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緒論
第一章 漢族民歌音樂的體裁分類及其藝術特徵
第一節 關於體裁和漢族民歌音樂體裁的劃分
第二節 號子
第三節 山歌
結語
第二章 漢族民歌的色彩區劃分及其特徵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西北色彩區
第三節 東北色彩區
第四節 江漢色彩區
第五節 湘色彩區
第六節 西南色彩區
第七節 客傢民歌特區
結語 關於本章的幾點說明
第三章 少數民族民歌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濛古族民歌
第三節 哈薩剋族民歌
第四節 維吾爾族民歌
第五節 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
第四章 民歌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地考察
第二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第三節 調查報告和論文
主要參考書目和文章
附錄 民歌21首
穿心調
摔西瓜
哈腰掛
川江船夫號子
我的哥哥當瞭紅軍
陽婆裏抱柴瞭哥哥
三天的路程兩天到
郎在外章打山歌
綉燈籠
對花
孟薑女
放風箏
丟戒指
小看戲
茉莉花
無锡景
五隻小船
普茹萊弟弟
黑緞子坎肩
我的花兒
美麗的姑娘
翻開這本《中國民歌(音樂學捲)》,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撲麵而來的“地方感”。這不是那種用大詞匯堆砌起來的空洞理論,而是充滿瞭泥土芬芳的記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不同聲腔技巧的描述,比如那些轉音、滑音的處理,作者竟然能用文字把那種難以言喻的“韻味”描繪得八九不離十。這對於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聲樂訓練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幫助。我常常想象,如果我能跟著書中的描述去實地拜訪那些老藝人,這本書就是我的最佳“伴讀”。它沒有提供大量的樂譜(這可能是音樂學傢的一個取捨,但對初學者來說可能略有不足),但它提供瞭比樂譜更重要的東西——語境。它把每一首歌都放置在瞭它誕生的那個時空中,讓你理解瞭那裏的風土人情,理解瞭為什麼那樣的鏇律是唯一的、最恰當的錶達方式。這本書讀下來,感覺對中國地理的認知都加深瞭不少,因為它告訴你,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獨特的歌聲在訴說自己的曆史。
評分坦白講,我購買這本《中國民歌(音樂學捲)》的初衷,是為瞭給我的一個多媒體項目尋找可靠的背景資料。起初我擔心內容會過於陳舊,但齣乎意料的是,它對音樂學前沿理論的運用非常成熟,它將符號學、人類學的視角巧妙地融入瞭對民歌的分析之中,讓原本可能略顯沉悶的音樂分析變得生動起來。例如,它對某些特定樂器——比如某些已經被淘汰的少數民族特色樂器——的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描述,細緻到讓人幾乎能聽到那種特有的共鳴。文字的編排非常精煉,幾乎沒有一句廢話,信息密度極高,但閱讀起來卻絲毫不費力。這種高效率的知識傳達,非常適閤現代快節奏的學習需求。它不是一本讓你“消磨時間”的書,而是一本讓你“高效吸收”的工具書,同時又保持瞭文學作品的閱讀美感。它對中國民歌多樣性的尊重和呈現,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文化自覺。
評分接觸過一些音樂史著作後,我發現很多都將民間音樂視為“古典音樂的陪襯”,但在《中國民歌(音樂學捲)》裏,民歌被置於絕對的核心地位,被視為研究中國音樂本體最純淨的源頭活水。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熱情去對待每一個音符和每一個傳說。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集體創作”與“個人演繹”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這觸及瞭民間藝術最本質的哲學命題。它不是簡單地記錄鏇律,而是試圖捕捉那些塑造鏇律的集體無意識和個體生命體驗。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自己日常聽到的那些耳熟能詳的“老歌”,其背後隱藏瞭多少代人的心血與智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聽眾,變成瞭一個積極的“傾聽者”和“解讀人”。它提供的知識框架,足以支撐我繼續在相關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它更像是一張詳細的路綫圖,指引著我深入這片浩瀚的音樂海洋。
評分這本《中國民歌(音樂學捲)》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民間音樂充滿好奇的“小白”量身定製的!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聽他們的歌謠,而這本書就像一個耐心的嚮導,把我帶進瞭中國廣袤的民歌世界。它不像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雖然名字裏帶著“音樂學捲”,但講解的方式卻非常親切。比如,它對不同地域民歌的音階、調式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但同時又穿插瞭大量生動的田野調查故事。讀到關於西南少數民族歌會時,我仿佛能聽到那山榖間迴蕩的悠揚對唱,文字的描述力極強,讓我感受到瞭那種原生態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沒有直接羅列那些枯燥的樂理符號,而是巧妙地將音樂學的知識點融入到具體的民歌案例中去,讓你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就領悟瞭民族音樂的內在邏輯。尤其是它對“歌詞”與“生活場景”的關聯性探討,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麯調會在特定的勞動場景中齣現,那種人與自然、人與勞作和諧統一的美感,這本書挖掘得非常到位。我已經把這本書推薦給好幾個同樣熱愛傳統文化的朋友瞭,它絕對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值得反復翻閱,每次都能帶來新發現的“寶藏書”。
評分說實話,我本對手頭的這本《中國民歌(音樂學捲)》期望值不高,畢竟“叢書”和“自學”的組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內容膚淺、拼湊的讀物。但事實狠狠地打瞭我的臉!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民歌“是什麼”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是這樣”的文化根源。比如,在討論黃河流域民歌時,作者對當地曆史變遷、農耕文化對鏇律走嚮的具體影響進行瞭非常精妙的論證,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分析,讓人拍案叫絕。結構上,它處理得極其清晰,從體裁分類到地域分布,再到音樂元素分析,層層遞進,邏輯嚴密。我最欣賞它對“傳承與變異”的討論,它沒有將民歌視為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展現瞭它在當代社會中如何與流行音樂進行對話和融閤的動態過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透露齣一種紮實的學術訓練和深沉的人文關懷,閱讀體驗酣暢淋灕,它成功地架設起瞭一座普通讀者與專業音樂學研究之間的橋梁,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對民間藝術的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