单项选择题50例(附参考答案)§1.2.2多项选择题30例(附参考答案)§1.2.3判断题50例(附参考答案)§1.2.4填空题50例(附参考答案)§1.2.5简答题30例(附参考答案)§1.2.6作品综合分析例题(附参考答案)第二单元曲式学基础知识及论述题……第三单元音乐作品实例分析附录参考文献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名录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挺有意思,封面那种淡淡的米白色,配上简洁的黑色宋体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比较喜欢这种经典、不花哨的风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挺有分量的。说实话,我买书的时候对内容其实是抱有一点点“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很多同类型的教材,要么就是内容过于陈旧,要么就是讲解得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排版,却是做到了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字里行间留白处理得当,大量的乐谱示例穿插其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瞬间生动起来,看得出来作者在编排和校对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翻阅时,指尖划过那些清晰的五线谱,就好像能感受到作者对音乐那种深入骨髓的热爱和敬畏。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无疑是提升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我非常欣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钻研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探索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像那些官方教材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性。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既精准又富有文采,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有时候,我会发现一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语调抑扬顿挫,逻辑清晰。例如,在阐述某个和声进行所带来的心理预期时,作者会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听觉体验,一下子就把抽象的音乐体验具象化了。这种人性化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不像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平等的探讨。这种“人情味”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它让原本可能充满挫败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探索之旅,让我对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领域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对于一些音乐结构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处理,讲解得极其到位。我之前在学习某个特定奏鸣曲的呈示部时,总觉得在和声的连接上少了点什么感觉,逻辑上说得通,但听感上总觉得“差点火候”。这本书里,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精妙的方式,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作曲家处理类似转调手法的细微差异,让我一下子茅塞顿开。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这种溯源式的讲解方法,极大地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公式化的分析框架。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研究价值的作品片段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内容在其他主流教材中是很少见的,这无疑为我的研究拓宽了视野,让我对音乐本体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手把手地带着你解构那些复杂多变的音乐世界,每读一章,都感觉自己的“音乐词汇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升级。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很多音乐理论书籍,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厚厚的哲学著作,充满了抽象的定义和概念,让人很难将其与实际的演奏或创作联系起来。但这本书不一样,它总是能将那些复杂的曲式结构,迅速地转化为我们可以实际触摸和感受到的音乐材料。举个例子,当它讲解到“变奏曲”的核心技巧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变奏类型,而是引用了巴赫和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具体例子,清晰地展示了主题如何在不同的音高、节奏、织体和和声背景下进行“变形”和“重塑”。这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学思路,让理论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成为了指导我们进行音乐鉴赏和分析的实用工具。读完之后,我再去听那些经典作品,耳朵里仿佛多了一副“透视镜”,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作曲家构建乐思的巧妙布局,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音乐画面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为它支付的价格。在现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找到一本系统、深入且保持高度专业水准的综合性分析著作实属不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领域知识融合时的老练手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曲式的归纳总结,更巧妙地引入了现象学和心理声学的视角,试图去解释为什么某些音乐结构会带给听众特定的情感反应。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音乐作品“意义”的理解边界。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解剖乐曲的骨架,更是如何去感受其血肉和灵魂所在。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之一,它在我阅读其他文献、进行独立分析练习时,总能提供扎实而富有启发性的支撑,是真正意义上能够伴随学习者从初级走向精深的一部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