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汉族民歌音乐的体裁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第一节 关于体裁和汉族民歌音乐体裁的划分
第二节 号子
第三节 山歌
结语
第二章 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分及其特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北色彩区
第三节 东北色彩区
第四节 江汉色彩区
第五节 湘色彩区
第六节 西南色彩区
第七节 客家民歌特区
结语 关于本章的几点说明
第三章 少数民族民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蒙古族民歌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歌
第四节 维吾尔族民歌
第五节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第四章 民歌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地考察
第二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调查报告和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章
附录 民歌21首
穿心调
摔西瓜
哈腰挂
川江船夫号子
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郎在外章打山歌
绣灯笼
对花
孟姜女
放风筝
丢戒指
小看戏
茉莉花
无锡景
五只小船
普茹莱弟弟
黑缎子坎肩
我的花儿
美丽的姑娘
接触过一些音乐史著作后,我发现很多都将民间音乐视为“古典音乐的陪衬”,但在《中国民歌(音乐学卷)》里,民歌被置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被视为研究中国音乐本体最纯净的源头活水。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热情去对待每一个音符和每一个传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集体创作”与“个人演绎”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这触及了民间艺术最本质的哲学命题。它不是简单地记录旋律,而是试图捕捉那些塑造旋律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生命体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日常听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歌”,其背后隐藏了多少代人的心血与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解读人”。它提供的知识框架,足以支撑我继续在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它更像是一张详细的路线图,指引着我深入这片浩瀚的音乐海洋。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中国民歌(音乐学卷)》的初衷,是为了给我的一个多媒体项目寻找可靠的背景资料。起初我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对音乐学前沿理论的运用非常成熟,它将符号学、人类学的视角巧妙地融入了对民歌的分析之中,让原本可能略显沉闷的音乐分析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它对某些特定乐器——比如某些已经被淘汰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描述,细致到让人几乎能听到那种特有的共鸣。文字的编排非常精炼,几乎没有一句废话,信息密度极高,但阅读起来却丝毫不费力。这种高效率的知识传达,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的学习需求。它不是一本让你“消磨时间”的书,而是一本让你“高效吸收”的工具书,同时又保持了文学作品的阅读美感。它对中国民歌多样性的尊重和呈现,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文化自觉。
评分说实话,我本对手头的这本《中国民歌(音乐学卷)》期望值不高,毕竟“丛书”和“自学”的组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内容肤浅、拼凑的读物。但事实狠狠地打了我的脸!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民歌“是什么”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文化根源。比如,在讨论黄河流域民歌时,作者对当地历史变迁、农耕文化对旋律走向的具体影响进行了非常精妙的论证,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分析,让人拍案叫绝。结构上,它处理得极其清晰,从体裁分类到地域分布,再到音乐元素分析,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最欣赏它对“传承与变异”的讨论,它没有将民歌视为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展现了它在当代社会中如何与流行音乐进行对话和融合的动态过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学术训练和深沉的人文关怀,阅读体验酣畅淋漓,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普通读者与专业音乐学研究之间的桥梁,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对民间艺术的深情。
评分翻开这本《中国民歌(音乐学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扑面而来的“地方感”。这不是那种用大词汇堆砌起来的空洞理论,而是充满了泥土芬芳的记录。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声腔技巧的描述,比如那些转音、滑音的处理,作者竟然能用文字把那种难以言喻的“韵味”描绘得八九不离十。这对于一个没有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我常常想象,如果我能跟着书中的描述去实地拜访那些老艺人,这本书就是我的最佳“伴读”。它没有提供大量的乐谱(这可能是音乐学家的一个取舍,但对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有不足),但它提供了比乐谱更重要的东西——语境。它把每一首歌都放置在了它诞生的那个时空中,让你理解了那里的风土人情,理解了为什么那样的旋律是唯一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对中国地理的认知都加深了不少,因为它告诉你,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独特的歌声在诉说自己的历史。
评分这本《中国民歌(音乐学卷)》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民间音乐充满好奇的“小白”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听他们的歌谣,而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向导,把我带进了中国广袤的民歌世界。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虽然名字里带着“音乐学卷”,但讲解的方式却非常亲切。比如,它对不同地域民歌的音阶、调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但同时又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田野调查故事。读到关于西南少数民族歌会时,我仿佛能听到那山谷间回荡的悠扬对唱,文字的描述力极强,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原生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没有直接罗列那些枯燥的乐理符号,而是巧妙地将音乐学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民歌案例中去,让你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就领悟了民族音乐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它对“歌词”与“生活场景”的关联性探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曲调会在特定的劳动场景中出现,那种人与自然、人与劳作和谐统一的美感,这本书挖掘得非常到位。我已经把这本书推荐给好几个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了,它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宝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