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刘春琼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44432443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领域理论包含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文化等主题,并对知情关系、知行关系和教育问题从领域区分的视角进行独特分析。刘春琼编著的这本《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从领域理论的产生背景入手,深入剖析了领域理论的建构主义立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整理和评述领域理论的主要观点。
内容提要
道德教育实践者和理论者一直致力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道德心理学新进展之一的领域理论,它以领域区分为基础刻画个体道德认知,以领域认知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刻画真实生活世界中多元、多样和多变的个体道德心理现实,这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刘春琼编著的这本《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系统介绍、分析和讨论了领域理论及其在道德心理学视野中的研究,系迄今国内心理学界部有关领域理论的专著。
既有领域理论的深入研究,包括其发展背景、立论根本、研究基础以及其独特的双重个体发展观,还在道德心理学发生背景、知情与知行关系的视野下提出领域理论的独特之处,并对道德与文化的关系、领域理论的中国文化适应性作出了领域理论式的说明。《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对于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者、对广大道德教育工作者都能引发深刻的理论思考,期待该书为您带来思想启迪。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春琼,1977年生,山东潍坊人,现在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德发展心理学与教师教育研究。1999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后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师从杨韶刚教授,专攻道德发展心理学研究,2004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考取该校博士研究生,仍专攻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在SocialDevelopment,ChildDeveelopment和《上海教育科研》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有《道德领域中的教育》、《存在心理学》等多部译著,撰写或参与《道德教育心理学》、《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进展》、《中学生发展》等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题目非常吸引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人类行为的两大核心兴趣点——“领域理论”和“道德心理学”。我猜测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概念并列,而是试图用领域理论的框架来理解和解释道德心理学中的种种现象。例如,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在同一个人的不同生活阶段,道德的边界和标准都会有所不同。领域理论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解释,说明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们是如何在这种多变的道德环境中进行适应和调整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当个体从一个道德领域转换到另一个道德领域时,其内在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反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例如,从家庭的亲情领域过渡到职场的竞争领域,人们的道德行为逻辑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又或者,这本书会深入研究,是否存在一些普适性的道德原则,能够超越特定的领域,贯穿于人类行为的始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以及它如何与领域转换相关联。这听起来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可能改变我们看待道德问题的视角的好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涉猎的读者,看到《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这样的书名,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对“领域理论”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它在认知心理学或者社会心理学中对知识、技能或信息在不同情境下迁移和应用的探讨。而“道德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这本书大概率是在探讨,当人们面对不同的“道德领域”时,其道德判断和行为会如何受到领域特性的影响,以及领域理论的视角能否帮助我们理解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某些方面。例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在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不同领域学习和内化不同的道德规则,而领域理论或许能揭示这些规则是如何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又如何保持其独立性的。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界定和区分这些“道德领域”,以及是否会引入一些实验研究或案例来佐证其理论。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当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人们会如何应对?是否存在某种普适性的道德原则,还是道德完全是情境化的产物?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方向,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新颖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
评分听到《领域理论的道德心理学研究》这个书名,我的大脑立刻联想到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领域”构成的。而人类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也很可能不是一套通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而是在不同的领域中,受到领域特有规则、价值观和期望的塑造。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在尝试用领域理论的视角,去剖析道德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情境下会表现得非常慷慨,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却可能显得非常吝啬?为什么我们会对亲近的人有更深的道德义务感,而对陌生人则会更注重公平原则?这些现象是否都可以用“领域”的概念来解释?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些“道德领域”的,是基于人际关系(家庭、朋友、陌生人),还是基于社会情境(工作、学习、娱乐),亦或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系统(自由、平等、秩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论证,甚至是一些实验证据,来支持其关于领域理论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评分我一直对“领域理论”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感到着迷,它似乎总能提供一个更精细化的视角来理解复杂现象。当它与“道德心理学”相结合时,我的想象力便开始驰骋。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人类的道德感和道德行为,是否正如物理学中的某些力场一样,存在于不同的“道德领域”之中,并且这些领域有着各自的边界和运作规则。比如,家庭内部的道德要求可能与公共场合的道德要求截然不同。在家庭中,我们可能更看重情感联系和亲密度,而在公共场合,则更强调规则和公正。这本书或许会尝试构建一个模型,来解释这些不同道德领域是如何形成、相互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些领域之间进行导航和调适。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涉及“道德认同”的议题感到好奇。不同领域的道德认同是否会影响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工作中认同“责任感”和“效率”,而在业余时间认同“自由”和“创造力”。这些不同的认同如何与领域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复杂的道德心理图谱?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人类道德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结合了“领域理论”和“道德心理学”,这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与道德判断和决策相关的部分。领域理论,如果我理解得没错,可能是在探讨不同领域(比如家庭、工作、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人们如何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切换和应用道德原则。这听起来非常有深度,也很有现实意义。想象一下,一个在工作场合可能严格遵守规则、一丝不苟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宽容和情感驱动。这种行为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领域理论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再加上“道德心理学”这个关键词,这本书很可能深入剖析了人类的道德直觉、同情心、公平感、责任感等核心心理特质,并试图将其与领域理论相结合,来解释我们为何会做出特定的道德选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一些经典的道德困境,然后用领域理论来解读这些困境中人们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判断。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人性中最复杂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视角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