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攝影小史
定價:39.00元
作者:瓦爾特·本雅明,許綺玲 林誌明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598005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收錄本雅明的佳作名篇《攝影小史》和《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在這兩篇文章中,本雅明著重論述瞭攝影在19世紀的發明對美學理論、藝術活動,乃至整個現代文明産生的巨大影響。在他看來,以攝影為代錶的機械復製技術“能夠運用在一切舊有的藝術作品之上”,並“以極為深入的方式改造其影響模式”。
★在《攝影小史》一書中,瓦爾特·本雅明對諸如“靈光”、“機械復製/靈光消逝”、“政治的美學化/美學的政治化”等影響深遠的文化批評概念做齣瞭澄清。可以說,《攝影小史》是瞭解本雅明批評思想概貌的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作為對攝影、電影的批評實踐中的豐碑,《攝影小史》一書不僅為人們理解這兩個媒介提供瞭一種全新且富於啓發的視角,對尼塞福爾·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歐仁·阿特熱(Eugène Atget)乃至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這樣的攝影先驅及他們的美學、技術成就做齣瞭令人印象深刻的評判,也極為深入地討論瞭攝影、電影與繪畫之間糾纏不清、若即若離的關係。內容提要
全書共收入瓦爾特·本雅明於20世紀30年代寫就的《攝影小史》(1931)、《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繪畫與攝影》(1936)和《法國國傢圖書館中國畫展》(1938)4篇論文。
其中,《攝影小史》和《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均為本雅明享譽世界的佳作名篇。作為對攝影、電影的批評實踐中的豐碑,它們不僅為人們理解這兩個媒介提供瞭一種全新且富於啓發的視角,對尼塞福爾·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歐仁·阿特熱(Eugène Atget)乃至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這樣的攝影先驅及他們的美學、技術成就做齣瞭令人印象深刻的評判,也極為深入地討論瞭攝影、電影與繪畫之間糾纏不清、若即若離的關係。影、電影與繪畫之間糾纏不清、若即若離的關係。目錄
作者介紹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德國哲學傢、文化批評傢和散文傢。齣身猶太望族。1920年定居柏林,從事文學評論及翻譯工作。1933年,上颱,他離開德國,定居巴黎,繼續為文學期刊撰寫論文和評論。1940年,法國淪陷,本雅明南逃,在齣境的數次努力均未果後,身心俱疲的他在法西邊境的小城博港選擇瞭自殺。他的著作在其身後大量齣版,為他贏得瞭越來越高的榮譽。
本雅明的思想融閤瞭德國觀念論、浪漫主義、西方馬剋思主義以及猶太教神秘主義等多個傳統中的元素,並在美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曆史唯物主義等領域有持久而深切的影響。他廣為人知的論文包括《翻譯者的任務》(1923年)、《攝影小史》(1931年)、《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年)和《曆史哲學論綱》(1940年)等。
許綺玲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法國巴黎大學藝術學博士。著有《糖衣與木乃伊》。譯有《明室:攝影劄記》《迎嚮靈光消逝的年代》。現任颱灣中大法國語文學係教授。
林誌明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與藝術語言體係博士。譯有《物體係》、《古典時代瘋狂史》《說故事的人》《布爾迪厄論電視》。現任颱灣北教大藝術與造型設計學係教授。文摘
序言
初次拿到這本書,以為會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可能讀起來會比較費力。然而,打開第一頁,我便被作者的筆觸深深吸引。他用一種非常溫和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攝影的曆史,變成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他並沒有一味地堆砌年份和人名,而是將那些攝影的先驅者們,他們的創作背景、他們的技術難題,以及他們作品背後的情感,都描繪得栩栩如生。 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早期攝影師們生活細節的描繪。比如,他會描述一位攝影師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冒著生命危險去拍攝某個曆史時刻,或者如何在一間簡陋的暗房裏,憑藉著對光影的精準把握,創造齣驚人的作品。這些鮮活的細節,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那些偉大的攝影師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對攝影的熱愛和執著。 而且,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多變。有時候,作者會深入講解某個重要的攝影技術發明,比如乾版攝影的齣現,如何極大地推動瞭攝影的普及。他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其原理和意義。有時候,他又會筆鋒一轉,去探討攝影在社會文化變遷中的作用,比如它如何改變瞭人們的肖像觀,如何成為曆史的忠實記錄者。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攝影史簡單地看作是技術進步的綫性過程。他更注重攝影與社會、文化、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攝影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關懷。他會分析那些不被主流認可的攝影流派,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來的攝影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對攝影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曆史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用光影記錄世界、錶達情感的精彩篇章。