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编者序
From the Editor
上册
Volume One
F小调第-钢琴奏鸣曲,op.1
Sonata 1 in F Minor,op.1
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14
Sonata 2 in D Minor,op.14
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8(来自早期的笔记本)
Sonata 3 in A Minor,op.28(from old notebooks)
C小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29(来自早期的笔记本)
Sonata 4 in C Minor,op.29(from old notebooks)
C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 35(第二版)
Sonata 5 in C Major,op.1 35(second version)
C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38(初版)
Sonata 5 in C Major,op.38(original version)
下册
Volume Two
A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82
Sonata 6 in A Major,op.82
降B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op.83
Sonata 7 in B flat Major,op.83
降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
Sonata 8 in B flat Major,op.84
C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op.103
Sonata 9 in C Major,op.103
编辑推荐
本书由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的演绎者,钢琴家伯瑞斯·贝尔曼重新校订并注释,并且补上了缺失的作品,让这本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以崭新的面貌公之于世,是名副其实的版本之一。
坦白说,我对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恐惧的心态,尤其是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感觉像是面对一堵无法逾越的数学高墙。我尝试过几本介绍无调性音乐的书,但它们大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复杂的矩阵和理论推导,完全不适合实际操作。但这本针对现代钢琴技巧的教程,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非常实用的路径。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序列理论,而是从基础的手指独立性和非传统的音程跨度开始训练。书中设计了一系列针对“非传统和声”的练习,比如要求用特定的指尖角度去敲击不协和音程,或者如何在快速的、不规则的节奏型中保持手腕的放松,避免肌肉僵硬。它巧妙地将那些看起来“难听”的和声编织成了新的、可以掌控的音乐语言。通过练习书中那些看似怪异的音型,我发现我的手指灵活度和对节奏的敏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开始欣赏到那些序列音乐内在的逻辑美和张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把晦涩的理论转化为了可操作的钢琴技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钢琴学习者的一盏明灯!我刚开始接触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时,常常被那些复杂的复调结构绕得晕头转向,感觉自己的手指完全跟不上脑子的思考速度。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指法标注得过于随意,要么缺乏深入的演奏分析,仅仅是把乐谱搬过来而已。但这一本,它简直是为理解和掌握巴赫的精髓而生的。首先,它的排版清晰得令人惊叹,每一个声部的走向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易分辨出主旋律与和声的织体关系。更绝的是,编者在关键的对位点、声部交织处,加入了非常精炼的演奏建议,不是那种空泛的“用力弹”或“柔和些”,而是具体到触键的力度对比和踏板使用的微妙之处。比如,在C大调第一首的前奏部分,如何用左手的手指重量来凸显出那种庄严而又流畅的前进感,书里提供的几种不同处理方式让我茅塞顿开。这不仅仅是练习曲,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巴赫演奏法指南,让枯燥的练习变得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感觉自己真的在和这位音乐巨匠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过去试过好几本肖邦练习曲的教材,但说实话,很多都只停留在“能把音弹下来”的层面,对于如何真正弹出肖邦那种如歌的、充满呼吸感的浪漫主义精髓,简直是束手无策。这本关于肖邦练习曲的分析教材,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的练习方式。它不只是提供了乐谱,它深入剖析了每一首练习曲背后的技术难点和情感表达的核心。比如在著名的Op.10 No.3《离别》中,大家都知道它的旋律美,但如何保持中音区的连贯性,同时让高音区的旋律线条保持呼吸,并且不让左手的伴奏声部显得单薄或过于突兀,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细致的指法调整和手腕松弛的练习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慢练”,而是告诉你“慢练的目的是什么”,让你理解到技术服务于音乐表达的真正含义。我特别喜欢它对于踏板处理的讨论,肖邦的踏板运用极具诗意,这本书里对不同调性下的延音效果和模糊处理的度,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抓住了那一点点难以名状的“肖邦味儿”。对于想要从“弹奏”迈向“诠释”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关于钢琴演奏心理学和舞台表现力的书籍,对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技术上已经积累了不少曲目,但一到舞台上,面对观众,那些准备好的东西仿佛瞬间蒸发,手心出汗,节奏错乱,音乐变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噪音。这本书完全避开了技术细节,而是深入探讨了演奏者的大脑运作机制和情绪管理。它提出的“场景重构法”非常有效,要求我们在练习时不仅要思考指法,更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演出情境”,包括灯光、观众的呼吸声,甚至是自己心跳的频率。书中详细分析了“表演焦虑”的生理反应,并给出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应对方法,比如如何利用特定的呼吸节奏来稳定心率,以及如何将对“完美演奏”的执念转化为对“此刻音乐”的投入。它强调,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即时性”和“不可重复性”,而不是追求录音室般的完美。这种理念上的转变,让我对舞台的恐惧大大减轻,真正开始享受在听众面前分享音乐的过程。这本书对所有面临登台压力的音乐学习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总觉得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就像是雾里看花,那种印象派的色彩和模糊的边缘感,总是难以捉摸。我以前买过几本他作品的曲集,但要么是法文原版(看不懂前言和注释),要么就是翻译得生硬,完全没有抓住德彪西那种“光影”的本质。这本侧重于印象派和象征主义音乐的教材,可以说是为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浪漫主义信徒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用非常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如何通过触键和声音的颗粒感来描绘水波、微风和远处的钟声。书中对“非功能性和声”的处理有着极佳的引导,比如如何处理那些游离的和弦,如何让它们在听觉上产生一种“悬浮”而不是“解决”的感觉。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音色”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强调了钢琴的共鸣板和琴弦材料对最终音响的影响,鼓励我们在不同的钢琴上探索不同的音色可能性。它让我明白,弹德彪西,比弹奏结构严谨的古典作品,更需要的是对声音的想象力和想象力的物化能力,这本书恰恰是最好的催化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