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序
我的音乐梦
郎家几代人喜欢音乐 002
我爱上了二胡 005
永远不服输 008
二胡让我当上了文艺兵 010
郎朗的早期教育
郎朗出生了 017
我是郎朗的任老师 019
沈空大走廊是个学音乐的好地方 023
要选就选的老师 026
赶超伙伴让郎朗激情澎湃 031
郎朗上学记 034
训练、激励郎朗的种种办法 038
是严父,也是玩伴 040
身教胜于言教 042
艰难的求学之路
郎朗在沈阳出名了 046
到北京求大发展 048
为陪郎朗,我辞掉了那份好工作 050
向北京进发 052
新老师竟然看不上郎朗 054
郎朗说: “我才不回沈阳呢!” 058
给我们温暖和支持的“西瓜二叔” 060
赵屏国囝老师是大救星 063
郎朗以名的成绩考进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068
在国内拿下大奖
十一岁,郎朗获得“星海杯”名 073
简易楼里的琴声 077
我和郎朗一起学琴 079
在张晋那里听古典音乐 083
社会的尘埃落不到郎朗身上 084
让郎朗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 087
“郎家兵”的孩子都出息了 088
我培养郎朗的十条心法 091
走出国门的冲动 092
在国际拿下大奖
次出国 096
埃特林根创纪录的三个“” 100
郎朗边弹边唱:“老柴啊,我一定要拿!” 106
殷承宗邀请郎朗去美国 112
选择柯蒂斯,选择格拉夫曼 116
在柯蒂斯音乐学院求学
格拉夫曼等考官为郎朗鼓掌 122
我得治病了 125
留学前的演出 128
格拉夫曼说: “郎朗是一个不一般的天才。” 131
郎朗说: “我爸做的菜世界。” 134
我们不能关着门自已练 139
不要把虚荣心带给孩子 142
柯蒂斯的“郎家兵团” 145
告别比赛,郎朗选择职业化之路 148
成为职业钢琴家
签约IMG 153
等待大机会,一等就是两年 157
郎朗开始反叛了 159
在拉维尼亚音乐节一夜成名 161
演绎《哥德堡变奏曲》,郎朗让大师们疯狂 166
我们就是要创造奇迹 168
19岁,郎朗携费城交响乐团回中国 170
郎朗被困温哥华 173
“9—11”,林肯中心的演出被迫取消 176
学习每一位大师的长处 178
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我和郎朗同台演出 181
朗朗的右手受伤了 185
转会哥伦比亚,老沃尔夫成了郎朗的经纪人 187
在世界版图上驰骋
演绎贝多芬,征服柏林 191
在瑞士与基辛同台竞技 197
在萨尔茨堡音乐节,郎朗演出一票难求 199
查尔斯王子说:“我是你的Super Fans.” 201
向肖邦和李斯特致敬 203
郎朗提议我回国休养 206
我在中国推广古典音乐 208
见证传奇
白宫的三次邀请 213
在德国总统府国宴上演奏 217
获赠“老柴的笔信” 219
郎朗的好大哥谭盾 220
与帕瓦罗蒂、多明戈、波切利成为好朋友 222
联合国“干妈”与玛格丽特奶奶 225
郎朗是个体育迷 226
为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演奏 229
向超钢琴家的目标迈进 232
回报祖国
郎朗的中国心 235
演奏十大钢琴协奏曲,让奇迹在北京发生 240
获得首届中华艺文奖 242
服务于公益事业 244
为世界和平而奔波 247
三十而立
做人做事都要好 251
郎朗该找个什么样的女朋友? 254
30岁的大Party 255
附录
大师们祝福郎朗 264
.........