它讓我看到瞭攝影的生命力,看到瞭它如何連接過去與現在,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每一次翻閱,都能讓我對攝影這個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和更濃厚的興趣。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張照片,都不僅僅是一個影像,更是凝固的時間,是流淌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裏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總覺得“攝影小史”這樣的名字,讀起來可能會有些枯燥。然而,事實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者的文筆極其生動,他不是在羅列事實,而是在講述故事,將那些曾經的攝影大師們,他們的創作理念、他們的生活點滴,甚至是他們創作時的內心掙紮,都描繪得活靈活現。 我特彆喜歡他對那些早期攝影技法的介紹,比如濕版火棉膠攝影。他沒有用復雜的科學術語來解釋,而是通過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描述,讓我們這些完全不懂攝影技術的人,也能大概理解那種過程的艱辛和攝影師們所要付齣的努力。他會描述攝影師在戶外拍攝時,需要背著沉重的設備,在短暫的光綫條件下,爭分奪秒地完成拍攝,那種對藝術的追求,真的令人欽佩。 而且,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像傳統的曆史書那樣,按照時間順序一本正經地講述。作者更像是引導我們進行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有時會突然跳到某個時期,深入挖掘某個攝影流派的興起,或者某個攝影師的獨特貢獻。他會在不同的章節之間進行巧妙的銜接,讓整個攝影史的發展脈絡,既清晰又充滿驚喜,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乏味。 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攝影的社會文化意義的探討。他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和藝術層麵,更關注攝影是如何影響瞭社會,如何改變瞭人們的認知。比如,他會分析攝影在新聞報道、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等領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為我們理解曆史、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攝影的更深層次的價值。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攝影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按下快門那麼簡單。它讓我看到瞭攝影背後的人文關懷,看到瞭技術創新帶來的顛覆,看到瞭影像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和記憶。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戶,打開瞭通往攝影世界的另一個維度,讓我對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影像,有瞭更深的敬意和更豐富的情感連接。
評分我一直對攝影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專業的攝影書籍要麼太技術化,要麼太理論化,難以入門。直到我偶然翻開瞭這本書,纔真正感受到一種被點燃的熱情。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溫度和人文關懷,他不是在給你灌輸知識,而是在和你分享他對攝影的熱愛,以及他對那些影像背後故事的深刻體悟。 書中對每一位重要攝影師的介紹,都不僅僅停留在他們的作品上,更深入地挖掘瞭他們的創作動機、人生經曆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我記得有一章詳細描寫瞭一位肖像攝影師,是如何通過鏡頭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如何與被拍攝者建立信任,又如何用光影塑造人物的性格。讀到那裏,我仿佛看到瞭那位攝影師在暗房中,神情專注地對著顯影液中的影像,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真的讓我非常感動。 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在梳理攝影史的同時,還巧妙地融入瞭當時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思潮。他會分析攝影技術的進步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需求相契閤,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社會的進步。比如,他會提到早期攝影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如何幫助人們更準確地認識自然界,或者在考古學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讓古老的文明重現於世。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也把握得恰到好處。它既有對重大事件的宏觀梳理,也有對個體故事的細膩描繪。有時候,他會用非常詩意的語言來描繪一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攝影作品,讓我們感受到影像的獨特魅力;有時候,他又會像一位嚴謹的學者,清晰地闡述某個攝影技術或理論的演變過程,讓我們受益匪淺。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看到瞭攝影的生命力,看到瞭它如何記錄曆史、錶達情感、啓發思考。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那些攝影的先驅者們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感受他們對光影的熱忱,以及他們用鏡頭留下的時代印記。這本書讓我對攝影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熱愛這個用影像講述故事的世界。
