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汉族民歌音乐的体裁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第一节 关于体裁和汉族民歌音乐体裁的划分
第二节 号子
第三节 山歌
结语
第二章 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分及其特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北色彩区
第三节 东北色彩区
第四节 江汉色彩区
第五节 湘色彩区
第六节 西南色彩区
第七节 客家民歌特区
结语 关于本章的几点说明
第三章 少数民族民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蒙古族民歌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歌
第四节 维吾尔族民歌
第五节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第四章 民歌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地考察
第二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调查报告和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章
附录 民歌21首
穿心调
摔西瓜
哈腰挂
川江船夫号子
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郎在外章打山歌
绣灯笼
对花
孟姜女
放风筝
丢戒指
小看戏
茉莉花
无锡景
五只小船
普茹莱弟弟
黑缎子坎肩
我的花儿
美丽的姑娘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是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并且能不断与新的时代精神产生对话的。这本《中国民歌》无疑具备这种潜质。它没有过度渲染浪漫主义的情怀,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式的冷静和客观,去记录和分类那些珍贵的音乐遗产。书中对于乐器伴奏的描述也相当到位,并非简单提及,而是深入分析了如板胡、月琴等地方特色乐器在烘托民歌特定情绪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甚至提到了某些演奏技法的地域差异。这种细节的处理,体现了作者对音乐本体的深刻洞察。虽然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在今天看来或许算不上顶尖,但内容上的丰盈和学术上的严谨,完全弥补了这些外在的不足。它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馈赠,让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能找到一处可以沉静下来,倾听土地和人民的声音的角落。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传统音乐抱有严肃研究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奠基之作。
评分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好奇心,我原本只是想随便翻翻了解一下,没想到被它细致入微的论述给“套牢”了。书中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非常扎实,看得出作者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举个例子,书中对于特定调式在不同省份的流变趋势所做的对比分析,不仅仅停留在音高和音程的罗列上,更是引入了声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的交叉视角,探讨了地域气候、人种声带特点对旋律走向的潜移默化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原本可能略显单薄的民歌研究一下子变得立体而丰满。虽然有些段落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琢磨,毕竟涉及一些专业的音乐理论术语,但作者总能在关键处提供清晰的注脚或简明的解释,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它像是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走进那个复杂而迷人的民歌世界,绝不会让你感到迷茫无助。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的音乐读物很多都是为应试而生,内容上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但《中国民歌》这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厚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怎么唱”或“有哪些歌”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史诗。作者在描述那些已经消逝或濒临失传的歌种时,那种语调是带着敬畏和惋惜的,仿佛在为那些流失的文化瑰宝而默哀。特别是书中对特定仪式性歌谣(如婚丧嫁娶中的歌)的详细记录和解读,让我对民间信仰和伦理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将音乐置于人类学和社会学框架内进行考察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这本书的价值边界。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篇小小的研究报告。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常年摆在案头,时不时翻阅,每次都能汲取到新的养分。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丛书通常持保留态度,很多自学材料往往是浅尝辄止,或者内容过于零散,不成体系。但这本《中国民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像是精心绘制的一张中国音乐地理图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介绍一个地域的民歌,都会清晰地勾勒出那个地域的文化底色和生活习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歌的载体”的讨论,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山歌、劳动号子、宴饮歌等不同功能性歌谣的曲式结构差异,以及它们在特定场合下的即兴发挥空间。这让我意识到,民歌远不止是几段固定的旋律,它是一个活态的文化系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收录的那些案例分析,都不是那种被过度美化和修饰过的版本,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民间流传的原始风貌,甚至连一些带有强烈方言色彩的歌词注释都保留了下来,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则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种对“真”的追求,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朴实无华的字体和配色,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或许有些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异常丰富的年代。我记得拿到手的时候,忍不住翻开了扉页,里面的排版也很有那个时代的特点,虽然有些许陈旧,但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文字都透着一股子严谨和认真劲儿。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毕竟“音乐学卷”这个标签摆在那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梳理和介绍民歌的脉络时,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深厚的学养。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区域民歌的变调现象进行的细致描摹,那种层层剥茧的分析方法,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曲谱,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旋律背后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每一个音符仿佛都在讲述一个沉睡已久的故事。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光是学到了音乐知识,更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民间历史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还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述音乐的魅力,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深奥与美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