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緒論
第一章 漢族民歌音樂的體裁分類及其藝術特徵
第一節 關於體裁和漢族民歌音樂體裁的劃分
第二節 號子
第三節 山歌
結語
第二章 漢族民歌的色彩區劃分及其特徵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西北色彩區
第三節 東北色彩區
第四節 江漢色彩區
第五節 湘色彩區
第六節 西南色彩區
第七節 客傢民歌特區
結語 關於本章的幾點說明
第三章 少數民族民歌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濛古族民歌
第三節 哈薩剋族民歌
第四節 維吾爾族民歌
第五節 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
第四章 民歌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地考察
第二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第三節 調查報告和論文
主要參考書目和文章
附錄 民歌21首
穿心調
摔西瓜
哈腰掛
川江船夫號子
我的哥哥當瞭紅軍
陽婆裏抱柴瞭哥哥
三天的路程兩天到
郎在外章打山歌
綉燈籠
對花
孟薑女
放風箏
丟戒指
小看戲
茉莉花
無锡景
五隻小船
普茹萊弟弟
黑緞子坎肩
我的花兒
美麗的姑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年代感,那種樸實無華的字體和配色,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或許有些物質匱乏但精神世界異常豐富的年代。我記得拿到手的時候,忍不住翻開瞭扉頁,裏麵的排版也很有那個時代的特點,雖然有些許陳舊,但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文字都透著一股子嚴謹和認真勁兒。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畢竟“音樂學捲”這個標簽擺在那裏,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在梳理和介紹民歌的脈絡時,展現齣瞭極高的熱情和深厚的學養。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區域民歌的變調現象進行的細緻描摹,那種層層剝繭的分析方法,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不是簡單地羅列麯譜,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鏇律背後的社會生活和曆史變遷,每一個音符仿佛都在講述一個沉睡已久的故事。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光是學到瞭音樂知識,更是上瞭一堂生動的民間曆史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還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來描述音樂的魅力,這種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其中的深奧與美妙。
評分購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好奇心,我原本隻是想隨便翻翻瞭解一下,沒想到被它細緻入微的論述給“套牢”瞭。書中的分析工具和理論框架非常紮實,看得齣作者在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上花費瞭巨大的心血。舉個例子,書中對於特定調式在不同省份的流變趨勢所做的對比分析,不僅僅停留在音高和音程的羅列上,更是引入瞭聲樂學和民族音樂學的交叉視角,探討瞭地域氣候、人種聲帶特點對鏇律走嚮的潛移默化影響。這種跨學科的整閤,使得原本可能略顯單薄的民歌研究一下子變得立體而豐滿。雖然有些段落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琢磨,畢竟涉及一些專業的音樂理論術語,但作者總能在關鍵處提供清晰的注腳或簡明的解釋,保證瞭閱讀的連貫性。它像是一位耐心且博學的導師,引導你一步步走進那個復雜而迷人的民歌世界,絕不會讓你感到迷茫無助。
評分坦白講,市麵上的音樂讀物很多都是為應試而生,內容上缺乏深度和人文關懷。但《中國民歌》這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厚重”。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怎麼唱”或“有哪些歌”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史詩。作者在描述那些已經消逝或瀕臨失傳的歌種時,那種語調是帶著敬畏和惋惜的,仿佛在為那些流失的文化瑰寶而默哀。特彆是書中對特定儀式性歌謠(如婚喪嫁娶中的歌)的詳細記錄和解讀,讓我對民間信仰和倫理觀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將音樂置於人類學和社會學框架內進行考察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這本書的價值邊界。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因為它所承載的信息量實在太大瞭,每一個章節都可以獨立成為一篇小小的研究報告。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常年擺在案頭,時不時翻閱,每次都能汲取到新的養分。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是能夠經受住時間檢驗,並且能不斷與新的時代精神産生對話的。這本《中國民歌》無疑具備這種潛質。它沒有過度渲染浪漫主義的情懷,而是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式的冷靜和客觀,去記錄和分類那些珍貴的音樂遺産。書中對於樂器伴奏的描述也相當到位,並非簡單提及,而是深入分析瞭如闆鬍、月琴等地方特色樂器在烘托民歌特定情緒時所起到的關鍵作用,甚至提到瞭某些演奏技法的地域差異。這種細節的處理,體現瞭作者對音樂本體的深刻洞察。雖然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在今天看來或許算不上頂尖,但內容上的豐盈和學術上的嚴謹,完全彌補瞭這些外在的不足。它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饋贈,讓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能找到一處可以沉靜下來,傾聽土地和人民的聲音的角落。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傳統音樂抱有嚴肅研究興趣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奠基之作。
評分老實說,我對這類叢書通常持保留態度,很多自學材料往往是淺嘗輒止,或者內容過於零散,不成體係。但這本《中國民歌》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結構安排極為巧妙,像是精心繪製的一張中國音樂地理圖譜,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介紹一個地域的民歌,都會清晰地勾勒齣那個地域的文化底色和生活習俗。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歌的載體”的討論,書中詳盡地分析瞭山歌、勞動號子、宴飲歌等不同功能性歌謠的麯式結構差異,以及它們在特定場閤下的即興發揮空間。這讓我意識到,民歌遠不止是幾段固定的鏇律,它是一個活態的文化係統。更讓我驚喜的是,書裏收錄的那些案例分析,都不是那種被過度美化和修飾過的版本,而是盡可能地還原瞭民間流傳的原始風貌,甚至連一些帶有強烈方言色彩的歌詞注釋都保留瞭下來,這對於研究者來說是無價之寶,對於我這樣的愛好者來說,則是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這種對“真”的追求,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品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