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 9787544432443 上海教育出版社

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 9787544432443 上海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春琼著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心理学
  • 领域理论
  • 心理学
  • 伦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图书
  • 9787544432443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32443
商品编码:298710390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刘春琼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44432443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领域理论包含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文化等主题,并对知情关系、知行关系和教育问题从领域区分的视角进行独特分析。刘春琼编著的这本《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从领域理论的产生背景入手,深入剖析了领域理论的建构主义立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整理和评述领域理论的主要观点。

内容提要


道德教育实践者和理论者一直致力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道德心理学新进展之一的领域理论,它以领域区分为基础刻画个体道德认知,以领域认知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刻画真实生活世界中多元、多样和多变的个体道德心理现实,这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刘春琼编著的这本《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系统介绍、分析和讨论了领域理论及其在道德心理学视野中的研究,系迄今国内心理学界部有关领域理论的专著。
既有领域理论的深入研究,包括其发展背景、立论根本、研究基础以及其独特的双重个体发展观,还在道德心理学发生背景、知情与知行关系的视野下提出领域理论的独特之处,并对道德与文化的关系、领域理论的中国文化适应性作出了领域理论式的说明。《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对于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者、对广大道德教育工作者都能引发深刻的理论思考,期待该书为您带来思想启迪。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春琼,1977年生,山东潍坊人,现在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德发展心理学与教师教育研究。1999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后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师从杨韶刚教授,专攻道德发展心理学研究,2004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考取该校博士研究生,仍专攻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在SocialDevelopment,ChildDeveelopment和《上海教育科研》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有《道德领域中的教育》、《存在心理学》等多部译著,撰写或参与《道德教育心理学》、《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进展》、《中学生发展》等著作。

文摘


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与“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本书的名称是《认知神经科学前沿:从分子到行为的整合视角》。 --- 图书名称:认知神经科学前沿:从分子到行为的整合视角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陈文博、张晓玲]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科学前沿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ISBN,例如:978-7-5678-9012-3] 图书简介 导言:跨越尺度的挑战与机遇 《认知神经科学前沿:从分子到行为的整合视角》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核心议题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突破传统学科壁垒,系统性地整合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计算建模与行为心理学等多个层面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理解人类高级认知功能(如决策、记忆、语言和意识)的统一性框架。面对当前神经科学研究日益专业化和碎片化的趋势,本书强调了跨尺度整合分析的必要性,即如何将微观层面的神经元活动、突触可塑性与宏观层面的复杂行为表现精准地联系起来。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经典理论基础与最新的实验技术进展,特别侧重于当前最具争议和活力的研究方向。全书不仅梳理了历史脉络,更聚焦于如何利用前沿的神经成像技术(如高场fMRI、多光子显微成像)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来揭示心智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部分:神经基础与信息编码 本部分聚焦于认知过程的底层硬件——神经回路的运作机制。它从分子和细胞层面切入,详细阐述了神经元形态、离子通道功能以及突触传递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第一章: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的分子信号通路,特别是NMDA受体、AMPA受体和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II)的关键角色。此外,还讨论了树突棘的动态变化如何编码信息存储的物理基础,以及表观遗传学机制(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记忆巩固中的调控作用。 第二章:神经回路的动力学与表征 本章从群体神经元的角度分析信息是如何被编码和表征的。重点介绍了振荡模式(如Alpha、Gamma波)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功能性作用,并详细阐述了“稀疏编码”与“群体编码”这两种主流理论的实验证据与计算模型。读者将了解到,认知功能并非依赖于单一细胞,而是依赖于特定时间窗内神经元群体的同步放电模式。 第三章:神经可塑性与发展视角 本章扩展至生命周期视角,考察了关键期(Critical Periods)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探讨了神经发生(Neurogenesis)在成人大脑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海马体区域,及其与情境记忆和空间导航能力的关系。同时,比较了发育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中早期连接构建的异常模式。 第二部分:高级认知功能与计算模型 第二部分转向对复杂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的探究,强调计算模型在解释复杂现象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章:决策制定的神经经济学 本章聚焦于风险、不确定性和偏好形成。详细分析了腹侧纹状体、眶额皮层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价值评估和选择执行中的集成作用。引入了“折扣因子”和“效用最大化”的计算模型,并探讨了神经损伤如何导致非理性决策的产生。 第五章:工作记忆的动态维持机制 工作记忆是高级认知控制的核心。本章深入解析了工作记忆的“激活维持”模型,特别是前额叶皮层中持续性神经活动(Persistent Firing)的生理基础。通过结合TMS/TBS技术与fMRI数据,探讨了额顶网络(Frontoparietal Network)如何动态地维持和操作信息。 第六章:语言的神经环路与整合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二元论,探讨了语言处理的分布式网络。重点讨论了词汇提取、句法解析和语境理解涉及的皮层下结构(如基底神经节)与皮层区域(如颞上沟)之间的信息流交换,并介绍了生成式语法在神经层面的潜在实现机制。 第三部分:技术前沿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即将到来的技术突破及其对理论建构的影响。 第七章:神经成像技术的新范式 本章详细介绍了当前正在革新的成像技术,包括超高场fMRI对皮层微血管的解析能力、双光子显微镜对活体动物行为中神经元钙信号的实时监测,以及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工具在因果推断中的应用。强调了“多模态数据融合”是未来研究的主流方向。 第八章:从数据到理论:计算神经科学的桥梁作用 本章论述了如何使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如深度学习网络)来模拟大脑的层次化信息处理过程。通过构建可解释的计算模型,可以将实验观察到的神经元活动模式转化为具有预测力的认知理论,从而实现从“现象描述”到“机制解释”的飞跃。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整合视角在解决“大脑如何产生心智”这一核心问题上的潜力,并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在连接组学、多脑区同步性分析以及对意识的神经关联物(NCC)的精确界定方面取得突破。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参考书,也是推动未来交叉学科研究的灵感来源。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前沿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非常吸引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人类行为的两大核心兴趣点——“领域理论”和“道德心理学”。我猜测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概念并列,而是试图用领域理论的框架来理解和解释道德心理学中的种种现象。例如,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在同一个人的不同生活阶段,道德的边界和标准都会有所不同。领域理论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解释,说明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们是如何在这种多变的道德环境中进行适应和调整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当个体从一个道德领域转换到另一个道德领域时,其内在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反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例如,从家庭的亲情领域过渡到职场的竞争领域,人们的道德行为逻辑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又或者,这本书会深入研究,是否存在一些普适性的道德原则,能够超越特定的领域,贯穿于人类行为的始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以及它如何与领域转换相关联。这听起来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可能改变我们看待道德问题的视角的好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涉猎的读者,看到《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这样的书名,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对“领域理论”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它在认知心理学或者社会心理学中对知识、技能或信息在不同情境下迁移和应用的探讨。而“道德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这本书大概率是在探讨,当人们面对不同的“道德领域”时,其道德判断和行为会如何受到领域特性的影响,以及领域理论的视角能否帮助我们理解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某些方面。例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在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不同领域学习和内化不同的道德规则,而领域理论或许能揭示这些规则是如何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又如何保持其独立性的。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界定和区分这些“道德领域”,以及是否会引入一些实验研究或案例来佐证其理论。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当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人们会如何应对?是否存在某种普适性的道德原则,还是道德完全是情境化的产物?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方向,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新颖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