評分讀這本書,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他一生中最珍視的迴憶。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隻是用一種真摯而樸素的語言,將攝影的百年發展曆程,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喜歡他對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的、鮮為人知的攝影師和作品的挖掘。 他會詳細描述一些早期的攝影技術,比如多色攝影的探索。作者不僅僅是簡單介紹技術原理,更會著重描寫攝影師們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以及他們為瞭剋服這些睏難所付齣的艱辛努力。他會描繪攝影師們在簡陋的實驗室裏,反復試驗,失敗瞭無數次,卻依然堅持不懈的精神。這種對細節的刻畫,讓我對那些被遺忘的先驅者們充滿瞭敬意。 而且,這本書的敘事結構也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枯燥的編年體來展開,而是以一種更加靈活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將攝影史的各個方麵串聯起來。作者會時不時地跳齣時間綫,去探討攝影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發展,或者將不同時期的攝影風格進行對比,讓我們看到攝影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演變規律。 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攝影如何影響人類感知和思維方式的探討。他不僅僅將攝影視為一種記錄工具,更將其視為一種改變我們觀看世界方式的力量。他會分析攝影的構圖、色彩、視角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審美,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認知。這種對攝影人文性的深入挖掘,讓我感覺這本書的內容遠不止於“小史”。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攝影的理解不再是錶麵的,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加深刻的層麵。它讓我看到瞭攝影的靈魂,看到瞭它如何連接過去與現在,如何記錄時代變遷,如何承載人類的情感和記憶。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攝影的漫漫長河,讓我更加珍視每一個影像,也更加熱愛攝影這項充滿魅力的藝術。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齣乎我意料瞭!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畢竟“攝影小史”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點嚴肅。然而,當我翻開它,瞬間就被作者的筆觸吸引住瞭。他沒有像教科書那樣堆砌一堆冷冰冰的年代和人名,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鮮活的影像背後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來。 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早期攝影師的描寫。那些在昏暗的暗房裏,冒著化學藥劑的刺鼻氣味,一遍遍嘗試、失敗、再嘗試的先驅者們,他們的執著和對光影的熱愛,躍然紙上。作者通過生動的細節,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模糊不清的老照片背後,是怎樣一群充滿激情和探索精神的靈魂。比如,他描述瞭一位攝影師如何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為瞭捕捉那一瞬間的珍貴畫麵,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那種為瞭藝術奉獻一切的精神,真的讓人動容。 而且,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非常靈活。有時,它會聚焦於某一個關鍵的發明或技術突破,詳細解釋其原理以及對攝影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讓我們這些對技術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豁然開朗。接著,筆鋒一轉,又會細膩地描繪齣攝影在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角色,比如它如何改變瞭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如何成為曆史的見證者,又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風貌。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攝影史簡單地視為技術進步的綫性過程。他巧妙地將藝術、科學、社會和個人命運交織在一起,展現齣攝影發展中復雜而多維的麵嚮。他會探討那些不被主流認可的先鋒攝影師,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可能被視為怪誕,但卻為後來的攝影潮流奠定瞭基礎。這種包容和前瞻性的視角,讓我對攝影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曆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用光影捕捉時間、錶達情感、記錄文明的壯麗史詩。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些熟悉或陌生的攝影作品,都有瞭全新的認知和感悟。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發現,仿佛與那些偉大的攝影師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讓我明白瞭,每一張照片背後,都蘊含著一個故事,一段曆史,一份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