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国兴著的《徐国兴摄影作品与文集(精)/人 民日报学术文库》汇集了人民大学徐国兴教授的摄影 作品、新闻摄影文章、国外摄影理论翻译三部分内容 。书中讲解了新闻摄影的作用、基本特点,拍摄技术 、技法,静物摄影等方面的知识,是新闻摄影学习的 重要参考用书。
摄影作品部分
郭沫若为文艺界人士书写条幅(1960年)
茅盾与群众在书市(1957年)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在门诊(1958年)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周小燕在执教(1960年)
被誉为“农民科学家”的植棉能手吴吉吕(1964年)
向老农民学习(1964年)
麦田选种(1964年)
渔船出海(山东石岛,1957年)
情同姐妹(1994年)
巾帼民兵双*手(1964年)
土家妹子(1993年)
青春年华(1994年)
歌唱家李谷一(1991年)
北京人艺:演出《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剧照)(1960年)
松花江畔(1959年)
大雁塔(1964年)
张家界天子山(1993年)
从知春亭遥望万寿山(1962年)
蓬莱阁(1978年)
出淤泥而不染(1982年)
畅游(1998年)
小丰满水电站(1959年)
五台山骡马交易会(1964年)
文选部分
漫话批评性图片
发挥新闻照片的作用
谈新闻摄影和革命浪漫主义
谈标题
写好新闻照片的说明
也谈新闻摄影的形象特点
从运动变化中选择典型——看新闻照片随笔
借 景——新闻摄影的一种表现手法
新闻摄影是不是创作
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漫谈摄影创作基本功
新闻摄影
静物摄影
拍摄技术
拍摄技法
译文部分
闪光摄影方法十五种(上)
镜头的清晰度和色彩平衡
摄影的几种特殊效果
拿起这本书,我的思绪就如同被拉入了某个宏大的叙事之中。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的读者,我一直深信,好的作品能够穿透表象,触及人心的最深处。徐国兴先生的名字,虽然我并非耳熟能详,但“摄影作品与文集”这一组合,以及“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背书,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里的摄影作品,定然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摆拍或猎奇,而是饱含着作者对时代、对人民、对生活最真挚的情感投入。它们或许捕捉了历史的某个关键瞬间,记录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奋斗;又或许描绘了山川大地的壮美,传递着自然法则的深刻哲理。而“文集”部分,更像是对这些影像背后故事的补充与延展,是作者思想的流淌,是对人生、社会、艺术的思考与感悟。我尤其期待的是,在这些文字中,我能否读到作者如何将摄影的视觉语言与文字的叙事能力巧妙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了更高的期许,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画册,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学术著作,它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的新视角,让我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认识这个时代。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上的,是那种久违的、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与厚重感。书名“徐国兴摄影作品与文集”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淀下来的艺术气息,而“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冠名,更是为其增添了国家级的权威与学理性。我并非专业摄影师,也非研究学者,但我始终坚信,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呈现,都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徐国兴先生的摄影作品能够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某个时代、某个场景、某个人物的生命力,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传递给我。或许是那些充满力量的纪实影像,捕捉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或许是那些细腻入微的人物肖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又或许是那些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而“文集”的部分,则像是为这些凝固的瞬间,注入了灵魂与思考。我渴望在那字里行间,找到作者创作的初衷,理解他选择拍摄对象的逻辑,感受他对社会万象的观察与洞见。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定位,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非浅尝辄止,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学术价值,它或许能成为我认识某个特定领域、某个历史时期的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其中更为宏大、更为精妙的图景,从而开阔我的视野,丰富我的认知,让我对这个世界,对生活,有更深刻、更立体、更富有洞察力的理解。
评分初捧此书,便被其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书名“徐国兴摄影作品与文集”和“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标识,无不透露着一股庄重与深邃。我本是摄影爱好者,对视觉艺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对那些能将瞬间定格并赋予深刻内涵的作品充满好奇。想象中,徐国兴先生的摄影作品定是捕捉了时代变迁的脉络,记录了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抑或是山河壮丽的自然风光。那些影像,是否如同穿越时光的信使,将过往的岁月、人物的情感、时代的印记,以最直观、最动人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而“文集”二字,更是激起了我对文字力量的探求欲。文字与摄影,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往往能碰撞出更为璀璨的火花。我期待着,在那些文字中,能寻找到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理解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对世界独到的洞察与思考。或许,那些文字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理解摄影艺术的道路,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欣赏,而是能更深入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核与思想深度。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定位,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蕴含着严谨的学术价值,这对于我这样渴望提升自身见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诱惑。我憧憬着,在这本书中,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摄影作品,更能汲取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让阅读成为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评分当这本书呈现在我面前时,我首先被它那种内在的沉静与力量所吸引。书名“徐国兴摄影作品与文集”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专注于艺术创作的姿态,而“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标识,则为它增添了一份庄重与权威。作为一名对人文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真正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期待着,徐国兴先生的摄影作品,能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为我展现一个别样的世界。或许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头纪实,捕捉了市井百态的喜怒哀乐;或许是那些气势磅礴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或许是那些深刻的人物肖像,洞察了人性的幽微与复杂。而“文集”部分,则为这些凝固的画面,注入了灵魂与温度。我希望在那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创作背后的思考,理解他如何用文字与影像对话,如何将他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洞察,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出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价值有了更高的预期,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画册,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刻思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它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当下社会的独特视角,让我从更广阔的维度去认识和体会这个时代的脉搏,从而丰富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的艺术鉴赏力,让我在这场与艺术的对话中,获得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其别致的编排风格和深邃的书名。我一向对那些能够融汇影像与文字的艺术作品情有独钟,因为我相信,当视觉的冲击力遇上文字的叙事性,往往能产生更加令人回味的艺术体验。徐国兴先生的“摄影作品与文集”,在我看来,便是一次这样精妙的融合。我热切期盼着,在书页翻动之间,能够与一幅幅充满故事感的摄影作品不期而遇。这些作品,是否如同定格的电影片段,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或是某个时代的缩影?它们是否捕捉到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那些不经意间的细节,那些足以触动灵魂的瞬间?而“文集”部分,想必是为这些影像赋予了更深沉的解读,或是补充了那些摄影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我期待着,通过作者的文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眼中的世界,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怀,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人民日报学术文库的出版标识,更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与严谨性有了信心。我坚信,这本书绝非简单的作品集,而是经过精心打磨、蕴含着作者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的学术著作,它或许能为我带来关于摄影艺术、时代变迁、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深刻启示,让我在这场跨越视觉与文字的旅程中,收获知识,感悟人生,拓展思维的边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