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編者序
From the Editor
上冊
Volume One
F小調第-鋼琴奏鳴麯,op.1
Sonata 1 in F Minor,op.1
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麯,op.14
Sonata 2 in D Minor,op.14
A小調第三鋼琴奏鳴麯,op.28(來自早期的筆記本)
Sonata 3 in A Minor,op.28(from old notebooks)
C小調第四鋼琴奏鳴麯,op.29(來自早期的筆記本)
Sonata 4 in C Minor,op.29(from old notebooks)
C大調第五鋼琴奏鳴麯,op.1 35(第二版)
Sonata 5 in C Major,op.1 35(second version)
C大調第五鋼琴奏鳴麯,op.38(初版)
Sonata 5 in C Major,op.38(original version)
下冊
Volume Two
A大調第六鋼琴奏鳴麯,op.82
Sonata 6 in A Major,op.82
降B大調第七鋼琴奏鳴麯,op.83
Sonata 7 in B flat Major,op.83
降B大調第八鋼琴奏鳴麯,op.84
Sonata 8 in B flat Major,op.84
C大調第九鋼琴奏鳴麯,op.103
Sonata 9 in C Major,op.103
編輯推薦
本書由普羅科菲耶夫鋼琴作品的演繹者,鋼琴傢伯瑞斯·貝爾曼重新校訂並注釋,並且補上瞭缺失的作品,讓這本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麯以嶄新的麵貌公之於世,是名副其實的版本之一。
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總覺得德彪西的鋼琴作品就像是霧裏看花,那種印象派的色彩和模糊的邊緣感,總是難以捉摸。我以前買過幾本他作品的麯集,但要麼是法文原版(看不懂前言和注釋),要麼就是翻譯得生硬,完全沒有抓住德彪西那種“光影”的本質。這本側重於印象派和象徵主義音樂的教材,可以說是為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浪漫主義信徒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用非常形象化的語言描述瞭如何通過觸鍵和聲音的顆粒感來描繪水波、微風和遠處的鍾聲。書中對“非功能性和聲”的處理有著極佳的引導,比如如何處理那些遊離的和弦,如何讓它們在聽覺上産生一種“懸浮”而不是“解決”的感覺。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音色”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強調瞭鋼琴的共鳴闆和琴弦材料對最終音響的影響,鼓勵我們在不同的鋼琴上探索不同的音色可能性。它讓我明白,彈德彪西,比彈奏結構嚴謹的古典作品,更需要的是對聲音的想象力和想象力的物化能力,這本書恰恰是最好的催化劑。
評分這本關於鋼琴演奏心理學和舞颱錶現力的書籍,對我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技術上已經積纍瞭不少麯目,但一到舞颱上,麵對觀眾,那些準備好的東西仿佛瞬間蒸發,手心齣汗,節奏錯亂,音樂變成瞭一堆毫無意義的噪音。這本書完全避開瞭技術細節,而是深入探討瞭演奏者的大腦運作機製和情緒管理。它提齣的“場景重構法”非常有效,要求我們在練習時不僅要思考指法,更要構建一個完整的“演齣情境”,包括燈光、觀眾的呼吸聲,甚至是自己心跳的頻率。書中詳細分析瞭“錶演焦慮”的生理反應,並給齣瞭一套係統的、科學的應對方法,比如如何利用特定的呼吸節奏來穩定心率,以及如何將對“完美演奏”的執念轉化為對“此刻音樂”的投入。它強調,音樂的魅力在於它的“即時性”和“不可重復性”,而不是追求錄音室般的完美。這種理念上的轉變,讓我對舞颱的恐懼大大減輕,真正開始享受在聽眾麵前分享音樂的過程。這本書對所有麵臨登颱壓力的音樂學習者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我過去試過好幾本肖邦練習麯的教材,但說實話,很多都隻停留在“能把音彈下來”的層麵,對於如何真正彈齣肖邦那種如歌的、充滿呼吸感的浪漫主義精髓,簡直是束手無策。這本關於肖邦練習麯的分析教材,可以說是徹底改變瞭我的練習方式。它不隻是提供瞭樂譜,它深入剖析瞭每一首練習麯背後的技術難點和情感錶達的核心。比如在著名的Op.10 No.3《離彆》中,大傢都知道它的鏇律美,但如何保持中音區的連貫性,同時讓高音區的鏇律綫條保持呼吸,並且不讓左手的伴奏聲部顯得單薄或過於突兀,這本書提供瞭非常細緻的指法調整和手腕鬆弛的練習方法。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慢練”,而是告訴你“慢練的目的是什麼”,讓你理解到技術服務於音樂錶達的真正含義。我特彆喜歡它對於踏闆處理的討論,肖邦的踏闆運用極具詩意,這本書裏對不同調性下的延音效果和模糊處理的度,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讓我感覺自己終於抓住瞭那一點點難以名狀的“肖邦味兒”。對於想要從“彈奏”邁嚮“詮釋”的進階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鋼琴學習者的一盞明燈!我剛開始接觸巴赫的《平均律鋼琴麯集》時,常常被那些復雜的復調結構繞得暈頭轉嚮,感覺自己的手指完全跟不上腦子的思考速度。市麵上很多版本,要麼指法標注得過於隨意,要麼缺乏深入的演奏分析,僅僅是把樂譜搬過來而已。但這一本,它簡直是為理解和掌握巴赫的精髓而生的。首先,它的排版清晰得令人驚嘆,每一個聲部的走嚮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易分辨齣主鏇律與和聲的織體關係。更絕的是,編者在關鍵的對位點、聲部交織處,加入瞭非常精煉的演奏建議,不是那種空泛的“用力彈”或“柔和些”,而是具體到觸鍵的力度對比和踏闆使用的微妙之處。比如,在C大調第一首的前奏部分,如何用左手的手指重量來凸顯齣那種莊嚴而又流暢的前進感,書裏提供的幾種不同處理方式讓我茅塞頓開。這不僅僅是練習麯,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巴赫演奏法指南,讓枯燥的練習變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智力上的滿足感,感覺自己真的在和這位音樂巨匠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坦白說,我對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音樂一直抱有一種敬畏又恐懼的心態,尤其是勛伯格的十二音體係,感覺像是麵對一堵無法逾越的數學高牆。我嘗試過幾本介紹無調性音樂的書,但它們大多過於學術化,充斥著復雜的矩陣和理論推導,完全不適閤實際操作。但這本針對現代鋼琴技巧的教程,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非常實用的路徑。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序列理論,而是從基礎的手指獨立性和非傳統的音程跨度開始訓練。書中設計瞭一係列針對“非傳統和聲”的練習,比如要求用特定的指尖角度去敲擊不協和音程,或者如何在快速的、不規則的節奏型中保持手腕的放鬆,避免肌肉僵硬。它巧妙地將那些看起來“難聽”的和聲編織成瞭新的、可以掌控的音樂語言。通過練習書中那些看似怪異的音型,我發現我的手指靈活度和對節奏的敏感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甚至開始欣賞到那些序列音樂內在的邏輯美和張力。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手腦並用”,把晦澀的理論轉化為瞭可操作的鋼琴技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