《我和郎朗30年》是作者兼父的郎国任的倾情之作,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孩子迅速成长为国际钢琴大师这一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完整地再现了郎朗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历程。读者将看到一个钢琴天才为了求拜名师而在异地他乡地下室刻苦练琴的身影;曾被某位钢琴教授斥责为“土豆脑袋,难成大器”、险些半途而废的虚惊;参加钢琴大赛遭遇不公的委屈;面临多位钢琴大师指教的艰难抉择;一个不平凡的父辞去难得的好工作、多年不离不弃、每天24小时陪伴的坚定信念;一个个大师级专家倾其所有对郎朗的栽培灌溉;一次次摘冠折桂的耀眼辉煌;签约经纪公司征战欧美的职业钢琴家历程;已到了结婚年龄的郎朗对未来人生伴侣的期望,以及郎朗同众多国际音乐大师、各国政要、各界精英--格拉夫曼、艾森巴赫、巴伦伯依姆、祖宾·梅塔、联合国前秘长安南、美国前总统布什父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查尔斯王子等的交往和深厚友谊。在本中,朗爸郎国任还分享了培养郎朗的心得:尽早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予以重视;尽早让孩子出类拔萃,高于常人,能接受更多阳光雨露;对孩子严格,先要对自己严格;从起步时就请名师指教;养成永争第1的必胜信心;给孩子纯净的成长空间;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孩子不能总打,打一次就让他记住一辈子,等等。相信朗爸的“为父之道”会给迷雾中的父母们以启示,愿更多献身于事业之中自顾不暇的父们能尽快觉醒,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责大任。《我和郎朗30年》一更收录了近百幅朗朗从出生到30岁的珍贵照片,其中90%以上为公开面世。
与其他传记类作品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那种近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风格。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事实,而是倾向于用最朴素的语言,还原当时真实的语境和氛围。我能清晰地“听见”那些因为长时间练习而产生的特定声响,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才能体会到的独特气味。这种极强的代入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亲历,而不是简单的旁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捕捉,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宏大叙事背后,那些构成真实人生的微小而关键的颗粒。它没有粉饰太平,也没有过度美化,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呈现了环境、机遇与个人意志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让人读来既震撼又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成熟与内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绝不炫技,所有的修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的准确传达。他的句子往往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但在关键的情感流露之处,又会巧妙地使用一些充满画面感的比喻或排比,使文字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平衡掌握得极好,既保证了叙述的权威性,又保留了作为一位普通父亲的柔软和温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批评和反思时的坦诚,没有采取推卸责任的态度,而是深入挖掘自身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局限和决策失误,这种自我剖析的勇气,使得整本书的格调立了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度思考。它超越了简单的经历回顾,上升到了一种关于教育、坚持与父子关系的深刻哲学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时间线的线性推进,更是在不同人生阶段之间进行了富有哲理的跳跃和对比。有时候,作者会用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去审视过去某个决定性的瞬间,这种时空交错感让故事的层次更加丰富。比如,在描述早年训练的枯燥与乏味时,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对现今成就的感悟,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情节的张力。这种结构处理,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平淡的日常训练场景,也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意义。它不仅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要做”以及“做了之后意味着什么”。这种结构上的精心雕琢,使得即便是对专业音乐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成长哲学和人生智慧所深深吸引,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回顾和组织这些记忆时的清晰逻辑和卓越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复古的暖色调,字体选择也很有品味,给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厚实而有分量,翻阅起来非常舒服,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批量印刷品能比拟的。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照片,黑白处理得很有韵味,清晰度也相当高,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这样的用心,足见出版方对这本书本身的重视程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偶尔拿出来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低调的奢华与厚重感。细节决定成败,从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来看,它已经成功地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高品质的基调,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付出和作品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肯定。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实,没有那种刻意煽情或过度拔高的笔触,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真挚情感,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他选择了一种非常克制但又充满细节的记录手法,将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荣耀,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片段摆在读者面前。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那种矛盾、挣扎和最终的释然,处理得极其细腻,让人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复杂心绪。这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成功学指南,而更像是一位父亲对自己人生旅程的坦诚回顾,这种毫不设防的真诚,是任何虚构作品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它让人看到,在那些耀眼的光环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清晨与深夜,是超越常人的坚持与取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