评分

听到《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这个书名,我的大脑立刻联想到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领域”构成的。而人类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也很可能不是一套通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而是在不同的领域中,受到领域特有规则、价值观和期望的塑造。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在尝试用领域理论的视角,去剖析道德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情境下会表现得非常慷慨,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却可能显得非常吝啬?为什么我们会对亲近的人有更深的道德义务感,而对陌生人则会更注重公平原则?这些现象是否都可以用“领域”的概念来解释?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些“道德领域”的,是基于人际关系(家庭、朋友、陌生人),还是基于社会情境(工作、学习、娱乐),亦或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系统(自由、平等、秩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论证,甚至是一些实验证据,来支持其关于领域理论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评分

我一直对“领域理论”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感到着迷,它似乎总能提供一个更精细化的视角来理解复杂现象。当它与“道德心理学”相结合时,我的想象力便开始驰骋。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人类的道德感和道德行为,是否正如物理学中的某些力场一样,存在于不同的“道德领域”之中,并且这些领域有着各自的边界和运作规则。比如,家庭内部的道德要求可能与公共场合的道德要求截然不同。在家庭中,我们可能更看重情感联系和亲密度,而在公共场合,则更强调规则和公正。这本书或许会尝试构建一个模型,来解释这些不同道德领域是如何形成、相互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些领域之间进行导航和调适。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涉及“道德认同”的议题感到好奇。不同领域的道德认同是否会影响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工作中认同“责任感”和“效率”,而在业余时间认同“自由”和“创造力”。这些不同的认同如何与领域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复杂的道德心理图谱?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人类道德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结合了“领域理论”和“道德心理学”,这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与道德判断和决策相关的部分。领域理论,如果我理解得没错,可能是在探讨不同领域(比如家庭、工作、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人们如何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切换和应用道德原则。这听起来非常有深度,也很有现实意义。想象一下,一个在工作场合可能严格遵守规则、一丝不苟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宽容和情感驱动。这种行为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领域理论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再加上“道德心理学”这个关键词,这本书很可能深入剖析了人类的道德直觉、同情心、公平感、责任感等核心心理特质,并试图将其与领域理论相结合,来解释我们为何会做出特定的道德选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一些经典的道德困境,然后用领域理论来解读这些困境中人们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判断。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人性中最复杂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视角去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